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的主要内容
本书是林语堂《京华烟云》续篇,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的《飘》,故事就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这段中国抗战史和所有伟大运动的历史一样,铭刻在这一代的脑海和心里。五十年或一百年后,茶楼闲话和老太太聊天时一定会把几千个风飘弱絮的故事流传下来。他们的任务是追溯战争对一个女人的影响,主角丹妮是《飘》中郝思佳式的人物,同样的放荡不羁、个性飞扬,同样都经历了战争的磨难,仍然坚强不屈。乱世见真情,战争年代丹妮和博雅的爱情令人动容。
《风声鹤唳》史诗般的表现了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民族精神痛苦而伟大的升华. 再现了抗战初期姚、张两大豪门的兴衰演变,述说了他们作为江南古城丝绸世家的生死较量和激荡人心的商场鏖战,以及在日本侵略势力对中国纺织市场的鲸吞面前,姚、张两家所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它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色残斑斓的社会缩影,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的人物命运,引发人生无穷的感慨…… 抗战初期的江南古城——南城,自古以丝绸名重天下,流传着“桑蚕熟,天下足”的古语.故事就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姚家和张家是南城有名的丝绸业界大户,姚家的天章丝绸是祖传的家业,清朝乾隆皇帝敕建的府第,到了姚天章手里,更是广纳资金,大力发展,稳坐着南城业界头把交椅。
张家老爷张介孚靠着有个银行家的岳父发家,做梦都想着打垮姚家,从此成为江南丝绸业界的龙头.姚天章,张介孚两个丝绸大户在日本纺织业对中国市场的鲸吞蚕食面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姚费心竭虑振兴天章丝绸对抗东洋缎的入侵,张则与敌联手挤压姚家,企图独执江南丝绸牛耳。姚、张子女及周围青年都无可避免的卷入了这场大是大非的对垒,他们之间的爱情,亲情和友情也因之变得复杂离奇,撕心裂肺。
《风声鹤唳》读后感
文中主人公为崔梅玲,姚博雅,老彭三人。崔梅玲身份复杂,但也正是因为身份的复杂性,成就了她传奇的一生。崔梅玲,父亲的抛弃使她和母亲过上了贫困的生活;母亲的教师身份及自身的聪慧使她有了不薄的文学基础;母亲的早亡加上自身的知性美丽使她成为姘妇,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的发生,她可能会找一个愿意娶她的富家子弟结婚生子。姚博雅,“亲王园”主之孙,有纨绔子弟应有的所有习气,但也系统地接受了新式教育,审美和智商都属于上乘,酷爱分析历史战役,是一名纸上谈兵的“战略家”,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的一生或许不会这么早结束。老彭,禅宗教徒,一名四十五岁的独身主义者,性格温柔宽厚,佛教徒应有的样子会在他身上会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应该可以内心安然的度过这一生。
但抗日战争爆发了,他们的一生也就此偏离了原有的轨道。
崔梅玲本为一个男人的姘妇,但这个男人以崔梅玲的名义与日本人联系。心中正义使崔梅玲匿名将以她的名义签收的信件交给了国民党,这使得她成了共产党和日本人共同寻找的人。逃到朋友家后他与姚博雅相识,并坠入爱河,二人相约共同前往上海,逃离北平战区。但日本人的搜查使梅玲陷入了惊慌,博雅不得不把她送到挚友老彭处。日本人的再次搜查使得梅玲央求投身于抗日战争准备南迁的老彭带她离去。在逃亡途中,梅玲跟随抗日游击队,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一腔热忱;她跟随老彭救济难民,感受到了巨大灾难都难以分割的亲情。在这次逃亡的途中,她在战争中体验到了人世间最质朴的情感,她感受到了家国大义,她脱下旗袍,穿上工装裤,也完成了由一个旧式情人向新式女性的蜕变。他为逃离日本人搜查而改名叫丹妮,也是身份改变的一个象征。在和老彭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她醉心于老彭如俯下身解救人间苦难的圣佛形象,而老彭也逐渐爱上了知性美丽,善良可人的丹妮。老彭的佛教徒信仰及他对朋友的忠贞使他去往前线,逃离丹妮。丹妮前往前线寻找老彭,博雅也终于赶到,三人终于相会。但博雅发现,梅玲已经不是梅玲了,而自己仍然是原来那个博雅,梅玲和老彭的关系似乎也发生了改变。日本人突然来袭,三人逃命,博雅本可悄然逃脱,但为了拦下日本哨兵,壮烈牺牲,为国家也是为了配得上丹妮。博雅与梅玲的故事以梅玲和博雅举行冥婚并为他生下一子结束,而丹妮和老彭任然共同救济着灾民,他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文章就此收笔,故事读的多了,谈不上诧异,但也想叹一句,人生吊诡。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