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的性格特点
麦克白双重性格的斗争,即是欲望与理性的冲突。
1.女巫的预言——斗争的开始
麦克白双重性格的斗争始于三女巫的预言。女巫这一形象在书中有着十分隐晦的内涵。她们出没于电闪雷鸣之下,荒郊野林之中,从出场的那刻起就营造了某种阴森可怖的气氛。她们做出了神秘的预言,仿佛象征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象征着命运对于主人公无情的捉弄。著名的莎评专家布拉德雷就曾这样评述:
“莎士比亚在本剧中如此频繁地使用这些超自然因素不是偶然的, 它可以帮助激活对隐藏在人心里而毫无觉察其影响的力量的隐约的恐惧感。”
(摘自《莎士比亚评论汇编: 上》)
可见,女巫更是麦克白内心欲望的外化,她与麦克白欲望性格的形成必定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女巫并不是将欲望施加给了麦克白,欲望作为个人的内心诉求有着非常强的主体色彩。欲望很难被强加于某人的身上,它往往是主体自发形成的。麦克白的欲望从一开始就扎根于他的内心深处,女巫只是通过预言将欲望激发了出来。正如黑格尔所说:
“女巫们其实只不过是麦克白自己的顽强意志的诗的反映。”
(摘自《 美学: 第一卷》)
性格的斗争随着欲望的生根发芽慢慢展开,在这过程中欲望与理性交替扮演着其性格的主导角色。
2. 从弑君到杀戮——欲望的主导
在麦克白欲望与理性的冲突中,欲望从弑君开始占据上风,而在杀害麦克德夫的妻子儿女时达到最盛。欲望作用下的麦克白完成了从功臣到暴君的转变。如果说起初的弑君只是为了登上王位的“无奈之举”话,那之后的对同僚的疯狂屠杀则更像是为了保住王位而“不择手段”。麦克白的举动向我们揭示了野心的永无止尽,他没有因为登上王位而满足,更大的野心让他渴望将自己的王位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在麦克白的欲望不断膨胀的同时,一种恐惧的心理也在不断蔓延。这种恐惧仿佛与欲望相生相伴,欲望越强烈注定了恐惧也将越可怖。让我们以麦克白登基后的宴会为例。因为欲望,他满足于班柯的死亡为自己出去了心头大患,
“谢天谢地。大蛇躺在那里;那逃走了的小虫,将来会用它的毒液害人,可是现在它的牙齿还没有长成。”
(摘自第三幕第四场)
同时因为恐惧,他在宴会上目睹了班柯的鬼魂后大惊失色,致使自己的罪行公之于众。就像麦克白在恐惧中惊呼的那样,
“去!离开我的眼前!让土地把你藏匿了!你的骨髓已经枯竭,你的血液已经凝冷,你那向人瞪着的眼睛也已经失去了光彩。”
(摘自第三幕第四场)
由于欲望压制了麦克白的理性,本该是内心独白的一些台词竟然外化成了麦克白的高声呼喊,至此主人公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隔阂完全打破,混乱的思维让麦克白难以分清那些是现实而那些又是虚幻。同样因为恐惧,麦克白第二次走访女巫,为自己的未来寻求庇护。
总而言之,此时的麦克白已经被欲望和恐惧占据了内心。
3. 坦然面对毁灭——理性的回归
如果说这样一个被欲望侵蚀的麦克白此后一步步走向毁灭,那《麦克白》就很难被称为是一部悲剧了。我看到的不过是一个乱臣贼子罪有应得的结局。麦克白的悲剧性就在于他性格中理性的成分始终在与欲望抗争,而直至麦克白行将毁灭的时候,理性又再次占据了其性格的主导成分。
当得知麦克德夫是从娘胎里剖腹出生时,麦克白第一次诅咒了女巫,
“愿那告诉我这样的话的舌头永受诅咒,因为它使我失去了男子汉的勇气!愿这些欺人的魔鬼再也不要被人相信,他们用模棱两可的话愚弄我们。”
(摘自第五幕第七场)
而当麦克德夫奉劝麦克白投降,麦克白身上的那种理性与英雄气概又再次浮现了出来,
“我不愿投降,我不愿低头吻那马尔康小子足下的泥土,被那些下贱的民众任意唾骂。虽然勃南森林已经到了邓西嫩,虽然今天和你狭路相逢,你偏偏不是妇人所生下的,可是我还要擎起我雄壮的盾牌,尽我最后的力量。来,麦克德夫,谁先喊‘住手,够了’的,让他永远在地狱里沉沦。”
(摘自第五幕第七场)
由此可以看出,麦克白在毁灭的同时也伴随着理性的回归。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毁灭归罪于女巫的戏弄与命运的不公,而是坦然地面对既定的现实,面对罪行,这就是理性的体现。同时我们也发现,同时我们还发现,与理性同时回归的还有麦克白的英雄气概,这也是同样难能可贵的。总之,目睹着这样一个麦克白的覆灭,内心之中不免有一丝悲哀的感触。至此,戏剧的悲剧性才得以圆满呈现。
《麦克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式悲剧,而是斗争的悲剧。它的故事被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改编成不同的文学作品,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一直被读者铭记在心。在那几句看似波澜不惊的独白背后,隐藏着的是两个灵魂的激烈斗争,或许只有莎翁的妙笔才有此等魅力。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