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木芙蓉》咏木芙蓉诗鉴赏
朱熹
红芳晓露浓,绿树秋风冷。
共喜巧回春,不妨闲弄影。
芙蓉以它“造化难为工”的绰约风姿,不知使多少诗人为之呕心沥血;而它的凌霜不凋的品质,又不知赢得多少诗人的激赏!
朱熹的这首绝句,就是赞颂它不畏严霜轻寒的品格的众多篇什中,有着自己的艺术个性的一篇。
“红芳晓露浓,绿树秋风冷”。这明白而晓畅、对仗既工又稳的两句诗,可谓是别具风韵的秋日芙蓉图。这里有红花,有绿树,有晓露,有秋风。“晓露浓”,点明了时间是清晨;秋风“冷”而不言其“凉”,暗示了时令是深秋。寥寥十字涵蕴了这么丰富的内容。试想,带着浓重的新露的红花与秋风中摇曳多姿的绿树相映带,又是多么富于令人销魂的诗意!
“共喜巧回春,不妨闲弄影”。这里,“共喜”的前提是“回春”。深秋时节,长空雁叫,西风凄紧,一派肃杀景象。然而,居然有红花绿树尽收眼底,莫不是已然大地春回?仔细观赏,却又不是,晶莹的露珠在闪耀,冷冷的秋风侵人肌骨。着一“巧”字,既写了观赏者的错觉,又显现了芙蓉的盎然的生机,更平添了一段机趣。这一“巧”字,一石三鸟,确乎是“巧”。“不妨闲弄影”,既是诗人的想象,又暗寓了芙蓉的情态。此句承上句“巧回春”而来。既然春回大地,“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语),自然是情理中事。这“不妨”二字,又进一步写出了芙蓉拒霜的品质。“闲弄影”,恰是它置露霜重、秋风冷于不顾的品格的真实写照,而且它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这首小诗在艺术构思上,颇耐人寻味。诗人在赞颂芙蓉花拒霜抗寒的品质时,别具匠心地将互相矛盾的典型事物缀合在一起,让读者在矛盾的运动中自求结论。“红芳”与“晓露浓”本是不相容的,“绿树”与“秋风冷”也相抵牾,可是诗人偏偏将这如同水火的事物并列,这绝非偶然。“晓露浓”的季节竟然有“红芳”,“秋风冷”的时候居然有绿树,那么,它们的不畏霜寒风冷的品格则不言而喻了。这种手法,在传统的诗歌创作中,即所谓“反衬”,与老杜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艺术表现上,是同一手法。这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不见高山,不显平地”者是也。
另外,就这首小诗的艺术构思来说,也体现了诗人审美情趣的积极的一面。群芳斗艳,诗人独选芙蓉入题;而状写芙蓉又从凌霜不谢入手,想来未必是“事出无因”。居约在《从社会学观点看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只是物质形态化的审美意识,反过来说,审美意识外化为物质形态就会成为艺术品。这首小诗的积极向上的情调,难道不是诗人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的物质形态化么?这样的咏物之作,能使读者在审美的愉悦中受到鼓舞,受到激励。惟其如此,它才能不为时间、空间所囿,流传至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