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巨匠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对于这样一部传世佳作,自1884 年出版以来,不断有批评家从各个层面对作品进行解读。但评论的内容多集中于作品的语言与艺术特色,作品的成长主题和哈克的形象分析上。对于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黑奴吉姆的关注却普遍较少。本文试着对吉姆的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致使吉姆既愚昧无知又奴性十足的原因。
一、无知的吉姆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所塑造的吉姆,忠厚,善良,能吃苦,无疑是一个“好黑人”。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他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他的愚昧无知。
吉姆的愚昧主要体现在他的迷信思想上。一切超出他的理解范围的事物,他都用鬼神去解释。趁吉姆熟睡,汤姆戏弄他,把他的帽子挂到树枝上。醒来的吉姆怎么也弄不明白他的帽子怎么会从他头上跑到树上了。于是他认为是魔鬼趁着他熟睡,骑着他去周游世界,然后把他放回树下,为了告诉他是谁做的,故意把他的帽子挂到树上。汤姆在寡妇道格拉斯厨房的桌上放了五美分硬币,因为他从那拿走了三根蜡烛。吉姆认为这是魔鬼留给他的法宝,能治一切疑难杂症。他把那五美分硬币用绳子挂在脖子上,说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对着这五美分硬币嘟哝几句,就可以把魔鬼召过来。吉姆还坚信其他各种各样的迷信思想。例如:谁要是去抓鸟谁就会死;在就餐前数餐具会带来霉运;胳膊和胸前长了毛,预示着这个人会变得富有。 吉姆不仅迷信,而且无知。哈克告诉他,美国人和法国人说的语言是不同的,美国人说的是美国话而法国人说的是法国话。吉姆根本就无法理解哈克所说的这一切。既然哈克说法国人不是猫也不是狗,同美国人一样属于人类,那“该死的他为什么不好好的说话呢?”在他看来,美国人是“人”,所以美国人讲的话是“人话”,既然法国人也是“人”,那他们就得讲美国人说的“人话”而不是别的什么。他不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语言,这些不同的语言都是“人话”。
二、奴性的吉姆
但是,让读者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吉姆的奴性。吉姆在小说中的表现可谓是奴性十足。他有妻子和两个孩子,但他长期一个人在沃森小姐的农场上干活。他对这种状况毫无怨言,任由沃森小姐剥削他的劳动力。如果沃森小姐信守诺言,没有试图将吉姆卖到新奥尔良去,吉姆也许会在沃森小姐的农场上度过他的后半生,继续为沃森小姐卖命。在吉姆逃跑的过程中,他总是称哈克为“宝贝”,当他以为哈克在大雾中走失了,甚至还为此感到心如刀绞。途中他们遇到了国王和公爵,国王和公爵命令他和哈克轮流守夜。每次轮到哈克守夜的时候,他总是不叫醒他,而是不声不响替他值班。他是黑奴而哈克是白人,他非但没把白人哈克当成敌人,还把他当成生死相依的朋友,处处照顾他,帮助他。如果说哈克协助他逃跑,他待哈克友善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他对国王和公爵的顺从则无疑是奴性的表现。尽管他意识到国王和公爵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国王与公爵而只是两个不知廉耻的白人骗子,他还是尽心竭力,毕恭毕敬的为他们效劳。
甚至在他们要将他卖掉的时候,他也听从他们的胡作非为,丝毫不加反抗。在他眼中,所有的白人都比他高人一等,都是他的主人,他都应该无条件的服从他们,为他们服务。在故事的后半部分他的奴性表现得更加彻底。在费尔普斯农场上,当被锁在农场的小柴房时,只要汤姆和哈克给他提供一点点帮助,他就可以从那里成功的逃出。但是他却呆在那里,任凭自己被汤姆和哈克摆布而毫无怨言,丝毫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行动去争取自由。汤姆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用眼泪浇花,对着老鼠吹口琴,跟蜘蛛和花蛇睡在一起,用血写日记。
一句话,在那个小柴房里,他吃够了苦头。在“帮助”吉姆逃跑的过程中,汤姆的小腿上中了一枪。喜爱冒险的汤姆对此感觉来自很兴奋百度,并坚持要继续逃跑。吉姆却拒绝再往前走半步,坚持要先找个医生替汤姆把子弹取出来。当医生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无法独自将子弹取出时,藏在树林中的吉姆又自己跑了出来,给医生帮忙,并尽心竭力的照顾汤姆。结果,当他累得睡着了的时候,被医生用绳子捆着,又带回了费尔普斯农场。作为一个奴隶,他被白人当牲口般的使唤着,而在危难关头,他依然把白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甚至把白人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的自由更重要。
当吉姆连同受伤的汤姆被一起带回费尔普斯农场时,人们恶狠狠地咒骂他,还时不时的给他一两个巴掌。但是他却一声也不吭,甚至还假装不认识哈克,为的是哈克不被萨莉姨妈责骂。哈克帮着汤姆,让他在那个小柴房里受尽了磨难,让他背负“逃跑”的罪名,而吉姆在乎的,不是自己被误解被虐待,却是怎样保护哈克不因“帮助”他逃跑而被责骂。
在故事的末尾,汤姆说出了沃森小姐已经在遗嘱中宣布吉姆是自由人的实情,并给了吉姆四十美元,作为吉姆老老实实做“囚犯”的报酬。对于这样的结果,吉姆高兴得要死,认为长有胸毛能带来财富的预言应验了,不但忘了汤姆让他当“囚犯”使他受了很多苦,相反却把汤姆当成他的救世主。
三、无知与奴性的成因
在现代,尤其是在奴隶贸易时期,为了巩固他们对于非洲人们的统治与压迫,西方的殖民主义者捏造了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各种谬论。他们宣称非洲是一块没有被开化的大陆,黑人是一个没有自己的文化,应当被欧洲的高等白人来开化教育的次等民族。这种谬论在一段时期内曾广为流传并影响恶劣。
当时,对待黑人奴隶的主要政策是愚民政策。南方的文化不仅想方设法的美化种植园的生活,并传播诸如黑人是未开化的民族,他们不能照顾自己而必须由白人来统治等观念。愚民政策竭尽所能的把黑人置于一种无知的状态,要么就诋毁黑人的文化以削弱其影响,要么就将自己的文化强加在黑人头上。主流社会剥夺了黑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认为黑人没有接受教育的必要而只需进行一些技能训练以便更好的为白人服务。这种做法进一步强化了强加给黑人的各种观念,并使关于种族的谣言和假象保持和流传了下来。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吉姆之所以会那么愚昧无知,就是因为没有享受到任何受教育的权利。假设他跟白人一样的接受教育,他必不会象故事中表现得那么愚昧无知。当我们在嘲笑吉姆的无知时,我们应该记住是种族主义剥夺了他受教育的权利而造成的。
在小说中,所有的白人都被种族主义所毒害。他们无视白人的痛苦,把奴隶制度看作天经地义的真理。在小说中,没有一个人完全认识到奴隶制度的不平等性。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的普通人的形象。他们之中,有虔诚的基督教徒,有淳朴善良的人们。他们相信人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愿意用爱心去面对世界。但是在他们的眼中,奴隶仅仅是财富,不是人,所以奴隶不被包括在应当被平等对待的这一个群体当中。道格拉斯寡妇和沃森小姐很同情野孩子哈克,愿意用爱去包容他,把他带回家当儿子一样来教育,但是在他们眼里,吉姆仅仅是奴隶,不是人,他的幸福甚至他的生命,都不是他们应该要考虑的。
沃森小姐从来没有虐待过吉姆,但她也从来没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她剥夺他的劳动力,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虽然她承诺不会卖吉姆,但吉姆还是听到她跟一个奴隶贩子在谈论要以800 美元将他卖到新奥尔良。吉姆远离家人,独自在沃森小姐的农场上干活。对于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沃森小姐视而不见,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甚至作品中的一些边缘白人,也认为奴隶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哈克的父亲,整天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为大多数白人所不齿,但他却认为蓄奴是天经地义的。他把黑人描绘成“四处徘徊,鬼鬼祟祟,罪恶滔天”,还叫嚣着“为什么不把这个黑鬼抓起来去拍卖?”公爵和国王这两个骗子,非但不感谢吉姆和哈克给他们提供了避难所,反而把吉姆当奴隶看待,在他们缺钱的时候,以区区40 美元就把吉姆卖了。在他们眼中,吉姆仅仅是一个会说话的牲口,一件可以为任何利益就被出售的物品。
哈克是整个故事中唯一同情吉姆的人。但是哈克也未能完全摆脱种族歧视的意识。当萨莉姨妈问他是否有人因为轮船的汽缸爆炸而受伤时,哈克随口答道:“没有,死了一个黑鬼。”他尊敬吉姆,把吉姆看成是跟自己平等的人,但是在他的心目中,其他的黑人依然只是物品,不是人。当汤姆建议以一套非常复杂的营救方案去“拯救”吉姆时,哈克虽然内心中有一点点不乐意,但最终还是忽略了吉姆所要忍受的痛苦,帮助汤姆设计一系列的陷阱,使吉姆深受其苦。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看出,哈克所看重的仍然是他跟汤姆的联盟。还值得一提的是,当哈克想要赞扬吉姆的高尚情操时,他总是以白人为参照物,比如他认为吉姆的内心跟“白人”是一样的。而他在蔑视国王和公爵招摇撞骗的不齿行为时,他认为:“如果我做了这样的事情,我就是一个黑鬼。”在他看来,白人都是高贵的,低俗肮脏的事情只有黑人才会去做。所以,潜意识里,哈克还是认为白人比黑人优秀。
吉姆的奴性,也有他自己的性格方面的原因。他太顺从了而不具备任何的反抗精神。作为黑人,他接受白人比黑人优秀这一观念,从来不曾质疑奴隶制度的不合理性,更不用说意识到奴隶制度的残酷性了。虽然他也认为“沃森小姐老是挑剔我,对我可凶啦” ,但只要她信守承诺不曾考虑要将他卖掉,他仍然会呆在那儿为她所用。在他跟他的家人分隔得不是太远的前提下,吉姆会是一个能干顺从的好黑奴。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的顺从,其实是奴隶制度长期教化的结果。作为奴隶,他没有得到任何接受教育,自由发展能力的机会。他甚至都不是自己的主人而被白人所占有和掌控,他的无知和奴性是由万恶的奴隶制度所造成的。他是奴隶制度的完美产物。 四、结语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出版时,奴隶制度已被废止20 年,但是在美国南部的很多州,黑人的待遇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质性的改变。面对这一社会现状,通过描述吉姆的遭遇,马克·吐温谴责了奴隶制度的不公正性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吉姆所代表的黑人所表现出来的愚昧无知和奴性十足,又表明黑人还远远没有意识到他们悲剧命运的源头,彻底消除种族歧视的道路还充满了曲折与挫折。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