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反对讲义收费风潮,芒硝火焰似的起来,又芒硝火焰似的消灭了,其间就是开除了一个学生冯省三。
这事很奇特,一回风潮的起灭,竟只关于一个人。倘使诚然如此,则一个人的魄力何其太大,而许多人的魄力又何其太无呢。
现在讲义费已经取消,学生是得胜了,然而并没有听得有谁为那做了这次的牺牲者祝福。
即小见大,我于是竟悟出一件长久不解的事来,就是:三贝子花园里面,有谋刺良弼和袁世凯而死的四烈士坟,其中有三块墓碑,何以直到民国十一年还没有人去刻一个字。
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 “散胙”这一件事了。
十一月十八日。
【析】《即小见大》是一篇时事评论性的小杂文,针对一件事情有感而发。1922年10月,北京大学部分学生因反对学校征收讲义费闹了一次学潮。结果,讲义费是反对掉了,而法文预科班学生冯省三却因此被学校当局开除学籍,以牺牲一个并非学潮主持人的学生,风平浪静地收场。也许事过之后,人们很快便会把牺牲者忘却了。
在中国历史上,这类事情很多。鲁迅即举出因谋刺清朝大臣良弼和袁世凯而捐躯的四烈士为例,四位先烈牺牲了,他们的墓碑上至今还有三块没有刻字,成了无名英雄。人们当然不会记起他们是谁。这使鲁迅想起,中国人举行祭祀活动(如祭孔、祭祖等)常常宰杀牲口,祭祀完了就把牺牲品分给大家,名之曰: “散胙”。人们吃了那些肉之后,也便万事大吉了,谁还会想起牛羊沥血的惨景?
文章正是以此,即小见大,从一次学潮的结果看整个中国的世态,透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心理。许多人没有继承先烈遗志的意愿,没有前仆后继的精神,仍然是昏昏噩噩地过日子。更有甚者,则坐吃这些牺牲,毁坏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革命成果。所以,后来鲁迅在《黄花节的杂感》中痛心地指出:“中国经了许多战士的精神和血肉的培养,却的确长出了一点先前所没有的幸福的花果来,也还有逐渐生长的希望。倘若不像有,那是因为继续培养的人们少,而赏玩,攀折这花,摘食这果实的人们倒是太多的缘故。”可不是吗?民国以后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
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即小见大,言近旨远。从北大学潮开除学生冯省三说起,再联系到革命先烈的被遗忘,然后联想到牺牲在祭坛前沥血,却只留给大家以“散胙”这一件事,从而点穿问题的实质。一所学校开除一个学生确属小事一桩,革命先烈为国献身当然是大事,然而情况完全一样,都是很快被人遗忘。用小事反证大事,大事小事都如此,实在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作者借此警醒世人,于小事件中看大世界,正好拿准了国家民族的脉搏——病态的脉搏。这种写法,真可为言简意远,十分深刻,一下就点在要害上。
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着重于讲事实,少发议论,从而使文章篇幅短小,简练明白。北京大学 “讲义收费风潮” 三段只写了不到一百四十个字,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讲得明明白白,并且提出了问题。接着写四烈士的无字碑,仅七十四字,交代得一清二楚,没有任何多余的话。画龙点睛之笔,是最后一段关于“散胙”的议论,只有三十四字,却一语破的,道出了问题的实质。如此精练的文章,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真要做到这一步却极不容易。这须要作家有高度的洞察力和概括力,更须要作家的敏锐感和鉴别力,可说是烂熟于心,一挥而就。
还有,这篇文章的语言表现能力很强,写得十分精练而又十分生动。例如写北大学潮是“芒硝火焰似的起来,又芒硝火焰似的消灭了”,起得突然,具有爆发性,有声势,风风火火,沸沸扬扬,然而止得也快,顷刻平息,鸦雀无声。这一切,既符合实情,又形象生动,说了过程,说了声势,也说了结果,文字可谓精到不能再精。因为不是报导学潮本身,就决不浪费笔墨在这上头。又如说到这事的教训,所有的牺牲者,“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散胙’这一件事了。”真是言简意赅,韵味无穷;含蓄深刻,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这都是语言运用之功,当然更是思想敏锐、卓见超人的独到之功。
字数:1604
作者:扬烈
知识来源: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439-440页.
《朝花夕拾》
范爱农、《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琐记、无常
《仿徨》
祝福、弟兄、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
《呐喊》
《呐喊》自序、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
《故事新编》
《野草》
《野草》英文译本序、《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杂文集
《伪自由书》、《而己集》、《花边文学》、《热风》、《坟》、《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附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