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春三月,山中百花开。
披林入峭蒨,攀磴陟崔嵬。
白云半峰起,清江出峡来。
谁知高深意,缅邈心幽哉。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至万岁天册元年(695)间,张说曾两度使蜀,本诗为初使时作。当时他年仅二十余,已以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年少得志,对于“鹰扬虎视,英伟磊落,越在诸生之中,已有绝云霓之望”的诗人,更似添花锦上。这首行旅诗,在对蜀道山水移步换形的描绘中,表现出青年张说的朝气与胸怀。
阳春三月,山中百花似乎迎接着远来的诗人,展枝盛开,这明媚的春景正反映着诗人欢快的心情。然而百步九折的蜀道毕竟是险峻的,披开林莽,攀着石磴,诗人终于沿着蒨青的峭壁,登上了崔嵬的山颠。这时,眼底展现出别一番壮伟的景象。银白的云涛,在山腰中喷涌而起,一脉清江穿越束峡奔腾而来,奇险峻伟的蜀山巴水,都在青年诗人的足下,于是他不禁高歌“谁知高深意,缅邈心幽哉”。自然界山山水水中那高深难究的意趣,有谁能知道呢? 只有那经历险阻,登上绝顶之人,方能体验到它邈绵无际的真精神,才能产生那与自然契合的幽远情思。不难看出,在这对山水的礼赞中,在这一问一答间,奋发着诗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宏阔意气。
张说是初盛唐际一位起过渡作用的重要诗人,所作以“堂庑宽大”称。这首早年之作,已初见端倪。“白云半峰起,清江出峡来”,是传诵既久的名句,佳处首先在以简净的笔触,勾勒出富于立体感的壮伟画面,山云喷薄,由下向上; 清江出峡,则由西而来,这云气江声更以丛山峻岭为背景,遂有气象万千之势。其次,这一联之佳更在全诗结构上的成功。前六句的写法虽仍不离六朝初唐山行类诗,随记一路行来景色的密丽笔法,但已剂以清空之气。诗中的景物,其实分作两层,初入山道,阳春花开的明丽景色,至次联披林攀磴的艰苦征程已被遮隔,但从“峭蒨”、“崔嵬”仍可见,诗人的意气并未中断,而正由于次联的一隔,一旦攀上山顶,方有豁然开朗的又一宽阔境界,所以在“白云”、“清江” 一联,读者不仅能感到景象的大转换,更可看到起笔的风发意气,经由“披林”“攀磴”一联的盘旋,至此又升华到新的高度。这样篇末的高唱才水到渠成,激昂嘹亮。这种写景的简净有力,这种鼓舞意气以转换景象的结构,就是前人所评张说诗中的“清空”之气,就是其初唐笔法中逗露的盛唐之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