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推荐 > 名著小说

《一个人的朝圣》中哈罗德的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动

2021-07-30 22:20:33

  《一个人的朝圣》中哈罗德的人物形象

  故事的主人公哈罗德·弗莱,年轻时一直在在酿酒厂从事销售代表工作,业绩平平,一干就是四十年,朋友也寥寥无几,是生活和事业中的隐形人。如今与妻子莫琳住在乡间,中年丧子,夫妻情感也因丧子的悲痛日渐疏离。

  这段旅程对于哈罗德来说不仅普通的徒步旅行,更是一段超越“本我”追寻“超我”的自我心灵救赎之旅。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没有道德原则的,遵循“快乐原则”。而哈罗德的“本我”是压抑消极的:十三岁时母亲离开父亲,丢下哈罗德独自出走,父亲自甘堕落,领无数“阿姨”来到家中,对年幼的哈罗德漠不关心,16岁被父亲赶出家门。从小却少家庭温暖的哈罗德有着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绝望的种子早已在他的心中扎根。

  十几年来,哈罗德生活最大的不幸就是最爱的儿子自杀离世。在旅途中哈罗德一改以往软弱的性格,忍痛回忆与儿子的点点滴滴。并且在回忆伤痛的同时并开始前所未有的自我反省,此时的哈罗德正在渐渐摆脱曾经那个绝望逃避的“本我”,向满怀希望的“自我”一步步迈进。哈罗德意识到儿子的自杀,与自己是由直接关系的。从小缺少家庭温暖的他不知道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亲,不知怎样与孩子沟通交流,儿子一直十分叛逆,似乎处处与哈罗德为敌,那时的哈罗德还不知道其实儿子只想引起自己的注意力,希望父亲关注自己。哈罗德对家庭的冷漠是儿子大卫抑郁自杀的潜在因素。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自我并与现实打交道的理性思维,自我的能量大多被用来抑制和摒弃本能冲动,它运用不同的现实原则来应对“本我”。哈罗德在旅途中的不断反思收获了一个勇敢,向上的“自我”,在不经意之中超越了曾经那个绝望又懦弱的“本我”。

  在漫长的旅途中,哈罗德也十分想念平时几乎与自己毫无交流的妻子莫琳。哈罗德在初见莫琳时就一见钟情,两人很快相爱,身为这段婚姻的当事人哈罗德也不明白自己与妻子的感情怎么会形同路人一样疏离。似乎妻子莫琳把一切生活恶果的都归咎到了哈罗德身上,哈罗德自己在生活中也没有努力改变争取过什么,一切都是听只任之甚至逃避。哈罗德慢慢发现一个勇敢,向上的“自我”在面对生活难题时是远远不够的,生活需要一个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处于“超我” 哈罗德。“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可分为通常的良心和自我理想,即达到人性的至善和最终的理想。它指导自我去压制本我的本能冲动,遵循“道德原则”。

  寻找“超我”的直接动因就是哈罗德的老朋友奎妮,是哈罗德坚持自我救赎的不竭动力。“我会走过来,而她一定要好好活着。”“只要我一天还在走,她一天就要活着”。因此,即使在最无生气的、最无望的生命的消耗中,哈罗德从未放弃一种信念,就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老朋友在等着自己。哈罗德不禁想起当年痛失爱子,内心苦闷,终日酗酒,工作也出了差错,是奎妮帮助自己承担了这一切,被公司开除。这是以前懦弱逃避问题的“本我”状态下的哈罗德从不敢面对的问题,现在的哈罗德已经踏上了回报奎妮之路,说明离实现“超我”状态已然不远了。

  一路心灵自我治愈的过程中,哈罗德渐渐明白,珍惜眼前事才是最重要的。曾经发生的事纵然伤心,但不能永远沉浸其中,那样只会阻挡了即将而来的幸福。哈罗德如愿以偿地见到了老友最后一面,心底的伤口也已然恢复,似乎是老友奎妮带给哈罗德最后的礼物—实现“超我”状态。妻子莫琳也选择了原谅丈夫,独自驾车来接丈夫回家,夫妻二人感情上的隔阂也烟消云散。

  《一个人的朝圣》中哈罗德的心理

  哈罗德朝圣前的心理活动

  哈罗德在朝圣开始前,从来不会主动要求什么,浑浑噩噩,精神上的麻木和空虚填满了他的世界。对待工作,是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不会想着升职加薪,能保持现状便是上帝保佑,对面残暴不讲理的上司,也不会去反抗,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默默忍受。工作多年,和同事的关系还是那样冷淡,以至于到退休,全公司没有人给他举行欢送会。此时的哈德罗是个性孤立和孤独感并存的心理状态,麻木且惶恐。不懂得如何去爱,只会让自己的家庭关系更加僵化,与妻子莫琳之间的距离和沉默感扯的更远更深。而更可悲的是,哈罗德心中没有任何信仰,日子过的太平淡,早已把心中的追求与对生命的激情和渴望消耗殆尽。他将生活视为无趣的苟且偷生。

  哈罗德朝圣后的心理活动

  当奎妮的一封来信打破了哈罗德尘封多年的心境,他的心情不再平静,终于开始有了一丝渴望,他渴望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努力去带给别人生活的希望,不再将自己的余生看作是安静地等待死亡来临的过程,他想要做出改变,他开始变得有自己的想法,尽管在别人看来,徒步行走不过是个笑话,他还是积极地对待外面的一切,面对路途上的种种困境,变得敢于斗争,乐观开始出现在他的世界里。在朝圣的过程中,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把自己与妻子兒子的经历好好地梳理了一次,开始学会释然,人生总是不断在失去,又不断获得新事物的过程,学会了接受和给予,开始懂得取舍。心灵的救赎无关性别,更无关年龄,哈罗德勇敢地踏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一步,就像周国平所说的那样:“处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没有人是不孤独的,爱也无法完全消灭它,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知晓到这种特定的孤独,我们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哈罗德也将自己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在一次次的书信中传递给了妻子莫琳,修复了他俩之间的隔阂。

  影响哈罗德心理活动变化的因素

  心理是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的内心表现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造成哈罗德心理的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外界的影响,如社会,家庭等等。内因就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影响着主人公的认识过程,意志过程,情感过程。

  家庭,社会因素对哈罗德心理活动的影响

  对于哈罗德来说,家庭是对他影响最为深刻。他有着一个无爱且不被父母关注的不幸童年。父亲在战争结束后,性格大变,酗酒,将他视为累赘和眼中钉。而哈罗德的母亲,整日想着到处旅游。最后在哈罗德生日那天,永远地离开了他们父子俩,没有人教导哈罗德什么是爱,如何去爱。连最基本的家教育都享受不了。生活在恐惧与绝望之中,没有欢乐,家庭的温暖,永远被漠视,被疏远。悄无声息地生活着,卑微地讨好每个人。结婚后,与妻子儿子的日渐疏远,使他越发胆怯,绝望。儿子的死则加速了他内心世界的崩塌,他开始选择等待死亡,不做任何反抗,彻底对生活失去热爱。社会方面,学校的孩子喊他为没妈妈的哈罗德,他享受不到与同龄人交流的乐趣,反而让他更加孤僻,畏惧被人关注,想要逃离学校,逃离一切,把自己置于厚厚的茧里,永远不会破茧成蝶。工作后,面对苛刻的老板,把他视为空气的同事,让他失去了交朋友的机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在哈罗德朝圣的过程中,他一路回忆,反思自我,反思了自己和父母,儿子戴维,妻子莫琳之间的过往,明白了自己与儿子之间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不再一味地逃避,开始与莫琳通话,写信,在此过程中,莫琳也进行了反思,并选择支持哈罗德的朝圣之路,不断给予他鼓励,开始再一次主动接近他的内心,哈罗德开始有了家庭的归属感,慢慢地打破了孤独感。所以家庭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是两面性的,积极与否,全看双方。同样的,在一路走来,最开始的加油站女孩的鼓励,给了哈罗德前进的勇气,迈出了第一步。而那个没有孩子的女人,让哈罗德学会了给予和接受,都是需要谦逊和勇气的。而那个银发绅士,让他明白了,在弥补自己错误的这段心灵旅途中,他也在接受着陌生人的各种不可思议。随着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和哈罗德一起踏上朝圣路,之前的纯粹与平静不复存在,更多的被矛盾与分歧所取代。热闹是他们的,哈罗德意识到这些人只会干扰自己的内心,他们也不了解自己,让他更加明确的自己的内心。于是,他悄悄地脱离队伍,继续着一人的朝圣。他不再局限于内心的孤独,而是于自我和尘世间筑起一道坚墙。沿途的风景也在不断安抚着劳累的哈德罗。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