首页 > 文学 > 红楼梦 > 红楼研究

大观园正殿叫什么?

2021-07-06 09:35:55

  大观园的历史原型

  红学研究

  [ 1 ] [ 2 ]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无经作者同意与授权,任何人不得拷贝与转载!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踏莎行》词题为“郴州旅舍”,作者秦观,是宋代的著名词人,公元1096年,他被贬官迁徙到湖南的郴州。这首词就写于次年,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

  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引借此词,可以略窥红楼梦作者乾隆六子永瑢的创作情愫与状态。暂且按下。

  §11.1楼台迷津渡 何处觅芳踪?

  首先,探讨大观园之面积:会芳园 + 1/2东大院 + 下人排房 + 小巷,究竟有多大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才好牵藤摸瓜。

  在作者心目中,会芳园仅能设立六、七个景点,究竟这“会芳园”暗喻那个地方?首先,会芳园这名字是取材於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之“会桃李之芳园,聚天伦之乐事”。桃李,见《资治通鉴》唐狄仁杰曾向朝庭推举姚元崇等几十人,后来姚等均成名臣。有人对姚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后人以“桃李”喻后生或后辈。譬如状元为殿试一甲第一名,因是皇上监试皇上亲批,所以状元亦称“天子门生”,皇帝多在殿试后在“御花园”设宴款待新科状元,会“桃李”之芳园,这个“桃李”便可喻为会“状元”之芳园,即会芳园便意味着“御花园”。从第11回凤姐儿带领跟来的婆子丫头绕进园子的便门,说话间已来到天香楼的后门。御花园就在坤宁宫之后,所以又称“宫后苑”。

  此外,在第53回,许多道具和典故可以间接证明大观园就在大内皇宫——北京故宫附近。举例罗列如下——

  其一、宗祠两旁之长联:

  肝脑涂地 兆姓赖保养之恩;功名贯天 百代仰蒸尝之盛。

  古时,皇帝有四时之祭:春/(示勺)、夏/(示帝)、秋/尝、冬/蒸。对联“蒸尝之盛”由此典故可印证。

  其二、从乌进孝带来的货品看:银霜炭上等选用,银霜炭:银,颜色带灰,霜是白色。银霜炭即是灰白炭。这种炭,气暖耐烧,围着火盆烤火,不会被烟呛。它便是宫中的“红萝炭”,以易州等地山中硬木烧成,按尺寸锯截,盛在小园荆筐里,外面刷红土,故名“红箩炭”。史载,每年清宫都派员到易州、涞水采买。严禁私相买卖,只能卖与官家。

  再三、看看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公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

  奉先殿,始建於明,清顺治十三年(1656)重建,是清代皇帝祭祖的地方。前殿内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的神牌;后殿则供奉努尔哈赤之前的肇、兴、景、显四祖。

  其四、宫中取暖和御寒:宫中取暖方法有炭盆及地坑。

  地坑:在内庭的宫殿廊檐下,砌地坑烧火洞,在宫殿多称为“暖阁”。在乾清宫,坤宁宫及东西六宫内都有此种设施。炭盆:设在宫内的火炉分盆和笼。大约有重达数百斤,高一米多,三足或四足,有的下边还安一个座的。小的随手可以提动,用来暖手叫手炉,暖脚的叫脚炉。

  第53回,尤氏上房早已袭地铺满红毡,当地放着象鼻三足鳅沿鎏金珐琅大火盆……….让刑夫人等坐下……每一张椅下一个大铜脚炉……尤氏答应了,一面走出来至暖阁前上了轿。

  其五、当地火盆内焚着松柏香、百合草,贾母归了座……

  《汉武内传》:七月七日设在大殿上以紫罗席地,燔百合之香,燃九光九微之灯,以待王母。何逊诗:“月映九微火,风吹百合香。”

  其六、大观园所描写的景物——“路灯”:

  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

  总之,〈〈红楼梦〉〉陈述的道具、典故和生活细节,都充分说明了其作者背景和故事原型,都离不开“皇城根”——这是考论原型首先要明确的必要条件。下面笔者还要仔细追究、分析其原型构成的充分条件。

  《红楼梦》第17、18回中的大观园,历来是个众说不一的话题,或南或北,忽东忽西,莫衷一是。

  现在,按照笔者前面《红楼十三月》结构年表和秦可卿逝世的年份1745年冬至,所以第17回贾政诸人初游大观园,应为1745-1746年;可以推论出《红楼梦》第17回陈述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应当在大观园修成的当年(次年元宵节元妃归省)。如果承认大观园是历史的影子,其原型必须在1746年左右建成开园。

  那么历史现实中有这样规模的园林建筑吗?经过考察,符合文本原型的为清皇宫园林“长春园”——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的历史,于1751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

  我们不妨仔细探究以下历史记载的人文地理,看看确实是否吻合现实的原型。

  §11.2“三里半大”靠谱吗?

  大观园乃《红楼梦》的主要舞台背景。如果将大观园从《红楼梦》中抽出,皮之不存,那么整部《红楼梦》必然成为无本之木,毛将焉附?主要情节就无法展开。可见大观园在整部著作中的份量。

  一般研究者大多相信《红楼梦》的情节有写实的背景。脂批中也有“真有是事,经过见过“、“写得出,试思若非亲历其竟(境)者,如何莫(摹)写得如此!”、“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等批语。这样,大观园的原型来自何方自然成为一个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其实,远在《红楼梦》初起流传之时,袁枚就记载了当时大观园原型取自随园的传说。此后,有关大观园原型的说法还有不少,可谓众说纷纭。

  不过,当讲究实证的现代研究者将小说中的有关记录文字逐一放在显微镜下详加考察时,有些结果未免还是令人大吃一惊。《红楼梦》在第16回中,借贾蓉之口道出了大观园的尺寸:

  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庚辰侧批:园基乃一部之主,必当如此写清。)

  按照光绪末年所立里制,一里为1800营造尺,营造尺一尺为0.32米。这样一里大约相当于576米(由于营造尺自唐以后历代为工部所用,也称部尺,其长度相当稳定)。由此可以推定:文本中的“三里半大”相当于2016米,足有两公里长。照此解读文本的话,这2公里长度应是东侧边界与北侧边界之和。这样是正方形的话,大观园要接近1平方公里,即1500亩(100公顷),接近圆明三园的长春园面积。形象地说,也近似于康熙畅春园(又叫颐和园,290公顷)的1/3大小。北京故宫南北至长961米,东西至宽753米,两者之和为1714米。若按照字面理解,大观园的规模比故宫还要大。若说大观园的原型在江宁织造府,那么其后花园竟然比故宫还要大,如此巨大的规模简直不可思议,岂不逾越王制!

  但小说文本中又明确写着“三里半大”。据庚辰本第16回脂批侧批:“园基乃一部之主,必当如此写清”。假设大观园确是写实的话,一种解释是,贾蓉所说的“一共”并非仅指东界与北界,而是整个园子的周长。不过“一共”二字,紧接在“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之后。推测作者说的是“三里半长”并非“三里半大”,指的是方圆周长。虽然这一“瘦身运动”看起来如此勉强,但是“减肥”后的园子,假设长宽为3:1.即 666米*333米=19.8万平方米,约等于19.8公顷,如此狭长的情况下园子的面积也近300亩。这比故宫面积的四分之一还要大(不包括护城河的话,故宫面积将近72.5万平方米)。于是,进一步设想,大观园如是葫芦状的(联系文本中的葫芦庙的暗示),这样,如果假设大观园是长宽2:1的长方形,再去除四分之一后剩下的曲尺形。根据前面两千米的周长,可以推算出其面积约为16.9公顷(相当于250余亩)。这个数字和最开始的近百公顷相比,可说是大大地缩小了。不过,在私家园林中规模可谓数一数二的苏州拙政园,园林部分占地面积仅约4.1公顷(62亩)而已。而曾被怀疑是大观园原型的恭王府(现存清代王府中规模最大的)花园部分占地不过28860平方米(仅约43亩),就更小了。所以说,“三里半大”的大观园,即使经我们反复“瘦身”之后,仍是4倍于拙政园,差不多相当于最大的恭王府花园的6倍!试问,此外何方世族有此等实力拥有如许大的私家花园?

  可见,如果承认大观园是有其历史的原型,其必须来自于皇家园林。

  但是退一步说,如果不认同大观园的原型来自于皇家园林的话,那只能假设作者的这个作为“一部之主”的“三里半大”不过是虚托夸大之词了。这也是不能成立的。譬如,江南的私家园林,或如拙政园以单座亭台楼榭为单位,或将上下院落联结在一起,绝无像大观园那样以彼此独立的院落为单位布局的。原因何在?没有如许大的地盘。如果说“三里半大”是虚构,将大观园缩小到恭王府的规模,那么十二钗的起居之地也成为空中楼阁了。因此,如果要将怡红、潇湘、蘅芜诸馆等容纳进去,大观园还真非得有“三里半大”不可!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文本中着墨不多的大观园正殿(又名“省亲别墅”),其形制却也非同寻常。除在元妃省亲前后的第17回、第18回出现两次以外,仅在第41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再次出现一次。总计三次陈述,看起来整部《红楼梦》对大观园正殿的显露,有点低调。

  大观园正殿第一次出现,是在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看到的只是远景:

  说着,大家出来。行不多远,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贾政道:“这是正殿了,只是太富丽了些。” (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近景仅提及一座“龙蟠螭护,玲珑凿就”的玉石牌坊。及至元妃归省,正殿以远景出现,继之以近景:

  一时,舟临内岸,复弃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镜”四字,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于是进入行宫。但只见庭燎绕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说不尽帘卷虾须,毯铺鱼獭,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

  真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贾妃乃问:“此殿何无匾额?”随侍太监跪启曰:“此系正殿,外臣未敢擅拟。”贾妃点头不语。礼仪太监跪请升座受礼,两陛乐起。礼仪太监二人引贾赦、贾政等于月台下排班,殿上昭容传谕曰:“免。”太监引贾赦等退出。又有太监引荣国太君及女眷等自东阶升月台上排班,昭容再谕曰:“免。”于是引退。(第18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大观园正殿在第41回再次出现的时候,却全无以上这些花样词藻,只借着村姥姥的话,一语道出正殿给人的直观印象:

  一时来至“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刘姥姥道:“嗳呀!这里还有个大庙呢。”说着,便爬下磕头。第41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牌坊和华表一样,其历史非常久,其源头可能要上溯至史前。但到中古以后,牌坊的礼制内涵逐渐淡去。后世牌坊常用于旌表。在建筑群中,牌坊则多被放置在某些正式建筑之前作为引导,此类建筑往往具有某种权威的象征,比如祠堂、庙宇,或者王陵配属的享殿,等等。牌坊出现在私家花园中,应该是非常特殊的。

  在大观园的牌坊后面的确出现了一座正殿,从远景描写看,“金辉兽面,彩焕螭头”形容的应该是镇脊之类。“崇阁巍峨,层楼高起”说的应该是重檐。“玉兰绕砌”意味着正殿台基的四周有栏杆围绕。“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表明,正殿四周还有一组附属建筑,很可能其中还存在东西配殿。

  或许要说,这些文字可能只是作者的文学夸张,不宜如此追究。不过在刘姥姥眼中,整个省亲别墅就是一个“大庙”。可见大观园正殿的形制的确与普通私家花园中的亭阁迥异。

  第18回的近景中曾说到正殿的月台,其中还提及荣国女眷自东阶升月台排班。一个“升”字反映出作者心目中的月台高度不低。而既有东阶,则必有西阶。荣国女眷选择东阶而登月台,显然是遵循尊卑位次的结果。如此,则贾妃元春当应自正中的台阶登上月台。东、中、西三道台阶有两种可能的布置,一种是三道台阶全在月台的南侧。不过此种布置规格太高,故宫太和殿也不过如此。那么退而求其次,将东、西两道台阶分别安排在月台的东、西两侧。这样规格上虽不至于和太和殿媲美,不过也可看出月台在正殿前面部分的面积恐怕不小。结合上面的“玉兰绕砌”,那么月台的形制应该说已经基本复原成功。在这么个月台上,一个屋脊上“金辉兽面,彩焕螭头”的,给人“崇阁巍峨,层楼高起”印象的大观园正殿的形象,至此也就呼之欲出了。

  大观园正殿叫什么?书中从未明确说明过。不过在第18回有段文字:

  正楼曰“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阁”,西面斜楼曰“含芳阁”;更有“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柳叶渚”等名;又有四字的匾额十数个,诸如“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名,此时悉难全记。

  此处突然出现了一个前文从未提及的“正楼”,那么这个正楼是否就是正殿呢?也许直接叫“大观殿”未免过于显露,为了避嫌,作者改“殿”为“楼”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大观楼即正殿,那么“缀锦阁”、“含芳阁”就是东西配殿,三者形成一个相当严整的建筑布局。如果大观楼不是正殿,那么既然称为“正楼”,可以肯定大观楼就应和正殿及附属建筑在同一建筑群,最可能就是正殿之后的第二进。这样,按照后一种可能,正殿、大观楼、缀锦阁、含芳阁同样也形成一个极其严整的建筑布局。加上正殿前的玉石牌坊,大观园正殿建筑群隐然是一个小小的中轴线。

  此外,大观楼在第40回李纨指挥小厮们准备宴席用的高几时,还提到过一次。不过大观楼是正楼,楼上锦阁“乌压压的堆着些围屏、桌椅、大小花灯之类”,似乎与正楼的地位不太相称。若说此处锦阁是两侧飞楼,则此处文字实在语焉不详。大观楼既是正楼,如果不是正殿,则至少也应和正殿相去不远。若刘姥姥上过锦阁,则不可能不注意到正殿的存在,但是刘姥姥后面见到省亲别墅时再次惊讶“这里还有个大庙呢”。可见,此处出现的大观楼应是作者有失照应的地方之一。

  这么个大观园正殿,贾政见了,曾叹其太过富丽,元春见了也说“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大观园正殿的形制的确“过分之极”,单以月台来说,其格局就超过了雍和宫。即使以故宫论,整个故宫中有月台的宫殿除了前后三大殿外,只有宁寿宫区的皇极殿有此形制。如果要求月台在殿前有点面积的话,那么整个故宫有此格局的只有太和殿了!

  由此可见,大观园正殿的形制远不是一般的“过分之极”,其实诗句“桂殿兰宫妃子家”就是改成“桂殿兰宫帝王家”,也不显夸张。

  这里,很自然的一个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在大观园中布置这样一条中轴线?大观园正殿其实和全书情节并无多大关系,正殿的存在几乎全为元妃省亲摆设。如果说大观园正殿有僭越之嫌的形制是因为元妃的缘故,也许还遮掩得过去。不过帝王后妃省亲的说法,史无前例,应属杜撰。按照凤姐的说法,“历来听书看戏,古时从未有的。”而元春不过一妃子而已,并非帝后,并无此等资格使用我们在小说中所看到的正殿形制。况且为了历时仅一天的省亲活动,就建造一个“三里半大”的园子,其正殿格局也带有明显僭越嫌疑。现实上可能吗?或许要说,省亲故事只是是借来暗写实事。不过,曹寅之女曹福金不过王妃而已,大观园正殿的场面显然不是一个小小的王妃所能担待,又再次否定了曹氏家事之说了。

  若说大观园正殿的场面有写实的背景,则只有继续向上朝康熙的南巡上靠。不过,若说大观园是康熙南巡的行宫(这里要提请注意,那个“三里半大”按照字面理解,其规模比故宫还大),则又如何解释十二钗入住大观园呢?难道十二钗后来就被恩准了入住皇帝行宫了吗?

  大观园按照小说给出的布局,其规模太大,大到几乎接近超级皇家园林的规模。这样,大观园怎么在小说中以合理的方式出现,就成为一大难题。甲戌本第16回畸笏的眉批对此说可以参考:

  大观园用省亲事出题,是大关键事,方见大手笔行文之立意。畸笏。(甲戌眉批)

  如果说插入省亲故事,不过是为了引出大观园为目的,那么大观园的月台也可以说只是为了配合元妃省亲的情节偶然加进去的。虽然一个妃子使用此等礼仪,未免僭越太甚,但这样的解释勉强还能自圆其说。

  然而,大观园的形制真的只是为了元妃省亲偶然夸张出来的吗?我们再来看第17回 :

  一面说,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那月日的事了。【庚辰双行夹批:仍归于葫芦一梦之太虚玄境。】

  这座村姥姥眼里的“大庙”,众宾客眼里原来竟然和“蓬莱仙境”可相媲美。而宝玉更是见了:

  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那月日的事了。众宾客与宝玉再怎么没见过世面,也不至于没见过“大庙”吧?然而,真正值得疑问的是宝玉,为什么要将太虚幻境与一个类似皇家宫殿的建筑物联系在一起呢?

  §11.3 僭越之极?

  前面分析了大观园的规模与正殿的形制。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下贾府的饮食起居,看看作者又是如何进行陈述的。

  贾府的日常生活,不仅奢华无比,同时又有一等普通豪富人家所不及的贵气。这贵气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若仅仅着眼于米襄阳之《烟雨图》和颜鲁公之墨迹等处,恐怕难得要领。论者或许要举出“茄鲞”与“软烟罗”来,以示贾府之非比寻常。其实“茄鲞”一类,不过是将一类食品做得精细到极致,其实沈万三之流距此也已不远。至于“软烟罗”一类,那小小的江宁织造府,既然为皇帝经营着诸般贡品,见过此等世面也不是没有可能。其实贾府之非比寻常,并不在一两件贵重物件,差距还在道具、典故等生活细节上。这好比贵族世家出身,居移体,养易器,举手投足之间见其高下。

  一、大观园所述之景物必在皇城根的“确证”之一,在第53回:

  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

  清代外朝,除朝房及各门外,无灯。内庭与东西六宫的东,西长甬均有路灯。宫中各长甬道设的路灯,以石为座,铜为楼,铜丝为门壁。每晚内府库添油点灯,以便巡看关防,这是皇宫内才能设置的路灯。史料记载,王府和其他地方是不准设置的。譬如,嘉庆时皇帝给和珅定罪抄家时,其中一罪就是在家中私设路灯。既然大观园陈述有路灯,就确定它就在紫禁城内,至少是皇家苑内。

  二、大观园所述之景物必在皇城根的“确证”之二:着眼点放在贾府的“食盒”上。“食盒”在小说出现约近二十处。譬如:

  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

  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妇人,衣裙窸窣,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又见两三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听得那边说了声“摆饭”,渐渐的人才散出,只有伺候端菜的几个人。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第6回)

  话说是日贾敬的寿辰,贾珍先将上等可吃的东西,稀奇些的果品,装了十六大捧盒,着贾蓉带领家下人等与贾敬送去。(第11回)

  家下仆妇们将带着行路的茶壶茶杯、十锦屉盒、各样小食端来,凤姐等吃过茶,待他们收拾完备,便起身上车。(第15回)

  少顷,荷叶汤来,贾母看过了。王夫人回头见玉钏儿在那边,便令玉钏与宝玉送去。凤姐道:“他一个人拿不去。”可巧莺儿和喜儿都来了。宝钗知道他们已吃了饭,便向莺儿道:“宝兄弟正叫你去打络子,你们两个一同去罢。”莺儿答应,同着玉钏儿出来。莺儿道:“这么远,怪热的,怎么端了去?”玉钏笑道:“你放心,我自有道理。”说着,便令一个婆子来,将汤饭等物放在一个捧盒里,令他端了跟着,他两个却空着手走。(第35回)

  话说众人见平儿来了,都说:“你们奶奶作什么呢,怎么不来了?”平儿笑道:“他那里得空儿来。因为说没有好生吃得,又不得来,所以叫我来问还有没有,叫我要几个拿了家去吃罢。”湘云道:“有,多着呢。”忙令人拿了十个极大的。平儿道:“多拿几个团脐的。”众人又拉平儿坐,平儿不肯。李纨拉着他笑道:“偏要你坐。”拉着他身边坐下,端了一杯酒送到他嘴边。平儿忙喝了一口就要走。李纨道:“偏不许你去。显见得只有凤丫头,就不听我的话了。”说着又命嬷嬷们:“先送了盒子去,就说我留下平儿了。”那婆子一时拿了盒子回来说:“二奶奶说,叫奶奶和姑娘们别笑话要嘴吃。这个盒子里是方才舅太太那里送来的菱粉糕和鸡油卷儿,给奶奶姑娘们吃的。”(第39回)

  宝玉来至上房,只见贾母正和王夫人众姊妹商议给史湘云还席。宝玉因说道:“我有个主意。既没有外客,吃的东西也别定了样数,谁素日爱吃的拣样儿做几样。也不要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东西一两样,再一个什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贾母听了,说“很是”,忙命传与厨房:“明日就拣我们爱吃的东西作了,按着人数,再装了盒子来。早饭也摆在园里吃。”商议之间早又掌灯,一夕无话。(第40回)

  未至池前,只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着一色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走来。凤姐忙问王夫人早饭在那里摆。王夫人道:“问老太太在那里,就在那里罢了。”贾母听说,便回头说:“你三妹妹那里就好。你就带了人摆去,我们从这里坐了舡去。”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鸳鸯便问:“今儿剩的菜不少,都那去了?”婆子们道:“都还没散呢,在这里等着一齐散与他们吃。”鸳鸯道:“他们吃不了这些,挑两碗给二奶奶屋里平丫头送去。”凤姐儿道:“他早吃了饭了,不用给他。”鸳鸯道:“他不吃了,喂你们的猫。”婆子听了,忙拣了两样拿盒子送去。鸳鸯道:“素云那去了?”李纨道:“他们都在这里一处吃,又找他作什么。”鸳鸯道:“这就罢了。”凤姐儿道:“袭人不在这里,你倒是叫人送两样给他去。”鸳鸯听说,便命人也送两样去后,鸳鸯又问婆子们:“回来吃酒的攒盒可装上了?”婆子道:“想必还得一会子。”鸳鸯道:“催着些儿。”婆子应喏了。

  一时只见丫鬟们来请用点心。贾母道:“吃了两杯酒,倒也不饿。也罢,就拿了这里来,大家随便吃些罢。”丫鬟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

  王夫人打发文官等出去,将攒盒散与众丫鬟们吃去,自己便也乘空歇着……宝玉湘云等看着丫鬟们将攒盒搁在山石上,也有坐在山石上的,也有坐在草地下的,也有靠着树的,也有傍着水的,倒也十分热闹。 (第41回)

  凤姐儿道:“两个女人进来了,他才带着小幺们往里抬。小幺们倒好,他拿的一盒子倒失了手,撒了一院子馒头。” (第45回)

  这里宝玉刚转过来,只见两个媳妇子迎面来了,问是谁,秋纹道:“宝玉在这里,你大呼小叫,仔细唬着罢。”那媳妇们忙笑道:“我们不知道,大节下来惹祸了。姑娘们可连日辛苦了。”说着,已到了跟前。麝月等问:“手里拿的是什么?”媳妇们道:“是老太太赏金、花二位姑娘吃的。”秋纹笑道:“外头唱的是《八义》,没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宝玉笑命:“揭起来我瞧瞧。”秋纹麝月忙上去将两个盒子揭开。两个媳妇忙蹲下身子,宝玉看了两盒内都是席上所有的上等果品菜馔,点了一点头,迈步就走。麝月二人忙胡乱掷了盒盖,跟上来。宝玉笑道:“这两个女人倒和气,会说话,他们天天乏了,倒说你们连日辛苦,倒不是那矜功自伐的。”麝月道:“这好的也很好,那不知礼的也太不知礼。”宝玉笑道:“你们是明白人,耽待他们是粗笨可怜的人就完了。”(第54回)

  那个媳妇只得答应着去了。就有大观园中媳妇捧了饭盒来。侍书素云早已抬过一张小饭桌来,平儿也忙着上菜。(第55回)

  接着司内厨的婆子来问:“晚饭有了,可送不送?”小丫头听了,进来问袭人……说话之间,便将食具打点现成。一时小丫头子捧了盒子进来站住。晴雯麝月揭开看时,还是只四样小菜。晴雯笑道:“已经好了,还不给两样清淡菜吃。这稀饭咸菜闹到多早晚?”一面摆好,一面又看那盒中,却有一碗火腿鲜笋汤,忙端了放在宝玉跟前。宝玉便就桌上喝了一口,说:“好烫!”……阶下几个等空盒家伙的婆子见他出来,都笑道:“嫂子也没用镜子照一照,就进去了。”(第58回)

  说着,只见柳家的果遣了人送了一个盒子来。小燕接着揭开,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荧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第62回)

  说话之间,早有媳妇丫鬟们抬过饭桌来,王夫人尤氏等忙上来放箸捧饭。贾母见自己的几色菜已摆完,另有两大捧盒内捧了几色菜来,便知是各房另外孝敬的旧规矩。(第75回)

  从上可知,贾府的食盒并无提梁,是用来捧的,又叫大漆捧盒。除了大漆捧盒以外,还有一种装点心用的小捧盒;如果行路在外,又有一种十锦屉盒供路上用。

  大漆捧盒的大小究竟有多大呢?第62回的盒子连饭共装了五样;第58回的似乎差不多大。第40回的只装了两碗菜。第三十九回的装了“十个极大的”螃蟹。而第6回的两三个盒子,将一张炕桌摆得“碗盘森列”。不过,第45回的盒子,却要“小幺们往里抬”了。当然,用“抬”恐怕主要是为了平衡——毕竟捧盒里装的有汤有水,平衡还是第一位的。第41回片断显示,丫鬟们是在主人用餐完毕后才吃的。不过这可能是在大宴之时,丫鬟们日常应该是有自己的盒子送过来的。第58回给宝玉的不过一个食盒,而门口等空盒的婆子却有几个。

  描写贾府“进餐”的场面令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刘姥姥眼中凤姐吃的饭,从这顿饭中可以看到下人们在整个过程中的活动。先是“小丫头子们齐乱跑”各就各位,后是“一二十妇人,衣裙窸窣,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又有“两三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然后“听得那边说了声‘摆饭’,渐渐的人才散出,只有伺候端菜的几个人。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在刘姥姥初进荣国府这一节,刻画至为逼真。

  我们再次有个疑问:作者又是从何处得来此等生活经验的呢?按照主流红学权威的说法,小说的背景与曹家有关,而曹家发达的时期均在江南,北京不过只有十七间半老宅。凤姐吃饭的场面若是放在那十七间半老宅里,未免显得太过局促、寒酸。若说凤姐吃饭的地点是在江宁织造府,则以上排场却又带有明显的北方印记。从小说中的文字可以看出,食盒在贾府是日常用具,上至贾母、凤姐、宝玉,下至丫鬟,饮食都用食盒传送。不过,这就引起一个问题:各式汤汤水水的菜肴,传送时十分讲究保持平衡。若是拿个盘子端,端盘子的下人还能见着那汤水,可以随时调节以保持平衡。若是用盖子盖起来,那么这个平衡动作难度就不是一般地高了。那么贾府为什么要用食盒而不用盘子呢?

  以盘子传送饮食,几十米的距离在室内或回廊间还行,若是距离较远或需经室外,食盒就有优势。不过,真的距离很远,为什么不在食盒上加个提梁,让人提着走呢?要说明的是,食盒虽是日常用品,其装饰却丝毫不马虎。第40回装早点的就是“一色捏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这些装饰考究的食盒,在“摆饭”前先要在厢房中等候,接命后才可进堂屋,“捧”字本身就属于进餐礼仪的一部分。既然食盒保持平衡不易,那些受命每日“传饭”的婆子,必须训练有素才是。这一点绝非短期暴发的人家所能做到。

  有关食盒的文字,最值得品味的当属第54回:

  宝玉笑命:“揭起来我瞧瞧。”秋纹麝月忙上去将两个盒子揭开。两个媳妇忙蹲下身子,宝玉看了两盒内都是席上所有的上等果品菜馔,点了一点头,迈步就走。麝月二人忙胡乱掷了盒盖,跟上来。

  此处在“蹲下”处,庚辰本有双行夹批:

  细腻之极!一部大观园之文皆若食肥蟹,至此一句则又三月于镇江江上啖出网之鲜鲥矣。

  宝玉自己不动手,很可能是出于卫生的考虑。但“两个媳妇忙蹲下身子”,并非为了方便秋、麝二人罢?那食盒本来就是捧着的,也就略高于腰部,至多双手略低些,就可很方便地揭开—— “两个媳妇忙蹲下身子”,象古代女子打千之礼,可知实是说明宝玉的身份。

  只是“蹲下”这种姿势并不稳定,如果手中还托了一大盒各式菜肴,换作普通人只怕立刻是另外一种姿势。只是这另外一种姿势作者却是万万不敢落笔写出,只好敷衍写个“蹲下”。

  看起来“食盒”仿佛只能说明大观园之大——进食都要用仆役传膳。可以推测,红楼梦好象只有一个“厨房中心”,大观园女儿生活在另有一个“御膳房”似的。所以推论作者为皇家人物——乾隆六子永瑢,是有着历史生活的现实经历的,其充分具备创作《红楼梦》的自身条件的。

  综和以上所论,那么有没有一个皇家园林,既修建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左右,其面积约为16.9公顷(相当于250余亩)大小,而且契合纂制《红楼梦》文本叙述的大观园的呢?

  §11.4 绮春园,抑或圆明园?

  这个“三里半大”的大观园之园林,在历史、地理上真的是虚构的吗?

  历史上,人们习惯所称的圆明园,是由圆明、长春、绮春(“万春”)三圆组成,总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三园总面积5200亩,比现存最大皇家园林——颐和园,还大850亩。园子周长10公里多,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三园内有100多个风景点,无数的楼台、殿阁、廊榭、馆轩尽在山环水抱之中。

  经过考察,笔者看到了清皇家园林——绮春园(后改名“万春”)。万春园在长春园南面,是颐和园中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三园中最小的一座,主要供清朝历代皇太后、妃子们居住使用。其特点是小型庭院较多,如凝晖殿、中和堂、集禧堂、蔚藻堂等。万春园的建筑也是三十个景点,精巧自然,著名的天地一家春就在其中。

  绮春园早先原是怡亲王(是否暗指《红楼梦》大观园中的怡红院?)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面积约300余亩。

  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历史遗留的绮春园的景色:

  1、会心桥(仿佛是黛玉葬花的“沁芳桥”)。位于绮春园后湖西岸,1988年重建成单拱石桥,桥南原有一组建筑“会心处”,今遗迹无存。(见下图)

  2、凤麟洲(大观园的紫菱洲)遗址。1992年整修驳岸,清理基址,立石刻图。西侧新建九曲仿木桥。

  位于绮春园东湖之中,原为嘉庆帝新建景群,1807年(嘉庆十二年)始见诗咏,被誉为“南园避暑最佳处”,南园即指绮春园。本景名取自古代神话传说海内十洲之一“凤麟洲”。由大小二岛组成,上建殿宇亭榭,南设码头。嘉庆、道光、咸丰三帝均喜至此游赏。

  注:凤麟洲:汉代东方朔撰海内《十洲记》载:西海之中有凤麟洲,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溺水绕之,不可越。洲上多凤麟,有神药百种,亦多仙家。(见左下图)

  3、浩然亭。在凤麟洲(仿佛大观园的紫菱洲)直北小岛上,原为重檐四方亭,建于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前。1992年在原址复建为重檐六方亭。(见右下图)

  4、含经堂盛时风貌图。含经堂位于长春园中心地带,四周山水花木环抱,是该园内最大的园林建筑风景群。主体部分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50米,占地4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三路轴线纵向并列,记有大小殿座近30座,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

  含经堂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是乾隆为归政后颐养天年而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御制题淳化轩诗》中自注中云:

  ……若纪元得至六十,则寿登八十五,彼时当归政居此……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刊行的《钦定日下旧闻考长春园》卷中关于含经堂有这样的描述:“云容水态西北循山径入,建琉璃坊契三。其北为宫门五楹,南向。内为含经堂七楹,后为淳化轩,又后为蕴真斋。含经堂东为霞翥楼,为渊映斋。堂西为梵香楼,为涵光室。”嘉庆十九年(1814年)又在淳化轩添盖戏台等。

  圆明园管理处自2001年4月起,委托市文物研究所对含经堂遗址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迄今共发掘遗址面积近4万平方米,全面揭示出“蕴真斋”、“淳化轩”、“神心妙达”、“看戏殿”、“扮戏楼”、“戏台”、“澄波夕照”、“理心斋”、“梵香楼”、及“仪门”、“牌楼”等规模宏伟的早期建筑群遗址,出土了一批形式多样的石、陶、琉璃等不同材料的建筑构件和铜佛、玉雕、装饰瓷器等各类文物1000余件。这些发现都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考证价值及较高的文物价值。(见下图)

  5、仙人承露台(大观园中的玉皇庙、炼丹房)。位于凤麟洲湖西岸山凹。相传,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妄求长生,听道士说用天降甘露拌玉石碎屑服食,可止阴气生阳气,长生不死,于是下令在西安建章宫修造了一尊托盘承露铜仙人。本园此处点景之物,约建于嘉庆年间,原是铜铸雕像。园毁后铜像丢失。原址今竖随露仙人,为1989年重制的墨玉石雕,样式、尺寸皆依清代藏图。(见左下图)

  6、正觉寺(大观园中的达摩庵和佛寺)。位于绮春园正宫门之西,与绮春园既有后门相通,而又独成格局,单设南门。正觉寺实际上是清帝御园圆明园附属的一座佛寺,俗称喇嘛庙。占地1266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

  内设僧房八座22间,由正觉寺山门、天王殿、三圣殿、文殊亭、最上楼、配殿等主要建筑组成。正觉寺山门外檐刻有“觉寺”,为乾隆御书,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合璧。文殊亭为八方重檐亭,外檐匾上有"文殊亭"三个字。该亭又称殊像阁、文殊阁。

  据记载,文殊阁内奉有文殊菩萨骑青狮之像,总高二丈有余。文殊菩萨像及其背光均为木制包金,下乘白玉石台。最上楼有后楼七间,楼东西各三间顺山殿。最上楼供佛五尊,法身连座通高三尺零六分。最上楼、三圣殿前各有东西配殿五间。周围的廊房为喇嘛住所。1860年及1900年,圆明园两度罹劫时,因正觉寺独处绮春园墙外而幸免于难。从70年代起,正觉寺为海淀机械制造厂(今北京长城锅炉厂)等占用。现仅残存山门、文殊亭和四座配殿及26株古树。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