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伤逝》主要内容是什么
《伤逝》主要讲述了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认识涓生后,便不断地拜访他,听他讲新文化、新道德、新观念,深受其影响,并与之相恋。之后,子君又坚决地对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接着,与涓生一起寻住所、筹款子,并不顾亲朋的反对而同居,建立小家庭。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务之中,他们的爱情也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久,涓生为当局所辞,他们便生活无着,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也随之消减以至最后消失;但涓生又不便说出,只好外出躲避。
迫于生计,子君宰吃了所饲养的油鸡,放掉了所喂养的狗。最后,涓生对子君坦露自己不再爱她的真实想法,她便被其父亲领回了家,并在无爱的人间死了。当涓生得知实际上是自己说出的真实导致了子君的死时,他追悔莫及,于是,长歌当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写下这篇手记,为子君送葬。
鲁迅《伤逝》反映什么
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子君其实是以两副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一个是会馆时期的子君——我不妨把她称作恋爱时期的子君。这个子君在小说中是一个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见识,有主见。而吉兆胡同时期的子君——即同居时期的子君——却是一个旧女性的形象,怯弱和无知,带有中国旧时代烙印的传统女性。
作品以"涓生手记"的形式,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回顾跟子君从恋爱到激情破灭一年间的经历,从而通过涓生的反思和悔恨,揭示出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而应该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造成子君与涓生的悲惨爱情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子君的角度出发,作为一位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她敢于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向往自由的恋爱,自主的婚姻,反对封建势力对她爱情的干涉和束缚。正是这一点让我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封建势力的影响深远,导致当今仍有部分人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礼教,不敢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比如社会上的部分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另一半要求十分高,极度重视对方的家庭背景,是否有稳定的工作,是否出人头地变成了首要标准。而他们的子女对父母的要求则百般顺从,似乎没有把自己它当成是自己的终身大事。所以,这正是子君的过人之处。
但是,子君在得到了涓生的爱情后,便自以为得到了一切,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她渐渐变得不再读书,不再学习,甚至不再思考。她安于当一个家庭主妇,喂喂鸡狗做做饭成了她的日常,甚至成了全部。她虽然敢于冲破封建的媒妁之言,却没有走出女主内男主外的封建礼俗。导致最后涓生离开后她渐渐抑郁而死,造成了悲剧的人生。
从涓生的角度出发,涓生也敢于反抗封建思想,追求自己的爱情。当他与子君相识时,他一直在引导子君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但却在社会生活的艰苦下,渐渐对子君的感情消淡,违背了当初的誓言。涓生败给了社会的艰苦和生活的平淡,与子君的生活再也与他期待的不一样。而子君在得知这个事实后,由于无法接受自己最后唯一的感情支柱也失去了,最后决定离开这个无情的人间。可以说鲁迅笔下的伤是子君的伤,也是涓生的伤,他们都在社会的折磨下离开了原本的自己,变得面目全非。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的封建礼俗造成的,当时的社会还是如此封建,子君和涓生的感情都得不到认可和祝福,就算他们能够忽略外人的指点歧视,也无法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伤得以生存。在那个吃人的社会里,只要你违背了媒妁之言,你就是不孝,必然受到社会的谴责。如果他们的爱情可以走到最后,也必然是不幸的结局。
《朝花夕拾》
范爱农、《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琐记、无常
《仿徨》
祝福、弟兄、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
《呐喊》
《呐喊》自序、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
《故事新编》
《野草》
《野草》英文译本序、《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杂文集
《伪自由书》、《而己集》、《花边文学》、《热风》、《坟》、《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附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