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推荐 > 名著小说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主要内容分享

2020-04-28 17:48:31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一

  我认为“愤怒的葡萄”有两个意义:一是指发生这些灾难的缘由是葡萄等水果多产,物多价廉,付出的成本比人们的收入还要高,结果越来越多的人破产;二是指破产的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意识到“改变现状最重要的是做什么”,他们慢慢觉醒,“葡萄”也越来越成熟。

  破产的人们变成了流民,他们便到公路上去流浪了。路上到处拥挤着许多人,大家都像饿狼似的找工作,穷凶极恶地找工作。流浪、恐怖、饥饿以及所受的敌视,使他们融为一体,团结起来了,也使得愤怒在人流中开始酝酿。这边的流民们挨着饿,那边的大业主们却为了保持物价,不惜把各种食物毁掉,政府也派出士兵在旁协助。流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救命粮食”被烧了、被埋了。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闪现在饥饿的人们那目睹这场大失败的眼睛里头。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结得沉甸甸的,准备着收获期的来临。

  小汤姆·约德一家在流浪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打击、背弃:爷爷、奶奶的离世,朋友牧师凯浽的无辜入 狱,妹妹罗撒香的难产,哥哥诺亚、姐夫康尼的懦弱逃离,政府的冷漠,西部居民的歧视,大农业主的无止境的剥削……在艰难的生活中,家变得破碎,人情变得淡漠,生活的勇气似乎也少了;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即使不为自己,也得为家人,为了他们可以生活得轻松一点,为了家的完整,只得起来战斗、起来争取……

  小说中并没有关于流民们最后是否获得战斗的胜利,是否获得了平安、幸福的生活的内容,但在小说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草的嫩芽从大地钻出来;没过几天,整个山头也变成淡绿色了,初春到了。” 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一环境描写得到这个“肯定”的答案呢?

  希望所有受到过苦难、伤害的人到最后都能获得那简单的幸福……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二

  这部小说真是充满了太多的不幸和太多的悲哀,以至于我读完后还久久不能释怀。

  美国的农民原来也有这样的血泪史,我想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这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美国三、四年代的经济恐慌对农民来说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被迫流浪,而流浪的过程充满了多少的血与泪。

  这部小说有3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汤姆、奶奶和妈妈。汤姆是一个正直,善良,很率真的人,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即使付出代价也会去做,他不会为邪恶势力低头,这样的汤姆不止被家人所爱,更被我们这些读者所爱,尽管这个形象似乎有些理想化。奶奶是个顽皮的孩子,他固执,他天真,他可爱。我真的是爱死这个奶奶了,他的死让我难过了好久。妈妈是这部小说里刻画的最传神的角色,尽管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但她是一家之主。她有强大的气场去维护这个家的完整和尊严,同时她拥有超乎常人的接受苦难的能力,再大的灾难也无法击垮她,也就无法击垮这个家。

  美国中部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浪,他们所梦想的仅仅是能够吃饱穿暖,能有自己的一个家,但这样的卑微的愿望也被无情的现实狠狠的撕碎。他们斗不过那些狡猾的资本家。大资本家的狡猾与丑陋在这本书中显露无疑,而更深层次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这个制度是牺牲那些穷苦人的利益来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而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英国的圈地运动同样如此。

  书中有段文字让人印象深刻:那些农场主把堆积如山的橙子和葡萄拿来烧掉,把很多猪活埋掉,为的就是保持住这些东西的价格,而有千千万万的流浪者却因为吃不到东西而饿死,连葡萄都变得愤怒了。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父辈灌输这样的思想:资本主义国家是十分奢侈和腐烂的,把大量打牛奶倒掉,把大量的水果烧掉。当时还小,听后还蛮震惊的,这不是暴殄天物吗,这资本主义国家真是他妈的浪费啊。其实细细想来,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试想那些农场主也需要生存,如果没有了利润,意味着自己的辛苦也白搭了。那为什么不把东西送给穷人或便宜卖给穷人呀?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做了,不仅自己会亏的血本无亏,同样还会受到同行的排挤与谴责。因此,没有人是救世主,每个人都只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问题,要想活下去,只能靠自己。

  这部小说也许更多的是想表达穷人们在关键时刻应该团结一致,才能共渡难关。“在你需要帮助时,永远只有穷人才会对你伸出援手”。同时还歌颂了广大劳动人民承受苦难的能力。这也是本书带给大众感动的地方。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对众多的苦难,我们能选择的是怎样去面对。如果面对苦难我们能勇敢接受,那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打垮我们。

  即使我们不幸成为失败者,那就怎样,生活还不是在继续前行,前方还有多少美丽的风景在默默的等着我们……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三

  《愤怒的葡萄》是约翰·斯坦贝克所着。这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部激励无数人民的伟大作品。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崩溃时代,一大群中西部的农民忍痛离弃家园,像逃难一样往西迁移到加州追寻较好的生活。现实虽不如理想,但他们并不放弃希望。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汤姆的母亲。在她丈夫的眼里,她的个性非常温驯,但是在一次的车子抛锚中,她毅然决然地要留下来修理车子,为的是不希望拆散全家人,这不正是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团圆”的观念一样?最让我敬佩的莫过于在卡车穿越沙漠那一幕,奶奶因身体老迈,经不起坎坷的路途而身死异乡,而在当下汤姆的母亲因不愿影响全家人,她独自忍受巨大的悲痛躺在尸首旁,半途又假装发火蒙骗检查站人员,这才使全家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就因为她把爱化成无尽的力量,才能使全家渡过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难关。这种坚毅果敢、临危不惧之精神若在现今时代,必能有一番惊人的成就。

  我们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各方面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是这些挫折与书中的人物的遭遇比起来,差得远了。我们要学会坚强勇敢,要学会去战胜这个挫折,要学会在过程中充实自己,而不应该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灰心丧气。

  读完这部作品,我被书中人物的那种顽强的精神所感染。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当我们遭遇挫折时,要学会勇敢的面对,在一次次的面对中让自己的心灵成长起来。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四

  这部小说真是充满了太多的不幸和太多的悲哀,以至于我读完后还久久不能释怀。

  美国的农民原来也有这样的血泪史,我想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这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美国三、四年代的经济恐慌对农民来说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被迫流浪,而流浪的过程充满了多少的血与泪。

  这部小说有3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汤姆、奶奶和妈妈。汤姆是一个正直,善良,很率真的人,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即使付出代价也会去做,他不会为邪恶势力低头,这样的汤姆不止被家人所爱,更被我们这些读者所爱,尽管这个形象似乎有些理想化。奶奶是个顽皮的孩子,他固执,他天真,他可爱。我真的是爱死这个奶奶了,他的死让我难过了好久。妈妈是这部小说里刻画的最传神的角色,尽管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但她是一家之主。她有强大的气场去维护这个家的完整和尊严,同时她拥有超乎常人的接受苦难的能力,再大的灾难也无法击垮她,也就无法击垮这个家。

  美国中部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浪,他们所梦想的仅仅是能够吃饱穿暖,能有自己的一个家,但这样的卑微的愿望也被无情的现实狠狠的撕碎。他们斗不过那些狡猾的资本家。大资本家的狡猾与丑陋在这本书中显露无疑,而更深层次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这个制度是牺牲那些穷苦人的利益来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而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英国的圈地运动同样如此。

  书中有段文字让人印象深刻:那些农场主把堆积如山的橙子和葡萄拿来烧掉,把很多猪活埋掉,为的就是保持住这些东西的价格,而有千千万万的流浪者却因为吃不到东西而饿死,连葡萄都变得愤怒了。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父辈灌输这样的思想:资本主义国家是十分奢侈和腐烂的,把大量打牛奶倒掉,把大量的水果烧掉。当时还小,听后还蛮震惊的,这不是暴殄天物吗,这资本主义国家真是他妈的浪费啊。其实细细想来,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试想那些农场主也需要生存,如果没有了利润,意味着自己的辛苦也白搭了。那为什么不把东西送给穷人或便宜卖给穷人呀?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做了,不仅自己会亏的血本无亏,同样还会受到同行的排挤与谴责。因此,没有人是救世主,每个人都只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问题,要想活下去,只能靠自己。

  这部小说也许更多的是想表达穷人们在关键时刻应该团结一致,才能共渡难关。“在你需要帮助时,永远只有穷人才会对你伸出援手”。同时还歌颂了广大劳动人民承受苦难的能力。这也是本书带给大众感动的地方。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对众多的苦难,我们能选择的是怎样去面对。如果面对苦难我们能勇敢接受,那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打垮我们。

  即使我们不幸成为失败者,那就怎样,生活还不是在继续前行,前方还有多少美丽的风景在默默的等着我们……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