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名家名作 > 鲁迅

鲁迅《小杂感》原文、注释和赏析

2020-03-20 17:14:16

  蜜蜂的刺,一用即丧失了它自己的生命; 犬儒的刺,一用则苟延了他自己的生命。

  他们就是如此不同。

  约翰穆勒说: 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

  而他竟不知道共和使人们变成沉默。

  要上战场,莫如做军医;要革命,莫如走后方;要杀人,莫如做刽子手。既英雄,又稳当。

  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世间大抵只知道指挥刀所以指挥武士,而不想到也可以指挥文人。

  又是演讲录,又是演讲录。

  但可惜都没有讲明他何以和先前大两样了; 也没有讲明他演讲时,自己是否真相信自己的话。

  阔的聪明人种种譬如昨日死。

  不阔的傻子种种实在昨日死。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

  大抵如是。大抵!

  他们之所谓复古,是回到他们所记得的若干年前,并非虞夏商周。

  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 无妻性。

  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

  防被欺。

  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狗主人的意旨或使嗾。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恐怕有一天总要不准穿破布衫,否则便是共产党。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

  创作总根于爱。

  杨朱无书。

  创作虽说抒写自己的心,但总愿意有人看。

  创作是有社会性的。

  但有时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好友,爱人。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要自杀的人,也会怕大海的汪洋,怕夏天死尸的易烂。

  但遇到澄静的清池,凉爽的秋夜,他往往也自杀了。

  凡为当局所 “诛”者皆有 “罪”。

  刘邦除秦苛暴,“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而后来仍有族诛,仍禁挟书,还是秦法。

  法三章者,话一句耳。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九月二十四日。

  【析】 鲁迅的杂感,一般多为一事一议,而这篇《小杂感》却广泛涉及到社会上诸多事件和问题,是作者在特定时期内对各种社会现象所生感触的总汇。21则格言警句式的文字,多侧面、多角度地审视了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生活在作者内心折射后的真实写照。

  《小杂感》既非以写实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也不同于议论说理的一般杂感文。在《小杂感》里,现实生活经过作家思想折射和艺术观照,被高度典型化,集中到某一个视点上,浓缩为诗样的语言表达出来。《小杂感》的“小”,就是指这种体制的精练、短小。鲁迅杂文中的这种形式,通常被称为格言、警句。作者用这种形式,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在短短的话语中,凝聚着深刻的人生经验和哲理思想,是作者面向纷繁的人生现象进行经验概括和哲理思考的结晶。把这些格言警句放在当时的背景下来考察和体味,大多是不难理解其思想底蕴的,但由于格言警句的语言的高度凝练、含蓄,有些则要更多地了解作者相关的思想,作深入开掘,才能登其思想堂奥。下面分类作一点简析。

  第一类,因时事的刺激而释愤抒情,多含抨击、揭露的性质。这一类在《小杂感》中占有突出的位置,数量最多,第5、6、7、11、13、14、15、19等则都属这一类。它们比较集中在对于制造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的国民党新军阀的抨击和揭露。例如第6则中“又是演讲录,又是演讲录。但可惜都没有讲明他何以和先前大两样了”,是对蒋介石、汪精卫、吴稚晖、戴季陶之流假革命、反革命的真实嘴脸的尖锐揭露。四一·二前,这伙人在演讲中宣称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暗中却加紧进行反革命策划,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四·一二后又到处演讲,出版演讲录,鼓吹反苏、反共、镇压工农。鲁迅迭用两个“又是演讲录”,对他们大肆贩卖反革命言论的无耻行径表示了极大的厌恶和鄙弃。指出他们的演讲“和先前大两样了”,则言简意赅,对他们嘴脸的揭露尽在无言中。

  有的表面上是考察研究历史材料,实则讽喻现实,特别是针对蒋政权的,也应看做这一类,第2、20则均是。如第2则作者转述约翰穆勒的话后进一步指出:“而他竟不知道共和使人们变成沉默。”这是鲁迅积十余年经验,对历届政府所标榜的民主共和的透视。他以自己的发现,把辛亥革命后自北洋军阀政府至蒋介石政权压迫人民之酷烈甚于封建专制的性质揭露无遗,也表达了对在革命人民血泊之上建立的蒋政权的无比愤怒。

  第二类,表达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第8、9、10、12则均是。这一类反映了作者思想中的阶级论因素的增长,对一些社会现象所作的解释,大体与此有关。如“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妻性是逼成的”,“曾经阔气的要复古,……” 等等。

  第三类,有关创作体会的,有1、16两则。这是属于需要作深入开掘,才能揭示其思想底蕴的一类。例如第1则。鲁迅以蜜蜂的刺等于其生命的形象,表示蜜蜂的刺的庄严、神圣; 以犬儒的刺用于苟延其生命的形象,表示犬儒的刺的无价值。鲁迅通过这则格言,艺术地表达他对于创作中讽刺与冷嘲的见解。蜜蜂的刺一句,含蕴的思想是:作家应该视讽刺为生命,绝不滥用;讽刺作家要有为社会献身的精神,才能用好讽刺。犬儒的刺一句,表现了鲁迅对冷嘲的蔑视,并且暗含讽喻,即借犬儒的刺的无价值,抨击当时一些依附反动统治的文人对革命者滥施冷嘲的恶劣倾向。

  这则格言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意蕴含蓄,情感蕴藉,给读者留下联想的广阔空间,而且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有如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充分体现出深刻隽永的艺术美。

  第四类,针砭国民性,包括第17、18、21则。剖析人性的矛盾,针砭国民性的弱点,是鲁迅杂文一贯的内容。作者在革命与反革命殊死搏斗的年代,当他快要结束这篇以大半篇幅揭露国民党血腥屠杀的罪行的文章的时候,他的笔又停在了他最为关注的国民性问题上。这最后一则,尽管直接表现的,是他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耽于本能欲望而缺乏觉悟的表现,表示忧虑和悲愤,但是,从作者忧虑和悲愤感情火焰中,不是还燃烧着希望之光吗?

  字数:2760

  作者:王知农

  知识来源: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514-516页.

  鲁迅作品全集鉴赏

  《朝花夕拾》

  范爱农《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琐记无常

  《仿徨》

  祝福弟兄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

  《呐喊》

  《呐喊》自序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

  《故事新编》

  序言、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

  《野草》

  《野草》英文译本序、《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杂文集

  《伪自由书》《而己集》《花边文学》《热风》《坟》《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附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