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冬腊月秋蝉叫,
五黄六月雪花儿飘飘。
三更里,太阳出来把纱窗照;
到五更,架上的金鸡方睡觉。
梨树开花,结下了樱桃;
笼鹌鹑,站在树上把喜报。
想迷了心,八月十五把元宵闹。
——清·华广生辑《白雪遗音·马头调》
本篇以一系列与实际情况相颠倒的语言,活画出了一个想情人“想迷了心”的人物形象。
这些与实际情况相悖的颠倒语,看似胡言乱语,实则不然。它是人的心理愿望得不到实现的反映。人的心理愿望在现实中实现不了,于是就通过颠倒语,或企图到幻想中去实现,或以自己的幻觉、错觉来曲折地表达内心感受。所谓“十冬腊月秋蝉叫,五黄六月雪花儿飘飘,”就是在十冬腊月秋蝉已经冻死的季节,幻想秋蝉没有被冻死,依然在发出“知了” “知了”的叫声;五黄六月,骄阳似火,气候虽炎热异常,但她的内心感受因为失恋,却像下雪那样寒冷和凄凉。夜间她因为相思情人而失眠,半夜三更,月光照在纱窗上,她误以为“太阳出来把纱窗照”; “到五更”,天亮的时候,她才迷迷糊糊的睡着,没有听到金鸡啼鸣报晓,她还以为“架上的金鸡方睡觉”。梨树的“梨”,与离别的“离”是谐音,因此她希望“梨树开花”不是结下梨子,而是“结下了樱桃”。她盼望听到喜鹊“站在树上把喜报”,可是喜鹊自由飞翔,不是她一盼望就能飞来的,于是她便幻想养在笼中的鹌鹑,能够代替喜鹊给她报喜报。八月十五日(阴历)为我国传统的中秋节,是庆贺阖家团圆的日子,可是事实上她却不能与情人团圆,因此这一天对于她来说,仿佛是“把元宵闹”,而不是庆贺团圆的中秋节。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者弗洛伊德说:“我们可以断言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创作家与白日梦》)这首民歌所述的种种颠倒语,也正是诗人在与情人相爱、团圆的愿望未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幻想、幻觉或心理、愿望的曲折反映。
以与实际相颠倒的语言,写出人物由于极度相思而“想迷了心”的反常心态,便是这首民歌的独特成就。它为我们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疯疯癫癫的人物形象,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封建社会爱情不自由所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精神痛苦。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