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李白

李白诗歌《巴女词》原文及赏析

2022-11-18 21:50:48

  李白诗歌《巴女词》原文及赏析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时归。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出游途经巴郡时所作。诗人模仿巴女的口吻,以极精练的几笔勾勒出了巴女送别丈夫时的心情。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直观看是对眼前湍急的三峡水和小船疾去情形的客观描摹,但这情景又衬托了巴女刚刚送别丈夫的心情。巴女感到离别是那么快,顷刻间小船便载着亲人随着湍急的流水飞一样的离去。她多么希望离别得不要这样快。但江水不解人意。“急如箭”、“去若飞”两个比喻,非常直接浅显,但这两个比喻很高妙,把情和景巧妙而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真实地刻画了巴女苦别的心情,真是“人自伤心水自流”,自然界太无情了。这两句又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时归”,紧承上句,直接描述巴女的心理活动。诗人给我们展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巴女站在江边,望着远去的船只,自言自语地计算着丈夫需要行走的里程和时间,担心丈夫能否按时返回。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路途的遥远,世道的艰辛,自然情况和现实情况,都有可能造成一别便成永诀的现实。当时巴郡一带流传的歌谣犹有“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我欲上蜀蜀水急,行人一去不复归”,可见“行人一去不复归”便是当时现实的真实反映。所以前两句就是对巴女心情的写照。离别是顷刻间的事,而相见是何时,却不敢想象。这后两句又是对前两句的呼应,呼应“急如箭”和“去若飞”。这样前后一呼应就把离愁别绪的感伤巧妙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诗画面感很强,虽仅20个字,但巴女悲怨、惆怅的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后两句以代言体的形式出现,表现力更强,感染力也更强。很象电影镜头的特写,把人物直接从画面中推到观众眼前,观众似乎能听到巴女的自言自语,使观众不自禁地把感情揉进到作品中去。

  这首五言绝句充分体现了李白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的特色。诗中表现的是离情别绪、哀怨愁苦的心情,但语言极简练明快,形式朴素无华,很有民歌风味。这一点除了李白受六朝民歌影响外,恐怕也和他所亲耳听到巴郡一带流行的歌谣有关。统观李白游四川所作的诗,民歌风味都很浓厚,这和他学习民间、取自民间是有很大关系的。安旗的 《李白传》 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李白在下三峡时,经过渝州、涪州、忠州、万州、夔州等地,不仅山水佳胜使他沿途流连,而且巴人的歌谣也使他处处驻足。有些歌谣,稍加润色,便是好诗。”如 《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便是当时歌楼酒肆经常演唱的歌谣,从韵律和节拍看,《巴女词》 和它都很相近。而且从李白出游未出川前的一些诗作看,也有民歌的影子,可见生活是李白作诗取之不尽的源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