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寄东鲁二稚子》原文及赏析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挑,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这是一首亲切真挚的寄赠诗,诗题下原有注,“在金陵作”,是诗人游金陵 (今江苏南京) 时所写。寄赠的对象是他远在东鲁(今山东济宁) 的两个孩子。这是诗人发妻许氏夫人所生的一儿一女。其时,许氏已逝,他们失去了母爱;诗人远游,又难得父爱,这一对小姊弟的处境简直与孤儿相近,确实值得同情,应该爱抚。诗人离家远游并非不关心孩子,而是事出有因。天宝四年(744),他离开了玄宗皇帝,离开了朝廷和长安,胸怀傲岸之气,高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开始了追求自由、理想境界的漫游。足迹遍大江南北,历时十一年,至安史之乱暴发而结束。离京如逃脱牢笼,漫游也并不快意。骨肉亲情时时牵着诗人。这首诗写身在江南却心怀东鲁,系念稚子,正体现了深深的父爱。
情真意切是这首诗抒情的最大特点。沈德潜评论此诗时说:“家常语琐琐屑屑,弥见其真。”(《唐诗别裁》 卷二) 非常中肯。
本来爱子之心、亲子之情在诗人李白来说,无时不有。尤其当春天来了,叶绿了,花开了,思家思亲之情因睹物感时而越来越强烈。“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这是离家在外的人常有的情况。这首诗也是写春日思家。开头几句简洁朴素地描画了吴地(金陵春秋时属吴国)春景,心中涌起了绵绵情思。虽然吴地桑叶绿了,春蚕三眠将老了,再眠一次就结茧抽丝了。这是春耕的好时节,可是我那寄居东鲁的家中,谁能种田呢?(龟阴,龟山之北,亦指东鲁。龟山在山东新泰县西南。)春朝的事肯定已经来不及了,在长江边游荡仍然心事茫茫,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借温暖湿润的南风将归心送回故园,恨不得一下子飞落在自家的酒楼前。前八句为第一段,诗人抒春来思家之情,由景人情,自然亲切,行为心态,真挚深沉,细致入微,感人至深。语言朴实,极耐咀嚼。三眠之蚕很快成茧,茧中含丝,与“思”谐音。“谁种” 虽是问话,答话没写出,但问时已有不堪劳作的小儿女形象浮现脑中。“飞” 字直摹出归心似箭之态……
中间十四句为第二段,生动亲切地表达了慈父对子女的怜爱。诗人先用六句顺承第一段写楼及楼东桃树。三年前诗人亲手种下的,而今桃树长大了,茂盛的枝叶直拂青云,树与酒楼同高了……诗人一往情深地想象着,描绘着,笔端倾注出对故园的热烈挚爱和深切怀念。“我行尚未施”一句又将滔滔情思顿然敛住,使思与行的矛盾显得更突出,诗人的遗憾与焦灼表现得更强烈。
后八句从思物(桃树)转到思人。李白长女名平阳,幼子名伯禽,其时都没成年,故题中称“稚子”。诗人对孩子非常娇爱,称女儿为“娇女”。他想象女儿正折了花倚着桃树,想念着父亲,盼望着父亲。可是盼啊,望啊,父亲还没回来,孩子失望了,伤心了,泪如泉涌……小儿子可能长得和姐姐一般高了,由于没有得到父爱又失去母爱,他一步不离地跟着姐姐,小姐弟相依为命。当他们双双走过桃树下时,又有谁会疼爱地抚摸他们的背脊,关心和爱护他们呢? 本来自己应该尽到做父亲的义务,给失去母爱的孩子更多的父爱,然而,此时远在金陵,欲归不得,怅然茫然,黯然伤神。因骨肉久离别,画面上想象中的孩子泪如泉涌,正是因为画面外现实中的诗人老泪横流。这一节想象很细腻、很形象,是因为他借助了前一节的桃树形象,使画面中心突出,形象集中。三年未归,孩子无时无刻不挂在心上,他们的身体和小树一起长高,他们的容貌象盛开的桃花一样姣好,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足迹都离不开桃树,甚至思念、盼望父亲也是折了桃花,倚着桃树……这株桃树恰恰是父亲离家前亲手所种,所以离家的父亲思家思亲自然思桃树,在家的儿女思念盼望离家的父亲当然也围绕着桃树。桃树成了父子间传递刻骨情思的媒介物。
这一段抒情达到高潮,情深意浓,父子间思念借美好的景物、明媚的春光而映衬得更深沉浓烈。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诗人以 “念此”收束住想象,敛起幻想的翅膀,直接描写自己的忧思与深情。思念越深,失望越大,伤心越重。“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正是诗人对自己因久别未归日夜思家,而渐失常态,倍受煎熬情状的真实写照。何以解忧?诗人没有用浪漫的不切实际的办法,而是实实在在做具体事——拿出白绢写上自己对子女的思念之情,寄到家中。这首诗就是这样产生的。“裂”字用得干脆利索,而“远意”不单指地域阻隔之遥,更是说自父亲肺腑中倾泻出的深情。汶阳川指山东汶水,这里也即指东鲁。“之”在这里是动词“到”、“往”之意,与前“飞堕”意同。人未归而诗到意到,前后照应,益见诗人一片爱子情深。
与抒情真挚相关,这首诗语言质朴,不华丽雕饰,无典故神话,好象父子面对面亲切叙离情,如同挚友间坦诚说知心话,唠家常,明白如话,亲切感人。
这首诗的构思缜密,随情布局,由吴地到东鲁,由春时到春事,由土地到家园,由酒楼到桃树,由桃树到稚子……密针细线,恰恰反映了诗人慈爱殷殷,情思绵绵。又由于父子两地思念而诗人一往情深,所以诗中还有由此及彼,由实入幻又返回现实的跳跃。全诗脉络清晰,承接自然,跳跃合理,气韵飞动。
没有想象就没有浪漫主义的诗歌。这首诗主要是凭借合情合理的想象将抽象的情思具体化,以东鲁家中酒楼东的一株桃树为中心,描画出真实的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思子之情。在这首以真挚朴实为抒情特点的诗中,充分运用了想象,表现了诗人一贯的浪漫主义特色。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