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推荐 > 名著小说

《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人物形象分析 奥菲利亚是怎样的人

2020-04-19 22:04:30

  《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人物形象分析

  我们总爱提起鲁迅的一句话:“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个意义上讲,更美丽就预示了更悲哀。在中世纪漫长的黑暗中,女性作为美的化身,仿佛就是为了印证这句话而生,在人文主义萌芽发展之前的几百年里,她们的命运都是无解的,多么可悲的事情,本该在呵护下的青春,它却沉在冰冷地水底。幸好,奥菲利亚最终的毁灭是缓慢、平和、温柔的,仿佛是本该殒落的花朵,落得悄无声息。

  奥菲利亚,一个不寻常的名字,甚至可以说它并不算一个正式的名字,唯一可靠的是其词源来自于古希腊文,意为“帮助,善,救济,好的”。她是莎翁《哈姆雷特》笔下的人物,一位典型的中世纪少女,她身上有着欧洲封建社会带给女性的巨大影响。就如一首诗中写道:

  ……

  那是一场怎样的悲剧啊!

  永远也无法忘记,

  空荡荡的宫殿里,

  不见了往昔熟悉的亲切的身影,

  唯有发了疯的奥菲莉娅手捧鲜花哀哀地歌唱。

  ……

  没有隆重的葬礼,只有伤心的王后用片片花瓣装点她的坟墓,

  还有哈姆雷特那一句迟来的真心告白。

  “我爱奥菲莉娅,四万个兄弟的爱加起来也比不上我对她的爱。”

  只可惜,奥菲莉娅已经永远听不见了。

  在盛放之际凋零,奥菲莉娅——夭折的玫瑰。

  是的,奥菲利亚就是这样一朵即将盛放的玫瑰,可是为什么这样一朵鲜艳的玫瑰却这么早就夭亡了呢?下面,让我来一探究竟。

  一、家庭的管束

  奥菲利亚是一位坚守着欧洲封建道德,保守而软弱的少女。受时代和自身的影响,她以家庭、父兄为中心,不会主动追求本可以得到的幸福。她虽然爱慕着哈姆莱特,相信他会是自己理想的配偶,但是在父亲波洛涅斯和兄长雷欧提斯的阻挠下,她却选择遵从他们的意愿,不与哈姆莱特接近,“却又在‘适当的时候出现’,成为刺探王子的工具”。她没有朱丽叶追求爱情的勇气,没有朱丽叶与家庭对抗的决心,她有的只是服从和软弱。

  奥菲莉娅所受的宗法家庭的教养和管束决定她的绝对驯服和无知。她被这样的教训压制着自己的青春、激情和爱。她的哥哥对她说:“留心,奥菲莉娅,留心,我的亲爱的妹妹,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箭把你射中。一个自爱的女郎,若是向月亮显露她的美貌就算是极端放荡了。”父亲于此同时也对自己理想的哈姆莱特发出言语上的攻击:“奥菲莉娅,不要相信他的盟誓,它们不过是淫媒,内心的颜色和服装完全不一样,只晓得诱人干一些龌龊的勾当,正像道貌岸然大放阙辞的鸨母,只求达到骗人的目的”,而此时,奥菲莉娅只是回答“一定听从您的话,父亲”,这就足以证明她是被绝对“驯服”的。其实认真分析——奥菲利亚把“一定听从您的话”放在“父亲”前面,可见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向父亲传达自己的想法,让父亲对她放心,她绝对不会做违背父亲意愿的事。不仅如此,对于父亲,奥菲利亚用了“您”这个称呼,可见她对于父亲是尊敬的,服从的,不会违逆也不敢违逆的。

  依照上面所讲,我们可以发现,奥菲利亚的表现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性格。奥菲利亚和朱丽叶,都是正值青春的少女,都是善良的、温和的,可是我们可以发现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她们对待命运不同的态度,这就导致了她们截然不同的人生。虽然她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面对的压力和冲击也不同,但在我看来,如果朱丽叶在奥菲利亚生活的背景环境下生活,她也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故事的最后,她们都死去了,但是从某种角度上,我们可以说朱丽叶的死是没有遗憾的,虽然她没有和深爱的罗密欧长相厮守,但他们却心系着彼此而死去;奥菲利亚却不同,她深爱着哈姆雷特,一直到死,可她却没有听到哈姆雷特对她的誓言——那不知是真亦或是假的誓言,可哪怕是假的,那也是对她的心灵最大的慰藉。

  二、情感的隔阂

  相信很多人都想问一个问题:哈姆雷特到底爱不爱奥菲利亚呢?当你在网上搜索(如权威“知网”等)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无疑是:爱。

  可我认为,哈姆雷特到最后是不爱奥菲利亚的。我不否认哈姆雷特爱过她,但是最后,我认为这份爱已经消失殆尽了。有人这样评价哈姆雷特的爱情:“哈姆雷特无疑是爱奥菲莉亚的,正如他在奥菲莉亚的葬礼上跳入墓中所说,‘把四万个兄弟的爱加在一起,也赶不上我对她的爱。’他会为她哭,为她打架,为她挨饿,为她撕碎衣服;他愿与奥菲莉亚一同埋葬,让他们的坟墓高耸入云。但他十分清楚,甜蜜芬芳的爱情与血腥残忍的复仇不可兼得。显然,他认为替父报仇远比与奥菲莉亚相爱重要,而爱情会成为报仇的羁绊。对于哈姆雷特心底的这份苦衷,奥菲莉亚无从知晓。”《爱的变故——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探析》一文中也说:“对于他所表白的爱情,只不过是被雷欧提斯激起的虚夸言辞……他的夸夸其谈并不是真诚地在表白对奥菲利娅的爱情。”而在我看来,也确实如此,复仇已经蒙蔽了哈姆雷特的眼睛,不管他开始是否深爱着奥菲利亚,我只知道,在最后,这份爱已经所剩无几了,不然,他怎么会说“进尼姑庵去吧”。

  我能够理解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前后转变的态度,因为他母亲的迅速改嫁,他不再相信女人,他对女人的印象已经坏到极致,他甚至说“女人,你的名字叫脆弱”。可是令我无法忽视的是:单纯的奥菲利亚,自始至终都觉得她的王子哈姆雷特是高尚的,是深爱她的。在哈姆雷特装疯卖傻的时候,她并不知道内情,还误以为是王子的病状,为他悲叹“天啊!救救他!”为他祈祷“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这些不仅体现出奥菲莉娅的痛惜,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无知与善良。

  本来是人人都怜惜爱慕的一位美丽女子,可在这样一场复仇之战中,却成了一颗受人利用的棋子,成了最惨烈的牺牲品。不同于朱丽叶,奥菲利亚一直埋藏着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她没有享受过与爱人相拥吻的感觉,也没有听到哈姆雷特对她最后的爱的誓言,便离开了。

  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太过短暂,还来不及轰轰烈烈,就像“五月的玫瑰”过早地结束它年轻的生命。一朵娇嫩鲜花的枯萎宣告了一段经典爱情的悲惨收场。

  三、现实的冲击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不仅天生丽质,而且感情纯真,心地善良。但是女性的这种性格却奠定了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角色的悲哀结局。”所以,奥菲莉娅美丽而脆弱。她天真地认为哈姆雷特狂怒地咒骂她只是神志不清,因而痛心惋惜。而父亲被爱人所杀,奥菲莉娅最终承受不了而发疯,正如她哥哥雷欧提斯说道:“啊,五月的玫瑰!亲爱的女郎,好妹妹,奥菲莉娅!天啊!一个少女的理智,也会像一个老人的生命一样受不起打击吗?人类的天性由于爱情而格外敏感,因为是敏感的,所以会把自己最珍贵的部分舍弃给所爱的事物。”奥菲利亚疯了,彻底地疯了。在她死前,唱着最后一支歌:

  And will he not come again?【他会不会再来?】

  And will he not come again?【他会不会再来?】

  No,no he is dead.【不,他已经死了。】

  Go to the death-bed he never will come again.【去吧,在你死前他永不会回来。】

  在她死前,她依旧心念着哈姆雷特。最后,随着花瓣河流,慢慢死去……

  兰波诗云:“已有一千多年了,忧郁的奥菲利娅/如白色幽灵淌过这黑色长河/已有一千多年,她温柔的疯狂/在晚风中低吟她的情歌……”多少年已然过去,水中的奥菲利亚成了永恒的艺术形象。美丽又天真善良的奥菲莉娅,“因爱情而耀眼,因爱情而陨落”。心底最善良的那一隅,长眠着最善良的她。

  最后,我们可以探讨一个问题:莎士比亚为什么要给奥菲利亚设定这样一个结局呢?

  都铎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Katherine Hamlet(凯瑟琳哈姆莱特)的女人,失足落入埃文河身亡(就在莎士比亚出生地沃里郡的斯特拉福德附近那段河流)。虽然最终的结论是,她曾提着一些沉重的水桶,不小心失去平衡而死,然而传言说她患有失心疯,这次死亡是一次早有预谋的自杀。不管怎样,莎士比亚在16世纪很可能将它作为创作的题材,从而塑造了奥菲利亚这个人物。

  纵观《哈姆雷特》,我们可以发现:书中的人物死亡的原因,不是被毒蛇咬死,被毒剑刺死,就是被毒药毒死。这场复仇之战,流了太多的血。我们都知道,“毒”是指有害的东西,就算是死去,莎翁也不想让奥菲利亚受不好的东西玷污,想让她安静地,平和地,唱着歌,慢慢沉入水底……

  英国伟大的女作家伍尔夫也是溺水而亡的。我们可以知道,她是自己寻死的,她把石头装在口袋里,然后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而我们不可知的,是奥菲利亚的死,那究竟是自杀,还是意外,莎士比亚没有告诉我们,我们也无从得知。但相比于伍尔夫,奥菲利亚的死则显得更优雅,更遗憾,更让人心痛。

  还有一点:在死前,奥菲利娅说:“这儿还留下一些给我自己;遇到礼拜天,我们不妨叫它慈悲草……这儿是雏菊;我想要给你几朵紫罗兰,可是我的父亲一死,它们全都谢了;他们说他死得很好——”她留给自己的是雏菊和紫罗兰。

  雏菊的花语有五种,第一种,永远的快乐。传说森林中的精灵贝尔蒂丝就是化身为雏菊,她是个活泼快乐的淘气鬼。第二种,你爱不爱我?因此,雏菊通常是暗恋者送的花。第三种,离别。第四种,隐藏在心底的爱。还有一种,坚强。总的来说,可以理解成:愉快、幸福、纯洁、天真、和平、希望、美人。我想这也应该是莎翁的看法。紫罗兰的花语:永恒的美与爱;质朴,美德,盛夏的清凉。在剧中,我认为对这两种植物最准确的理解应该是永恒的、美丽的、纯洁的,这也正是我眼中的奥菲利亚。

  溺水前,奥菲利娅想将用毛莨、荨麻、雏菊,还有长颈兰编织的花环挂在柳枝。花毛莨颜色富丽,有高贵、无与伦比之意;荨麻,在英国,白色野荨麻花被称作“树阴下的亚当和夏娃”,象征爱情;长颈兰被称为“死人指头”。王宏印先生也曾在《哈姆雷特》(201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前言”里解释毛莨、荨麻、雏菊、长颈兰,分别隐含的意义是美少女、被刺伤、童贞、死神之冷手。以我的理解,一位渴望爱情的美少女,她的童贞被死神紧紧握住。照这样来看,奥菲利亚的死也就不那么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解为莎士比亚想让奥菲利亚美丽地死去。肖瓦尔特说道:“淹死,成为一种美丽的女性之死,这是一种优雅的沉浸。水是女性深邃的身体器官的代名词”。她的死是有意的、悲剧的、美丽的,更是沉默的、反抗的。

  总结

  奥菲利亚无疑是《哈姆雷特》中最悲惨的人物。一开始美好而又幸福的她,仿佛就预见了她悲惨的结局。她本可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因爱人冷酷残忍的话语,父亲的离世,仅存的理智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到最后,也难逃死亡的命运。

  她,以美丽开始,以美丽结束,在盛放之际凋零,夭折的玫瑰——哦,奥菲莉娅!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