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 水多菰米岸莓苔。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指北方边地。〔仙掌〕汉武帝时,建章宫立有承露铜盘,金铜仙人舒掌托之,故亦称仙人掌。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说《早雁》诗“似是寄托之作”,一语切中鹄的。这首诗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托物寄慨抒情诗。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回鹘南侵,突入大同川,转战于云州城门,大肆虏掠,唐王朝下诏发陈、许、徐、汝诸处兵屯于太原、振武、天德,准备第二年春天击退回鹘。这时正是早雁南飞的季节,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想到北方边境的人民因为回鹘统治者带兵南下,仓皇逃难,颠沛流离,而写了这首忧时感事的《早雁》诗,表达了对北方饱受异族蹂躏的苦难人民的忧念和对时局的感伤。全诗用比兴之法,借雁以寄慨,以高超绝妙的艺术手段表达了深厚的同情,颇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从想象着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秋天正是北方胡人射猎的季节,弓弦响处,大雁在空中发出凄厉的哀鸣,四散惊飞。“惊”“飞”“散”“哀”四字,维妙维肖地描绘出雁的情态、动作和声音。诗中的“虏”指回鹘,表现出作者对胡人的不满与鄙夷;“惊雁”指逃难的人民;“虏弦开”指回鹘南侵。这二句想象,为全诗奠定了黯淡而苍凉的基调。
接着诗人用映衬的笔法写出了征雁的孤单与冷漠。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的时候,清凉的月光正洒在宫中孤耸的仙人掌上。汉朝陈皇后曾经失宠幽居的长门宫,此时灯光非常暗淡,雁儿飞过,留下的只有几声哀鸣。由仙掌的孤耸来映衬征雁的孤单,更显出其失散离群、形单影只之情景。哀鸣之声在宫中回响,又表现了清幽与冷漠的境界。诗人以早雁的离散悲鸣,比喻百姓的流离失所,而征雁飞过长安时的几声哀鸣,正暗示着统治者应当知道和关心这些情况。在绘声绘色的描写中又带有委婉的讽刺。
诗的后四句是劝慰征雁之词。据《方舆胜览》记载:“回雁峰在衡阳之南,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可是此时的征雁能否如此呢? 显然不能。诗人好象在对征雁说:如今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在北方边地肆虐,你们又怎能随着春风而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南飞的大雁,即使春天到来了,也不能飞回北方,而在胡人铁蹄下逃难的人民不也正象大雁一样无家可归吗!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江南潇湘一带,尽管人烟稀少,冷落荒凉,但有菰米与莓苔足以充饥,你们就暂且在此安身,别再回去尝那战乱之苦了。这是诗人无可奈何的慰藉之词,感情极为沉痛。既表现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与体贴,也透露对唐朝统治者的失望与不满。
杜牧这首诗大概还寄托着自己的身世之感。会昌二年春天,杜牧由比部员外郎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他推测自己由京官外放,是由于宰相李德裕的排挤。并且在李德裕执政的数年中,杜牧始终在外州作刺史,很不得志。黄州是一个比较穷僻的小州,元和时户仅5054,杜牧出任为刺史,与朝中人事离阔,任人排挤,深感孤独与寂寞,正如孤雁一般,不知归期何日。诗的未尾故作慰藉语,谓此州虽小,尚可以栖身。
杜牧的忧时感事之作,大多是直陈其事,而《早雁》诗却另辟蹊径,通体用比兴手法,全篇以想象贯之。以虚衬实,虚景藏情,虚实结合,曲尽其妙。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时局,句句写人,将身世之感慨、时事之艰难融汇于对征雁的描绘中。明人胡震亨说:“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唐音癸签》)《早雁》诗正表现出这种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