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董诏《游钓台记》原文及赏析

2023-04-07 16:01:57

  钓台在故虢东南二十里。岁乙巳冬,尝一往。

  渡渭东行,至伐鱼堡,折而南,循磻溪西岸,逾山麓,怪石嶙峋,竞浮水面,甍宇绀碧,隐见青林之表。回望村落,己杳尘外。渐进至文王庙,庙居山椒,叠石为磴,可五十尺。扪萝而登,古柏数株,昂立檐际。远眺四山,松竹交青,地绝落叶,时虽深冬,无萧瑟意。循麓而下,有老道士从溪东来,候于松间。太公庙屏山襟水,遗像衮冕绣裳,龙变山立,鹰扬之气,犹惊户牖。考 《唐书》: 贞观初,有诏立尚父庙于磻溪; 肖像之兴,当在是时。道士云:“旧有古碑,为人残毁。”因怅惋者久之。

  抵溪桥,有大石矗立,锐下丰上,高如倍寻,上广半之,势如出岫之云,侧镌皇祐间题名二处。道士曰:“此钓台也。”孤悬沙际,梯而后登,去水且远,盖好事者为之。太公钓处,自在溪东。

  度桥顺流行百余步,欹石临水,如将欲堕,丛篠旁荫,回渊曲环,平净不颇,上成双凹,持纶跪饵,诚有如郦道元所云者。水自上游来,触石争道,悬流承崿,瓴建箭激,莫喻其迅; 奔赴石下,忽静不欲流,渟泓潋滟,周十弓许,绿苔白沙,分布潭底,游鱼唼呷,落影参差; 观者莫不息临渊之羡,作濠上之思矣。北望绝壁之龛,为太公石室,路假山岩,仄仅容趾,趑趄攀援,始至其下。洞中太公作黄冠草衣像,嗒然凝坐。螺旋而上,为土母阁,因俗子妄增也。出洞憩道士庵,汲溪水瀹茗。视日移晷,始于桥上与道士别。过山门,则绿水丹崖,恍疑仙境; 连村接坞,又到人间矣。

  按 《吕氏春秋》,称太公钓于兹泉; 而 《水经注》 谓兹泉即磻溪,中有太公钓台。今乃谓钓台下水为伐鱼河,而以西十里出石塔山经磻溪宫者为磻溪水。所当厘正,附识于此。

  在我国名胜古迹中,有三座著名的钓台: 一在北京海淀区阜成门外,传说金章宗完颜璟曾在此钓鱼,后人称为金章宗钓台; 一在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畔,为东汉隐士严光 (字子陵) 垂钓处,被称为严子陵钓台; 一在陕西省宝鸡县磻溪之畔,传为姜太公钓鱼处。以历史年代而论,姜太公钓台最早,其知名度与严子陵钓台不相上下,而北京钓鱼台,地虽出名,但那个完颜璟则鲜为人知了。

  董诏游览的是姜太公钓台。姜太公即姜尚,字牙,他的祖先助禹治水有功,封在吕地 (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故历史上又称他为吕尚,后人则称他为姜子牙或姜太公。“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称他为姜子牙,是表示尊敬的意思。

  姜太公钓台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与周文王访贤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商朝末代国王纣王暴虐无道,周文王姬昌决心积蓄力量推翻商朝。周文王手下虽不乏文臣武将,但还缺少一个能够开国定邦的栋梁之才做他的辅佐,他常常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相传有一次文王带着大队侍卫出去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遇到一位正在垂钓的老人。文王同他谈话,向他请教了许多问题。那老人有问必答,滔滔不绝,见解卓越。文王看出他是一个极有学识和才能的人,于是十分高兴地向他说:“我父亲从前常向我说:‘将来一定会有贤能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帮助我们治理国家,我们周族将会因此昌盛起来。’您是一个很贤能的人,我们想望您已经很久了。”说完,就请老人一同上车,回到京城,任命他为统兵的“师” (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因为老人是太公 (指文王的父亲) 想望中的大贤,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太公望”。这老人就是姜子牙。周文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励精图治,不断开疆拓土,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周文王死后,其子周武王姬发出兵伐纣。姜子牙率军向纣王挑战,歼敌立功,帮助武王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姜子牙被封于齐 (今山东省的中部和东部),成为齐国的始祖。

  本文分为五段,首段点明钓台的位置及作者游览的时间,第二段写文王庙和太公庙,第三段写假钓台,第四段写真钓台和太公石室,第五段是对磻溪所作的简要考证。文章的写法是按一般游记的通例,即按游历的时间、空间顺序来写。

  首段只有两句,可谓言简意赅。首句说钓台“在故虢东南二十里”,使人一见便知,此钓台是姜子牙钓台。第二句写游览的年代、季节。那个“冬”字,虽为纪实,但后文与之相呼应,细细体味,方知作者下此字尚另有一番深意。

  第二段,作者按自己的游踪行文。当他“渡渭东行,至伐鱼堡,折而南,循磻溪西岸,逾山麓”之后,展现在他眼前的是远离尘俗的清净世界。近看,磻溪“怪石嶙峋,竞浮水面”; 远望,文王庙“甍宇绀碧,隐见青林之表”。写磻溪,先写石,“怪”字状其形,“竞”字言其多。此二句为下文写真、假钓台伏笔。真、假钓台皆为巨大怪石,既然磻溪多石,钓台便是天造地设,怪石不怪也。文王庙因系远景,所以其青色的殿舍隐约可见于青色的林梢,意境深邃而缥缈,氛围清幽而肃静,了无人间烟火气息,因而当作者“回望村落”时,便有“已沓尘外”之感了。这里好似尘世与仙境的分界,而作为世外高士姜子牙的钓台,又在仙境的深处,不是举足可至的,于是作者接下去写的是文王庙。要进这座位于山巅的庙宇,须“扪萝而登”。此山虽“叠石为磴”,但石径被藤封萝锁,游人不得不攀援而上。这里,虽有几分人迹罕至的荒凉和冷落,但并不死气沉沉,相反,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盎然的生机:“古柏数株,昂立檐际。远眺四山,松竹交青,地绝落叶”。岁寒不凋的柏、松、竹,即是作者于远处所望见的“青林”;柏、松、竹的勃勃生气,使这里“时虽深冬,无萧瑟意”。这是正面写冬,与开头“岁乙巳冬”相呼应。松柏长青,“无萧瑟意”,表明周文王重贤的精神不衰,永世长存,也表明这里人杰地灵,出了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及识贤任能的周文王,使得这片土地也有了灵性,冬天里富有春天的生气。文王庙之后,又有太公庙。记文王庙,重点描述环境、氛围; 记太公庙,重点则是描绘太公遗像的神态、服饰。那庄重的神情、端正的姿态及威武的气概,令人肃然起敬。作者又通过考证,指出立庙塑像早在唐朝贞观年间。历史悠久又表明世世代代对这位大贤的爱戴。在写两庙之间,插入“有老道士从溪东来,候于松间”的情节,别有一番情致。此道士是作者的陪游者。作为世外之人的道士充当世外钓台的陪游人,身份最宜; 本在清雅仙境中,又添松间一道士,使超尘脱俗的气氛更浓。

  第三段写假钓台。此巨石形状奇特,顶部高大平坦,底部小而尖,“势如出岫之云”。道士说这就是钓台,作者却具慧眼辨真假,断定这是“好事者为之”的假钓台,真钓台不在此岸,而在东岸。

  第四段写真钓台,是全文的主体,起笔承接上文,点明钓台位于溪东岸“顺流行百余步”之处。紧接着,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钓台的奇异景观。首先写钓台奇特的形态。这是一块紧临溪水,倾斜得像要坠落下来的巨大岩石,石上有姜太公双膝跪坐而磨出的呈“双凹”形的痕迹。那“凹”字的洼陷处,装着漫长的年月和深长的意味,装着姜子牙青春、壮岁的朝朝暮暮,装着他对这片幽雅山水真挚的热爱和持纶垂钓的专注,装着这位大贤不遇知已宁愿终老是乡的恒心和毅力。其次写钓台的奇美的环境。钓台旁有小竹丛,嫩竹翠润,枝叶萧萧,龙吟凤鸣,朝伴夕守,给钓台增添多少情致和风韵! 钓台环境之美,更美在溪水。深冬是水枯季节,然而此处水量不减,水势飞动,饶有生气。这种独特的景象,从反面与首段那个“冬”字暗相呼应。溪水自上游奔涌而来,激石作泠泠响声,同时绽开簇簇浪花。溪中乱石的阻遏,迫使溪水争道抢流,于是又增大泻珠溅玉的速度,而溪水又自高处跌落于岩上,形成了壮观的瀑布,好似高屋建瓴,又似飞箭疾射,如此奔腾的溪水构成激越飞扬的动态美。可是当溪水奔至钓台之下时,神奇般收住了腾跃之势,而变得水面平静,轻波荡漾,形成了一面周长五丈的小潭,“绿苔白沙,分布潭底”,水中游鱼嘴儿一张一合地吃着食物,潭中那参差不齐的倒影更清晰可见。如此澄澈的潭水又构成清幽空明的静态美,而且静中有动,有鱼儿在游、在食,虽届严冬,却充满生机。这种描写再次从反面与首段那个“冬”字暗相呼应。天下流水有如此动态美者,数不胜数; 天下小潭有如此静态美者,亦不鲜见。但在如此有限的空间里,同时兼有二者之美,而且动与静、急与缓、喧闹与静谧是如此对立而又如此和谐,兼容《孙子》兵法所说“守如处女,出如脱兔”的攻守之势,恐怕唯此处所独有了。第三写奇美的环境对观者特大的感召力。观者临渊而不羡鱼,更不思退而结网,而作“濠上之思”——希望就此逍遥世外,寄情山水。文章从观者的思想感情被征服,写出钓台佳境对人的特大的感召力。本段又以太公石室作为钓台的陪衬。钓台是太公的劳作处,石室是其起居处。写石室,突出其偏僻、荒寂的特点,石室中的太公像“黄冠草衣”,全是隐士装束,“嗒然凝坐”,表现出物我两忘的神情,这与钓台的环境氛围十分和谐,使人感到: 有这样的钓台必然有这样的主人;唯这样的主人才配有这样的钓台。本段末尾,作者写自己与道士作别,而后离开仙境,回到人间,结束了游程。

  最后一段是对钓台下之水所作的考证,指明古时说钓台在兹泉即磻溪之畔,现在称钓台下之水为伐鱼河,磻溪是钓台西面另一条水。游记属实写文学,作此考证,表明记叙翔实,足可信凭。

  本文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作者善于运用铺垫、烘托的手法来写文章的主体——钓台,行文曲折,引人入胜。文章开篇后,行文逶迤,对钓台迟迟不作描述,先用一大段文字写文王庙与太公庙。周文王与姜太公正像伯乐与千里马一样密不可分。没有周文王的访贤,就没有姜太公的闻达; 没有姜太公的丰功伟绩,也没有周文王任贤的美名和兴周的壮举。钓台是二人相逢之处,是姜太公隐居的终点和入仕的起点,也是周文王识贤任能的天然纪念塔。作者在写钓台之前先写文王庙,意在引起人们的君臣相谐的联想,更是为了把文王庙作为钓台的铺垫和烘托,文王庙既然如此庄严、肃穆,钓台自然也必超然不凡。作者以同样的目的写太公庙及其中太公遗像。未见钓台,先见其主人; 主人既然如此超群,钓台必定也非等闲。更为突出的是,作者于第三段,郑重其事写溪畔一块巍然矗立、形状奇特、气势非凡的巨岩,使人觉得这就是钓台,但出乎意外,竟然不是,又造成一个曲折,又进行一次烘托。本文用铺垫、烘托手法写钓台,与《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一节用同样手法写诸葛亮相类似。刘备一顾茅庐遇到崔州平,二顾茅庐遇到石广元、孟公威及诸葛亮的弟弟和岳父。在这些人物的烘托下,诸葛亮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本文通过铺垫、烘托一再蓄势,使读者虽然尚未看到钓台,心中却渐渐耸起一座钓台,因而更加急切地前去探奇览胜,使文章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也使本来就写得有声有色的描写钓台的第四段文字,更具有感染力。就像游者陶醉于优美的山水中作濠上之思一样,读者在这里也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并感到,钓台像是一座镌刻着“得人者兴”几个大字的丰碑,其形象同姜太公和周文王齐高,其生命同历史和时间等长。

相关推荐

  • 宋濂《游钟山记》原文及赏析
  • 李孝光《游雁荡山杂记》原文及赏析
  • 李濂《游雪窦记》原文及赏析
  • 李澄中《游青山记》原文及赏析
  • 王衡《游香山记》原文及赏析
  • 袁宏道《游骊山记》原文及赏析
  • 郑玉《游黄山》原文及赏析
  • 钱谦益《游黄山记(节选)》原文及赏析
  • 袁中道《游黄山记》原文及赏析
  • 江瓘《游黄山记》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