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龙吟·次章质夫杨花词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②。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③。萦损柔肠④,困酣娇眼,欲开还闭⑤。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⑥。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⑦。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次:次韵,用原韵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写诗词。章质夫:名螶,蒲城(今福建蒲城)人。
②“也无人”句:也没有人爱惜,任它飘来飘去。
③这几句反用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④萦:谓愁思萦回。柔肠:杨柳枝条柔细,故以柔肠为喻。
⑤“困酣”二句:形容困倦之极。此以美人的娇眼比喻柳眼。古人诗赋中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⑥“梦随”四句:唐《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用其意。
⑦“落红”句:意谓春事衰残。缀,连缀。
赏析
用《水龙吟》词调咏杨花,自是苏轼这首比较著名,但原唱章质夫的杨花词也还不错。章质夫《水龙吟·咏杨花》:“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章词扣紧杨花,写得情趣盎然。暮春时节,百花凋谢,正是柳絮四处飘飞的时候。它悠闲地从柳枝上滑落,悄悄飘飞到小庭深院,想要闯入深闺,却不料春日迟迟房门紧闭。它散漫地依傍着珠帘,正要钻入帘下,却被一阵风刮起重落到珠帘上。“依前被、风扶起”,这个“扶”字用得生动,柳絮似乎是一个娇弱又顽皮的少女。词的下片转而写帐中美人对柳絮的感受。她从梦中醒来,春衣上雪沾琼缀,绣床上也落满无数散发着香气的柳絮团。看到帐内和院外的漫天飞絮,美人不禁思念四处游荡的丈夫,盈盈泪水便潸然而下。从暮春的柳絮联想到游荡不归的丈夫,暗含着可怜春色人将老的美人迟暮之感,情绪转折自然,这种写法,也为其他人写杨花柳絮奠定了基调。苏轼这首次韵词便也将杨花与离人联系起来。而苏轼词胜过章质夫词之处在于,虽然是次韵,却不仅用韵自然,无丝毫生硬处,更在咏物而不粘滞于物这一点上,比原唱高妙。原唱处处能看出是在咏杨花,苏轼词既是咏物,又像是写人,处处在咏物,却又处处是在抒情。
开篇之句“似花还似非花”有两层含义,既说杨花这种植物是花也不是花,也暗含着我既是咏杨花又不仅仅是咏杨花的意味。上片用思妇比喻杨花,不即不离,若断若续,情物交融,浑化无迹。所写虽然是杨花,却不着重于外在的形貌而着重于杨花的神魂,只见精灵而不见杨花。正是宋人赞赏的咏物词的写法:遗貌取神。
下片写作者的感慨。“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落红难缀”指落红难以重上枝头。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这几句表达的是惜春伤春之意。“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作者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把春天的景色分成三份,两份归于尘土,一份归于流水。意谓春色已逝。“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最后画龙点睛,说四处飘飞的杨花是离人眼中的点点泪水。既是说与春的分离,也是说思妇的分离。
这首词风格缠绵悱恻,人花互映,情景交融,咏叹的角度多次转换而又衔接自然。词作于贬谪黄州时,与那些直接抒写身世之感的作品自是不同,咏物、伤春、思妇,这些都是传统词的特色,但其中又寄寓了作者自身遭遇坎坷的抑郁之思,这点则与章质夫的原唱明显不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