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李孝光《游雁荡山杂记》原文及赏析

2023-04-07 16:00:15

  雁山观石梁记

  予家距雁山五里,岁率三四至山中。每一至,常如遇故人万里外。泰定元年冬,予与客张子约、陈叔夏复来, 从两家童, 持衾裯杖履。 冬日妍燠, 黄叶布地。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宛然如浮屠氏,腰隆起,若世之游方僧自襆被者,客冁然而笑。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入宿石梁。石梁拔起地上,如大梯倚屋檐端; 檐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 地上石脚空嵌,类腐木根; 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上,叶着霜正红,始见谓踯躅花绝可爱。梁下有寺。寺僧具煮茶醅酒,客至俱醉。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瓴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灯下相顾,苍然无语。夜将半,设两榻对卧。子约沾醉,比晓,犹呼其门生,不知岩下宿也。

  游灵峰硐记

  自石梁南出五百步,折而西行,过谢公岭。岭东居人多谢姓,故名。或曰: 地旧属临海郡,谢灵运为临海,开山适至此,人因以名之。既渡,缘涧南石路,欲登观罗汉洞,于篁竹窥见水西大石壁下有谷,若竖橐。家僮扶过涧,入谷中,见谷口石崭然下垂如悬户,卷然中抱如怀璧,坐其下而啸,如语瓮盎中。从洞下入寺,未至,见道旁有石潭方丈,而深莫可测。仰视潭,南上有山孤起如偃芝,北上有山离立平地上如骈笋,稍入,始见两大石相倚如合掌,入天数千丈。从合掌根入,两傍植石阑; 直上千步,乃至掌中。望见山峃中,青天如悬一片冰,旁设大士一,罗汉十八,设应真像悬崖上五百,然皆为人缘取持去,空遗土坐,如燕巢栖崖上。岩罅泉水下滴,唧唧如秋雨鸣屋檐间; 会人大呼,呼声绕洞中,不即出泉,坠半未至于地,为声所轧则飘吹,衣冠、草木尽湿。家僮戏驰石阑中,脚顿道上,石渊渊作鼓声。既下出,家僮守橐者,私自更守,窃登之,顾见主者皆已下,即击罗汉绳床傍小钟,钟声奔谷中如鸾凤行鸣半天上,倚杖听,不可去。谷中恒有云气,所舍亭曰“看不足”。

  暮入灵岩记

  出灵峰院,偶坐涧水南。客有言,雁山信多奇,然岂复有过于此者。予为言,山之峭刻瑰诡,莫若灵峰; 雄壮浑庞,莫若灵岩。峰言锐,岩言大也。予适小疲, 倚大树坐甚恬。 客闻灵岩亟欲往, 即起促不得休。前是一日行五里辄止舍,是日会已暮,顷刻驰十里, 到寺天正曛黑。 及阶, 举头见巨石孤立如人俯,月出正悬东南角,星象累累,下垂四傍,客胁息不可上, 如游鱼噞喁, 以身为浮游在灏气上也。 入坐佛宫南阶上,正视见其面; 进升堂,倚石夹室,则旁睨其胁; 夜分,又数数开南牖视之,月欲坠,夜色如霜雪,诸峰相向立,俨然三四老翁衣冠而偶语,独西南一柱白而长身者也。明日,由昌上人房下过涧,得小石岭,可五六百步,上观所谓龙鼻水,山半横石作鳞甲状,陷入石中,独见其脊,从西南石峡中绕出数千丈,势尽乃垂入谷中作悬鼻,疑是石髓积岁月化为石,故独此鼻如瓠大,乃绀碧腻滑异他石,鼻端泉时时下一滴。谷口涧西,有立石长三十丈,如卓笔,曰卓笔峰; 峰旁流泉坠入涧中,亦三十丈,曰小龙湫;稍西飞泉涌出石罅,直上指尺许,曰剑峰泉。寺以岩名,岩又以佛宫北大石嶂独高且大,绝顶正平,如涂丹垩,是为平霞嶂。诸峰皆牵联在嶂傍: 其大石如树旗,居嶂左臂曰展旗; 其大柱居嶂右臂曰天柱; 龙鼻水又在嶂右胁,其小龙湫、卓笔峰、剑峰泉,当居胁中。

  灵岩二奇记

  僧言山有二奇: 其一由嶂左臂架栈道至旗半,有石穴,下窥穴中,别有平土,类人间土田,一一具沟塍畎浍,以小石下击,如转鸣瓮中; 其一由嶂右胁旁,令人百计牵挽上悬崖,上有石室,室南有小径,沿径两旁,皆麦门冬草,如人手植。路平熟数里,若日有人来往者。绝端有洼石,洼中泉冬暖如汤。僧乃言昔有罗汉常浴是泉,憩息石室中,故石上有平偃迹。宋英宗时,有居人行湫水上,见老父手弄药一丸,大如橡栗,语人曰:“尔为我持此献天子。”忽复不见。诣郡言状,郡上之。天子遣中使持香来,于是雁山名。始在天下。

  大龙湫记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南山公来观大龙湫,苦雨。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 更进百数步,又如树木屏风,而其巅谽谺, 犹蟹两螯, 时一摇动, 行者兀兀不可入。 转缘南山趾稍北,四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着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崖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着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室,犹如瀑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公曰:“壮哉! 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岁或一至,常以九月; 十月,则皆水缩, 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 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黑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童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着石上,相持扼腕,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人呼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端鹿院,日 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 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雁荡山,或称雁宕山,简称雁山。位于浙江乐清县东北。南北长近40里,胜迹多达三百六十余处。无论峰、岩、洞、瀑,各有其奇,被誉为“天下奇秀”。其“大龙湫”瀑布,尤为壮观。清人钱箨石有“欲画龙湫无健笔,不游雁荡是虚生”之句。

  《杂记》原有九则,今选其五。第一则记“石梁”,但开头数语:“予家距雁山五里,岁率三四至山中,每一至,常如遇故人万里外。”显然统辖全篇。作者是雁荡山的“常客”了,然而每到这里一次,都会有“如遇故人万里外”的感觉。那雁荡山的诱人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雁荡山有东、西、北三石梁洞,文中所写为东石梁。洞前有一突出石头,横达二十余丈,沿洞门下垂,恰似一条长虹,故名。《杂记》写道:“石梁拔起地上,如大梯倚屋檐端。”一个“拔”字,写出了石梁的气势。“如大梯倚屋檐端”,写出了石梁的形态。接着,作者的视线,沿着屋檐移动:“檐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上,叶着霜正红”。这一段描写,既可远眺石梁的雄姿,又可近睹屋檐周围的绿枝、红叶,就像一幅层次分明的图画。以下写石梁下的寺庙。作者未正面写寺的环境,而是抓住被风吹落的橡栗,敲打着瓴瓦,而后“转射岩下小屋”,再从屋顶滚落,拍击地上的树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橡栗的行踪如此清晰可辨,衬托出寺庙的幽静、神秘。

  第二则记灵峰洞。灵峰洞又名观音洞,深、广各四十余米,高约百米,为雁山第一大洞。灵峰洞在合掌峰中。合掌峰,灵峰和倚天峰两峰相依,形如合掌,故名。入夜观之,两峰形又似一对情侣相偎,故又名夫妻峰。未入灵峰洞,先眺合掌峰:“两大石相倚如合掌,入天数千尺。”灵峰洞之妙,就在于它在合掌峰的掌中央。从合掌峰根下,“直上千步,乃至掌中”。从洞中向上望,只见“山嶨中,青天如悬一片冰”。在两峰相靠的空隙处,一片白光射入,如万里蓝天中陡悬着的一块白色的冰层。这种奇观,在其它地方是难以见到的。近观洞中,从岩罅上滴下来的泉水如秋雨般缠绵。如遇有人在洞中大呼,泉水为呼声所挤,则不坠于地,而在半空中飘飘洒洒,将人的衣冠和地下的草木弄湿。这个细节,可谓传神、细腻,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本节最后写“声”。先写家僮在石阑上走动,脚步“渊渊作鼓声”。又写家僮击罗汉绳床旁小钟,“钟声奔谷中如鸾凤行鸣半天上”。真是钟鼓齐鸣,热闹非凡,观音洞显得更有生气了。

  第三则记灵岩。灵岩与灵峰,大龙湫被誉为雁荡“三绝”。这里东起响岩门,西至马鞍岭; 南起飞泉寺,北至百冈尖。其中心点是北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 修建的灵岩寺。《杂记》 云:“山之峭刻瑰诡,莫若灵峰; 雄壮浑庞,莫若灵岩”。“雄壮浑庞”四个字,的确抓住了灵岩景物的主要特点。以下的描写,差不多都是这4个字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随着作者的引导,我们看到的第一幅景象是:“及阶,举头见巨石孤立如人俯。”夜半开南牖,又见“诸峰相向立,俨然三四老翁衣冠而偶语,独西南一柱白而长身者也”。而龙鼻石的形状尤令人惊叹:“山半横石作鳞甲状……从西南石峡中绕出数千丈,势尽乃垂入谷中作悬鼻。”接下来,直入云天的“卓笔峰”,飞瀑直泻的“小龙湫”,滔滔汩汩的“剑峰泉”,壁立干霄的“平霞嶂”,展如大旗的“展旗峰”,巨柱擎天的“天柱峰”……真是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如果用一个美学术语,那么灵岩风景区,可用“壮美”来概括。来到这里的人们,不禁胸襟扩展,心旷神怡。

  第四则写“灵岩二奇”。所谓“二奇”,一指展旗峰上的石穴,一指天柱峰上的石室。与灵岩整体上的雄壮浑庞相比,这里别是一番天地。请看,深不可测的石穴底,竟“别有平土,类人间土田,一一具沟塍畎浍”; 悬崖上的石室旁,“皆麦门冬草,如人手植”。人们不禁要问: 这是人间,还是仙境? 不仅如此,悬崖绝端的洼石中,尚有一温泉,“冬暖如汤”。古人对泉水冬暖作不出科学解释,故有温泉的地方,常常伴随着动人的神话传说。这里的两则传说,虽与泉水的形成无关,但也颇有趣味。第一则说,以前有个罗汉常到温泉沐浴,在石室中憩息,所以石上有躺坐的痕迹。另一则说,宋英宗时有神仙托人向皇上献药丸,致使皇上亲自持香前来,于是雁荡山的名气也就名播天下了。当人们来到灵岩“二奇”,一边观赏奇妙的石穴、石室,一边聆听神秘的传说故事,那感觉简直像喝下一杯清香的醇酒。看高山峻岭,主要看山的形势、走向,往往需要鸟瞰式的观赏。对于灵岩“二奇”,则需要耐心地咀嚼一番,品味一番。

  第五则记大龙湫。大龙湫是雁荡山最著名的胜景,亦是我国著名瀑布之一。瀑布从连云峰飞下,高达190米,终年奔泻不息,所以古人有“龙湫若悬河”之句。因而又有一种说法: 不到大龙湫,不能算到过雁荡。

  作者李孝光曾隐居雁荡山下,比许多偶一至焉的人更有幸,故此他笔下的大龙湫,不仅有飞瀑直泻的宏伟、壮观,也有水如苍烟的迷茫、飘渺。先看雨后的情景:“又转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着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进落如震霆。东崖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着人,走人庵避,余沫迸入室,犹如瀑雨; 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

  这里,作者先写水势之高,又写水势之急、之大。起笔从视觉开始:“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可见水势之高。“不挂着四壁”“忽进落如震霆”,可见水势之急。“余沫进入室,犹如瀑雨”,可见水势之大。最后以听觉作结:“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前一句以动写动,用万人擂鼓之声作比,将飞瀑入潭时惊天动地的轰响声写得很逼真,后一句以静写动,“不闻”人语,正是因为水声太大,震耳欲聋。正面描写之后,作者又借南山公的一句赞语:“壮哉! 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来写大龙湫的非凡气势。

  雨后如此,旱天则似乎令人失望:“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听不到“轰然万人鼓”的响声了。“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远不如大水从天而降,直捣潭底那么威风凛凛了。然而正因为如此,潭中的鱼儿,却可以悠闲地徜徉,像避世的隐士那样逍遥自在。更有趣的是,跟随而来的家僮,竟然要以大瓶“仰接瀑水”。可能是一股风吹来,“水忽舞向人”,不但水没有接到,瓶子也掉进潭中了。于是“乃解衣脱帽着石上,相持扼腕,欲争取之,因大呼笑。”真是别有情趣。

  李孝光的这篇游记,抓住雁荡山各种景物的不同特点,描绘出一幅幅风格不同的山水画图。作者善于运用动词。如“青天如悬一片冰”的“悬”字,“石梁拔起地上”的“拔”字,“至水下捣大潭”的“捣”字,“水忽舞向人”的“舞”字,都是成功运用动词的典范。一个好的动词,如同画龙点睛,能把千姿百态的景物写得活灵活现。

  景语即情语。这篇游记中也渗透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像第一则写作者与客夜宿石梁,“灯下相顾,苍然无语”; 第三则视石穴、石室中有人间上田、植物; 第五则写潭中游鱼“如避世士”,都不会是无病呻吟。

相关推荐

  • 李濂《游雪窦记》原文及赏析
  • 李澄中《游青山记》原文及赏析
  • 王衡《游香山记》原文及赏析
  • 袁宏道《游骊山记》原文及赏析
  • 郑玉《游黄山》原文及赏析
  • 钱谦益《游黄山记(节选)》原文及赏析
  • 袁中道《游黄山记》原文及赏析
  • 江瓘《游黄山记》原文及赏析
  • 袁枚《游黄山记》原文及赏析
  • 袁枚《游黄龙山记》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