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乌栖曲》原文阅读|赏析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乌栖曲》是乐府旧题,据《乐府诗集》,梁代的简文帝、元帝、萧子显并有此作。乌栖,日落之时,即黄昏。梁简文帝等人的作品,写的都是日落后男女的轻靡艳情,没有多大意义。李白此作,虽然也写吴王西施长夜欢宴,貌似艳曲,但突破前人窠臼,实际是一曲姑苏怀古,诗人对吴王淫靡行径持嘲讽、批判和否定态度,含有希望统治者从中吸取教训的用意。
姑苏台在今江苏吴县木渎镇附近的灵岩山(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阖闾创建。吴国击败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伺机复仇;他还献美女西施给吴王夫差,以瓦解他的斗志,夫差果然中计,增饰其台,广五里,耗费许多人力物力。台上有馆娃宫,又有春宵宫。吴王和西施常在那儿作长夜之饮,果然,“从此君王不早朝”。又作天池,造青龙舟,舟中盛陈妓乐,夫差和西施天天荡舟水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王勾践终于灭吴。吴国由一个战胜国走向覆灭,原因当然有多方面,但夫差沉溺于酒色,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吴国由强而亡,很引起后代有识之士的重视。李白此曲虽然作于早年漫游时期,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历史往往有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唐玄宗耽溺于杨贵妃,后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随之是仑皇幸蜀,鼎盛的唐王朝从此走向衰弱。诗人不是政治预言家,但严酷的历史现实却反证了此诗的深刻意义。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首两句即交代了时、地、事。乌栖时,西施已醉,足见酒宴不始于黄昏;从酒宴到醉酒,时间不会太短,从而暗示酒宴是从白天进行到黄昏。诗中说西施醉酒,其实吴王何尝不醉酒?“醉西施”,还有吴王醉心,醉溺于西施一层含意。成天沉醉酒色,如何有心于国事?“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下句照应 “乌栖时”,“衔”字用得生动形象。青山衔住半边日,时间不早,一转眼就黄昏了,好快。“欲衔”与“未毕”还形成对照,酒宴不散,轻歌曼舞还没完没了呢!吴王宫里唱吴歌,似无可非议;吴宫里跳的却是楚舞,就不那么寻常了。“楚舞”,泛指吴地以外之舞。“欢未毕”三字下得讲究,一方面暗示白天欢之未足,将夜以继之,并自然引出五、六两句;另一方面,又写出吴宫的荒淫,歌舞不停,必然不是少数几个宫女就能胜任的。这就使我们想起也是因荒淫无度而亡国的陈后主,他选宫女千余人习唱 《玉树后庭花》等曲,“分部迭进”,以供其享乐。吴王宫中不间断的歌舞,或许也采用这种“分部迭进”的方式。“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日之不足,夜又相继,而且一闹又差不多一整夜。“银箭金壶”是古代计时的工具。金壶用铜制成,中贮水,下有孔以让水点滴漏。水中有箭,上有刻度,用来表示时间。“漏水多”,说明夜已渐渐消失。吴王起看,秋月坠江,欢娱未毕,天却将破晓。白天过得快,夜晚也过得快,荒淫无度,唯恐不能毕欢尽乐。此句的“起看”及上文的“未毕”、“欲衔”,极写吴王那阴暗而荒唐的变态心理。“东方渐高奈乐何”,《唐宋诗醇》说:“末缀一单句,有不尽之妙”。前人作此曲,都以偶句作结,李白突破这种模式,仅一句就戛然而止,显得更为古朴。“高”,同 “”皜、发白、发亮之意。东方渐渐发白,天亮了,对吴王的寻欢作乐又能怎么办呢?新的一天开始了,吴王当然照样日以继夜贪欢寻乐。
由 “乌栖时”、山衔日而秋月坠波、“东方渐高”,明写吴王宫中由黄昏至天明的荒淫,实则还暗示白昼也同样荒淫。白昼而黑夜,黑夜而白昼,何日不是如此?至于荒淫的后果,只在末句稍稍点到即止。《唐宋诗醇》 说:“乐极悲生之意写得微婉,未几而糜鹿游于姑苏矣。全不说破,可谓寄兴深微者。”王夫之的 《薑斋诗话》 也说它“寓意高远”。全曲的背景是暮鸦栖林,是日衔半山,是漏刻水多,是秋月坠波,虽然欢乐,但色调昏暗,气氛低沉。同样写宫中夜宴,李后主的 《玉楼春》 是春殿笙箫,高堂华烛,风飘香屑,色调明艳,气氛热烈,洋洋自得的神采溢于纸表。两相比较,此曲所写的种种物象则有一定象征性,暗示着吴国的没落,西山日暮,甚至悲剧性的结局。据《本事诗》 载,李白当初由蜀至京,前辈诗人贺知章见到这首诗叹赏苦吟,称赞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吴王耽于酒色而终于导致吴国覆灭的教训,经过李白大手笔的点染,照理应引起统治者加倍的重视,遗憾的是它最终未能惊破早年励精图治,晚年沉迷于杨贵妃的唐玄宗的霓裳羽衣之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