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古籍古文

荀子《子道》原文及鉴赏

2021-11-09 14:56:39

  入孝出弟①,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 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②, 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孝子所以不从命有 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③;从命则 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 则修饰④,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 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 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 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雕萃而能无失其敬⑤,灾祸患难 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 行。《诗》曰:“孝子不匮。”⑥此之谓也。

  [注释] ①弟: 通“悌”,顺从、敬爱兄长。②类: 法度。③衷: 通“忠”,忠 诚。④饰:通“饬”,修治,整治。⑤雕萃:通“凋悴”,憔悴。⑥“《诗》曰”句:见 《诗经·大雅·既醉》。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 臣从君命,贞 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 也,曰:‘子从父命,孝乎? 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 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 子有奚对焉①?”孔子曰:“小人哉! 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 争臣四人②,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 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 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 臣从君,奚臣贞? 审 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注释] ①有:通“又”。②争:通“诤”,直言谏诤,直言规劝。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 胼胝①,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 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②, 不女聊。’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 三者,则何以为而无孝之名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 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 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③,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 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注释] ①胼胝(pián zhī骈知):手脚上磨出的老茧。②缪:绸缪,准备。与: 通“欤”。③章:通“彰”,彰显,显著。

  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床①,礼邪?”孔子曰:“吾 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 有所不知②。”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 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 之。”子贡问曰:“练而床,礼邪?”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 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 夫子徒无所不知。女 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注释] ①练:白色的熟绢。古代父母死后一周年进行祭祀,身上要戴练,不能 睡床。②徒:乃。

  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①?昔者江出 于岷山②,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③,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 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④。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 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 由!”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 盖犹若也⑤。孔子曰:“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⑥,奋于行 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 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 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注释] ①裾裾(jū居):形容衣服整齐的样子。②岷山:在今四川西北部。 ③滥觞(shāg商):水流极小,仅能浮起酒杯。觞,酒器。④放舟:同“方舟”,两船 并在一起。⑤犹若:舒适和顺的样子。⑥华:通“哗”,浮夸。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 仁者若何?”子路对曰: “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 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 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①。”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 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 谓明君子矣。”

  [注释] ①士君子:指思想道德水平高于“士”者,但不及“明君子”。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 得也,则乐其意①;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生之乐,无 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 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注释] ①意:思想,意志。

  【鉴赏】 今天很多人一谈起儒者,脑中出现的往往是一个个带有漫 画色彩的儒生形象:头戴高高的礼帽,身着礼服,恭谨地拱手而立;恪守 礼法而又有些食古不化的酸朽味。而一讲起儒家学说,便只谓“仁、义、 忠、恕”。殊不知“智”这一因素在儒家思想中也甚为重要,其排名似仅在 “仁”之下。特别是在先秦时代,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思想,尚未 受到过多政治话语的改造,往往也显示出其活泼灵动的处事智慧,令我们 击节不已。“忠”和“孝”是儒家的两个经典话题,而在本篇关于这两个话 题的讨论中,便闪现出不少儒家的智慧。

  文章一开篇,荀子即言“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 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对君 “忠”、对长辈“孝”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而在此处,荀子却畅言以 “道”、“义”为先,其原因在于君上父母的命令与他们的利益、安危相违背, “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 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在此时,为人臣子所 要施行就是当机立断,遵从道义的指引和大局的分配,在短期利益和长远 利益相矛盾的情况下,选择后者。荀子认为,只有保住了整体大局的道义 所在,才能真正地化祸为福,转危为安。正所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仁和智的关系相辅相成,又可相互转化。大义所在,便 是智慧所着力的方向。故当孔子被问及:“子从父命,孝乎? 臣从君命,贞 乎?”他的回答是:一味地听从并不是贞、孝的本义,只要是道义所在,臣 子便可“从道”而行。然而后代流行于世的口号却是“君叫臣死,臣不死, 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这种愚忠、愚孝自然不是先秦儒 家所推崇的。对于这种道义和君主意志相违背的情况,孔子的回答是“道 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孟子的回答是“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而荀子的回答则是“谏、争、辅、拂之 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臣道》)。每个人的回答因其个性不同而 有所差异,而以道为尊的自信和自觉却是不约而同的,可谓“知者不惑” (《论语·子罕》)。

  除此以外,本篇还记载了多个孔子施教的故事。子曰“有教无类”,对 于脾性不同的施教对象选择不同的启发模式。如“子路盛服见孔子”一 则,孔子先是旁敲侧击令子路觉悟,待看到这位冒失的弟子更换服饰再次 出现时,其一番斥责又犹如当头棒喝,言之凿凿却又的确一语中的,“奋于 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佛家禅宗之棒喝有顿悟之 妙,而此处之子路亦难免有醍醐灌顶之感。而“孔子问智者若何?仁者若 何?”一则,又颇有《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之妙。在 孔子看来,同样的两个问题,每个学生都从自己的角度说出了对“知者若 何,仁者若何”的理解。因此,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看问题的角度和深 浅不同。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行固然要视对象而 定,而其他事务也要懂得灵活应用,多加钻研。儒家对于“智”的要求在于 “知人”,怀有爱人之心而又了解知人之道,内心充盈而思辨明晰,怎能 不乐?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