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的写作背景
从1951年4月2日到22日 ,20天的时间里,杰克·凯鲁亚克用一部打字机和一卷120英尺长的打印纸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凯鲁亚克说他消磨在路上的时间有7年,但用于写那部小说的时间只有3个星期。虽然《在路上》的书稿是即兴创作出来的,但这本书他酝酿了4年,而且为了能出版花费了10年的时间,杰克曾经做过修改。
主题赏析
同实际生活中的垮掉一代一样,《在路上》里的这些人物也是一些蔑视政治权威、世俗观念、传统道德和法规法纪的离经叛道的青年人。在麦卡锡时代高压而沉闷的社会里,这些青年人感到了难以忍受的压抑和束缚,总在寻求援脱。他们在美洲辽阔的大陆上疯狂地开着快车无休止地往返奔波,就因为他们在寻求本能的释放、自我的表达和精神的自由。他们吸毒、放纵性行为、沉浸于爵士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寻求灵魂解放的极端表现,而脱光衣服,赤身裸体,则是他们摆脱束缚的象征性行为。不过,《在路上》并非仅仅在反映这些育年人如何挑战主流文化,如何发泄对它的不满并竭力摆脱其束缚。也就是说,它并不仅仅是在否定,更重要的是,它还致力于表现这些青年人在痛苦地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信仰。凯鲁亚克的最深刻之处,也许还不在于他在作品中表现了垮掉一代极端的生活体验,他们的反叛与追求,以及他们的仿涅与痛苦,而更在于他对包括他本人在内的由迪恩所体现的那种垮掉一代运动本身的思考。正是这种思考最好地表现了凯鲁亚克和垮掉派作家们在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和对自身的水无止境地超越。
《在路上》小说中的生活在巨大的矛盾中的年轻人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反叛,与所谓的一切社会的“正统”和“秩序”决裂并且决不妥协,固执地独自上路,抛开一切束缚性的枷锁。疯狂地寻找着出路、价值、爱情,或者其他。可是,选择归选择,在实际的疲惫奔波在路上的过程中,他们终究还是会忏悔。向世俗的道德、责任、价值忏悔。乖孩子的路,病人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无从回答,没人会回答。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样是在写人类共通的精神忏悔。《在路上》中体现的忏悔情绪、所反映的忏悔主题的产生,是有着多方面重要原因的,既有美国社会现实的混乱与荒诞的影响,又有西方文化历史传统的反思精神的作用,既有生命个体本身天法摆脱的矛盾因惑的原因,又受到作者凯鲁亚克本身具有的深重的个性化的忏悔意识的制约。
如同别的经典作品一样,凯鲁亚克的书也反映了当时主流社会对待妇女的态度。小说中萨尔和迪安用诸如“腰子”、“小姐”、“卖弄风骚”、“肥硕”等词语称呼他们见到的姑娘和女侍者,实则表现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轻视和侮辱。虽然凯鲁亚克借萨尔之口几次表达了他对这些妇女的同情,但他做的更多的却是去适应,而不是改变。总之,《在路上》中的女性虽然不是整部书描写的主要对象,但正是因为有了她们的支撑和衬托,书中的男性形象才会如此鲜活。垮掉一代的疯狂和放纵才会如此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