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锺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 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 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 系,1951年毕业。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1981年 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写有 《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会员。 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为会员。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 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 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主要作品有:《弦上 的梦》(1978年12月 《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 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 (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 (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 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内容概要
丁香结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 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 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装,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 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 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 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 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 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 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 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 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古人词云: “芭蕉不展丁香 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 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 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 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 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 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 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 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 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 淡无味了么?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 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送黎遄
这些年,送行是生活中的常事。所送大都为青年。先是送去插队, 福气好的是参军。然后纷纷考大学考研究生,然后纷纷去美国留学。我 在后园松墙外一次又一次挥手告别,形式重复,心情却很不一样。有时 怨,有时喜;有时不得已,有时巴不得;有时无限担心,有时满怀期望。 走的人沿着松墙,跨过那三不管地带的垃圾,不断回头。以后写信来说, 连那垃圾,也觉得亲切。在出国热到了白炽化的年代,年轻人来访,常 常谈论这事。打听情况,筹办手续,盼着早日成行。这样送走了一个又 一个,似乎熟识的人都朝着上蓝天越碧海这个方向去了。没有想到,到 了年底,要送黎遄。
黎遄是一个亲戚,也是一个朋友。他有知识,有头脑,有极强的历 史使命感。他没有读书人的呆气,没有一味经营小家庭的俗气。大学毕 业后在京工作,“妻如玉女儿如花”,工作顺利,家庭美满,似乎可以惬 意地就此终老了。可是居然要为他送行。而且不是飞渡重洋,是往泥土 里钻——到基层工作。许多人对他的决定感到奇怪。有的人马上想到第 三梯队,有的人怀疑他家庭不和,有的人最先的反应是他去的地方是否 多土特产,有的人则明白表示不可解。说实话,他没有特殊背景,没有 个人问题。有的只是一腔热情,一腔为国家兴盛做一点事的热情。就是 这一点热情,使他远离京华冠盖,到穷乡僻壤去。青年人关心大事,不 怕丢失什么的精神,我一直景仰。一个人难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总也要不忘天下忧乐,投一分力量来减忧增乐。抗日战争 中,有多少青年献身救亡。解放战争中,有多少青年不顾杀身之祸,寻 求光明。从五四到“四五”,多少人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华民族展示着 希望!我们的正常青年,绝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也不是一心只 想“八种机”的小市民。我们需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有志之士。 可是这样的人,往往受到误解和责难。我为黎遄担心,基层工作是不容 易的。不过我知道他并不怕生活中难解的结,他是朝着那错综复杂的结 去的。送黎遄,四字即可: 壮哉此行! 对此四字,我只有惭愧。
作品鉴赏 宗璞既写小说,也写散文。在散文创作方面,她写了不 少国外游记一类的作品。她的这类散文热情洋溢,也很有魅力,选取的 事件多侧重写与外国友人的友情,以及这种友情的真挚诚恳深厚,读之 让人感动。也有不少是国外风景胜地的观光,信笔写来,亲切感人,读 者如身临其境。由于作者对于外国的文化人情有较深的了解,有一种世 界的开阔的眼光,因此她的这类作品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外面的世 界,同时也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宗璞的散文也写国内的事情,既瞩目 社会现实,也写个人的情绪体验。宗璞散文的特点是清新轻盈,用“天 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来形容,是很贴切的。宗璞从清华大学外文系 毕业,又在一个中国哲学家庭受到传统哲学文化很深的薰陶,然而,她 的散文创作却不是引经据典的那种文化散文,她不是每到一地或每见 一物就想起了历代文学作品的有关描写,而自己的感受却被忽略了。宗 璞是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尤其可贵的是,她不是 不知道过去那些文学作品的有关描写,她很具体地了解这样一些文学 遗产,然而这些优秀遗产却并不影响她此时此地的体验和感受。我们经 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人之所以写不了文学作品,正是因为他们读文学 作品太多了。对于过去文学的亮点变成了对于现实生活的盲点,面对生 活现实中的某景某物,他们立即可以滔滔不绝地背诵出众多前人的吟 诵,可就是找不到此时此地的生命感觉。宗璞不是这样的文人。就以 《丁香结》这篇散文来说,它的创作完全建立在作者多年的感情积累与 顿悟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她的体验与感觉之上。多少年来她一直每年看 丁香,也可以说多少年前以来她心里就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但她 一直没有萌发写散文的念头。可以这样说,她是在对于人的一生中永远 解不开的结有了更深的体会与顿悟之后,才忽然在一次春雨里发现一 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再联想到古人“丁香空结雨中愁”的 诗句,这才找到了这篇散文的构思。古人的“丁香结”只是在孕育这篇 散文的过程中启发了她,提供了一个契机,而体验与思想是她自己的。 因此,这是一篇“言志”的好散文。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化既可以是包 袱,它压缩生命的感悟,但也可以是一个启示,就看作家怎样处理了。 在接受这种启示的时候,作家的想象能力是很重要的,宗璞在这点上很 有优势。“丁香结”这个概念不仅加强了作家的观察能力,而且,她由 此想到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并且把这个意思引申向作家所一向 关注的社会现实: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 来,结,是解不完的。然而,宗璞是现代作家,她并不要像古代作家那 样一味赞颂作为“愁品”的丁香所象征的愁怨,她不必要渲染忧愁,她 有现代人的洒脱:“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 味了么?”《送黎遄》是一篇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的散文,宗旨是提倡青 年不忘天下忧乐,投一分力量来减忧增乐。这篇散文的力量来自作家的 厚积薄发。作家对于社会,尤其对于青年是很了解的,诚如作家所说, 送行是生活中的常事,而且所送大都为青年,但她却只选了这样一件送 行的事来写,这说明她选材的严格。这篇散文正面赞扬奔赴基层去开拓 事业的青年,其反面是批评对他的误解和责难,其含义是很深的,而境 界是很高的。在“出国热到了白炽化”的背景上,在小市民们的不理解 的责难和误解声中,宗璞写了这样一位青年,他抱有为国家兴盛做一点 事的热望,远远离开京华而去穷乡僻壤。这样高昂的调子,但却相当真 挚,很有道理,因此它不是高调。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