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一
莎菲,一个执著的理想主义者。本文作于1927年冬,是丁玲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对主人翁莎菲女士的一段心灵历程的真实描写,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中期经过五四运动冲击和洗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失意和苦闷,理想和追求,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新女性画廊增添了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关于主人翁莎菲的形象: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莎菲生活的背景是五四革命潮流冲击但黑暗势力仍然十分顽固的20年代中期。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20世纪中期广大知识青年的时代病,也就是茅盾所说的“时代苦闷”的真正内涵。
丁玲幼年因父亲去世而导致的家庭的败落和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丁玲受尽了世人的冷眼,养成了她性格中特有的敏感和自尊,也使她格外向往和追求人间的温暖,友谊和理解。母亲的自强自立,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求民主争自由的思想品格。后来,在上海平民女校的经历,则使她的这种思想品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这就决定了她必然与那黑暗龌龊的社会环境发生尖锐的矛盾。幻想越高,失望越重,因而她那因理想与现实相冲突而产生的苦闷就显得格外强烈。特别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令人窒息的沉闷,更使她陷入了极度苦闷之中。莎菲的形象就是她根据自己多年的人生感受并融会了对其他一些人的生活态度的体验创造出来的。
丁玲是有阳刚之气而又不乏柔和之美的作家。她的作品文笔疏放而又细腻,语调雄劲而又婉转,这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与莎菲坦率真诚的性格相适应,作品的描写显得格外大胆而率真,特别是其中对于莎菲在爱情冲突中矛盾心理的描写民,可谓一无顾忌,和盘托出,写得汪 洋恣肆,酣畅淋漓,犹如湍急的河水,滔滔不断,奔腾向前,具有一肌冲击人心的强烈气势。唯其描写大胆和率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提示也就显得分外细腻、准确和真切。
作者将笔触伸向莎菲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将她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矛盾心理写得淋漓尽致,纤细无遗。而特定的文体形式又将人物的叙述、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会在一起,使作品既显得气势酣畅又凄切幽怨,婉转动人,从而实现了人物形象与读者心灵的交流。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二
《莎菲女士的日记》这篇日记体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女青年在外独自闯当,生活上和情感上产生的一些纠纷。独特的故事围绕此展开。主人公莎菲女士是一个新时代女性,但她的内心又充满了矛盾、郁闷和纠结。
“太阳照到纸窗上时,我在煨第三次的牛奶。昨天煨了四次。次数虽煨得多,却不定是要吃,这只不过是一个人在刮风天为免除烦恼的养气法子。这固然可以混去一小点时间,但有时却又不能不令人更加生气,所以上星期整整的有七天没玩它,不过在没想出别的法子时,又不能不借重它来象一个老年人耐心着消磨时间。”预示着莎菲和别人不同,莎菲,真是很奇怪。
莎菲是乘着个性解放的走出家门的知识女性,走上社会后,她发现并不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好朋友只能在生活上关照却不能理解她。异性的朋友又令她失望,苇弟这个大男孩只会每日将泪水撒在她的手背上,凌吉士漂亮的外表下掩盖的是庸俗龌龊的灵魂。这一切在发生在一个封建传统意识的人身上似乎没有什么,但莎菲却是一个不同于封建社会女性的现代女性,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适应旧的社会。
孟悦和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对《莎菲女士的日记》作出过如下判断:莎菲对凌吉士的欲望本身已是异化的。漂亮的身材,鲜红嫩腻凹下去的嘴角、柔发、骑士般的风度举止,传奇中的理想情人。这一切能够使莎菲迷恋的东西,都是按男性都市生活色相市场上的标准塑成的。也就是说,莎菲的欲望与其说是她一己的,不如说是男性中心的都市生活意识形态所制造并施予所有女人的。因此,莎菲的矛盾并不是思想中“爱情”和“欲望”的矛盾,而是两种“自我”之间的矛盾。
莎菲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他单独在我面前时,我觑着那脸庞,聆着那音乐般的声音,心便在忍受那感情的鞭打!为什么不扑过去吻他的嘴唇,他的眉梢,他的……无论什么地方?真的,有时话都到口边了:‘我的王!准许我亲一下吧!’但又受理智,不,我就从没有过理智,是受另一种自尊的情感所裁制而又咽住了。唉!无论他的思想怎样坏,他使我如此癫狂的动情,是曾有过而无疑,那我为什么不承认我是爱上了他咧?并且,我敢断定,假使他能把我紧紧的拥抱着,让我吻遍他全身,然后他把我丢下海去,丢下火去,我都会快乐的.闭着眼等待那可以永久保藏我那爱情的死的来到。唉!我竟爱他了,我要他给我一个好好的死就够了……”这突出的表现了莎菲“爱情”和“欲望”的矛盾。
从莎菲想通过“死亡”来解脱她的困境,但纠缠着她的幽灵却在现实中维持着她的生命、她的行为,甚至她的日记。如果说五四新文化思想中自由民主、个性解放的理性到了莎菲的时候已经成了资本主义实质吸纳的一部分,那么,如何为以“个性解放”为代表的“新思想”招魂,或者,这从根本上是否可能,就成了一个必须思考的严肃问题。这个问题真的是那个时代才能回答。
“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这是丁玲日记体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莎菲女士日记的最后一段话。这是莎菲的自述。可怜的莎菲,需要的拯救,得来自那个世界!
莎菲女士的日记主要内容
《莎菲女士日记》由34则日记构成,是主人公莎菲灵魂的自白。前三则写莎菲单调的生活和孤寂的心境,从第四则起主要写莎菲与凌吉士邂逅相遇后的狂热、矛盾和痛苦。莎菲是一个走出家庭、漂流异地的青年女性。去年,与她相伴相依的蕴姊和一个苍白脸色的青年结婚,她便一个人到了北京,住在旅馆里养病。虽与几位关心她的朋友常相往来,但与社会格格不入而带来的心灵寂寞和痛苦不时地煎熬她的心。生活既单调又空虚,以至于有时一天把牛奶煮几次来消磨时光,把报纸一字不漏地读遍以打发日子。四堵粉垩的墙,一块白垩的天花板,使她感到非常压抑,住客、伙计、饭菜等都使她感到十分嫌厌。没有人来看望她,她便感到恼恨;有人来探访她,她又觉得很厌烦,给人一些难堪。蕴姊透露婚后并不幸福的来信,引起她无限的人生感喟,于是,便以酗酒来作践自己的生命,以至于吐血住院。她渴望获得一种“真的爱情”,但当比她大四岁的苇弟真诚热烈地爱她时,她又不接受,认为他是一个性格懦怯、没有男性应具的阳刚之美的男人。
一个偶然机会,她认识了新加坡大学生凌吉士,便立即为其外貌、丰仪所倾倒。她虽只有二十岁,但于男女间事所知不少,并颇为自负地说:“不是我自夸, 我所受的训练,至少也有我几个朋友的相加或相乘”。为了征服凌吉士,她用了许多心计,如找借口搬到凌的住所附近,请凌补习英语等,有时还大胆主动进攻,有时欲擒故纵,把凌吉士诱引过来。但凌吉士美丽、高雅的躯壳中包藏着一个卑劣的灵魂——他所追求的是金钱、肉欲和享受;既是一个资产阶级纨绔子弟,也是一个情场老手——家里已有妻室,还在外面拈花惹草,追逐女学生,甚至女娼。莎菲在理智上鄙视他、拒斥他,但又经不起美色的诱惑,内心充满矛盾,有时肉战胜灵,不顾一切地爱,为有凌这个“传奇中的情人”感到快乐,甚至颠狂地接受凌的拥抱和亲吻;但在关键时刻,灵又战胜肉——她用力推开凌, 恢复了理智,为自己的堕落自责和痛苦,决计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去消磨生命的余剩。
《莎菲女士日记》以日记体和第一人称的口吻,抒写了一位受到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女性在追求以性爱自由为内容之一的道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与苦闷,从一个特殊的侧面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现代女性知识青年因受时代、环境的制约而感受到的孤独。这种困惑、苦闷以及孤独等,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也表达了作品对旧中国的使人窒息的社会现实的控诉。小说通过莎菲的生活遭遇及内心活动,给读者展现了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心里波动,尤其是处于其中的女性,她们在经历了数千年封建压迫之后,迫切渴望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取得真正的妇女解放。虽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已经退潮,但“五四”精神却不容置疑地进入每一个年轻人的心中,莎菲正处在彷徨之中,她不甘沉沦于庸常的人生中,但事业又没有什么出路,于是她把希望寄托在爱情上,小说描写了莎菲生活中的两种不美满的爱情:一种是“苇弟”式的爱情,那是一味地迷恋和盲从,莎菲对此极为厌烦,她需要的是心灵上的理解与沟通;可当她爱上一个外表俊美的男性,选择另一种爱情时,却陷入了新的痛苦,因为这个男人的内心肮脏卑劣,莎菲倾倒于他的丰仪而厌恶他的灵魂,在经历了矛盾与挣扎后,莎菲选择了一个人离去,悄悄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莎菲女士日记》通过对莎菲不断追求、幻灭的描写,鞭挞了病态的社会、腐败的教育,揭示出了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但又在爱情问题上充满矛盾痛苦并难以自拔的面影,显示了“五四”后冲出旧家庭,大胆追求爱情的青年女性的辛酸而沉痛的足迹;表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在未能走出个人小圈子投身到时代洪流中去时,很容易陷于“爱”的旋涡而处处碰壁,没有出路,如仅以性爱的满足作为生活幸福的主要标志,其内心必然是寂寞的、空虚的,要摆脱追求失败后的更深的寂寞与空虚也更为艰难。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