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推荐 > 名著小说

严歌苓《少女小渔》读书笔记

2019-11-15 15:25:41

  严歌苓作品之《少女小渔》读书笔记一

  在新移民作家群中,严歌苓被北美文学评论人陈瑞琳认为是一个“异数”。严歌苓的创作具有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力度,她善于用女性的视点,从日常生活中去探悉人性的隐秘,常常把“风云气”寓于“儿女情”,很能以小见大。她的作品在内容上比较纯正,又比较有味道,而在文字表述上又十分讲究,可以说是相当地纯净而优雅。

  最能体现严歌苓一贯的艺术特点的是她立足于弱势群体的文化视角,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描摹。在这个地球上,经济、历史、文化、意识形态、肤色、年龄、性别等,从大到小、从深到浅,是凡有差异的方面都有强势的一方和弱势的一方,而决定权利的因素和表现形式,常常是人为的非自然的。严歌苓塑造出的一种弱势强者的形象,可说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短篇小说《少女小渔》中的主人公小渔就是严歌苓笔下一系列的弱者形象的典型代表,是弱势中的强者。

  这是严歌苓出国后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围绕当时伴随“出国热”引发的一系列华人颇受争议的事件展开。她撷取了一个点,就是如何取得长期居住权的“绿卡”这个问题。严歌苓的这个小说当时很“应景”,自然要被心明眼亮、走商业化道路的导演拿来大做文章——张艾嘉凭借同名电影获得1995年亚太地区电影展最佳故事片奖,也使刚出道的台湾女星刘若英一炮而红。

  这部小说讲述了少女小渔跟随男朋友出国,为取得绿卡,与一个孤独老人假结婚,但在她与老人相处期间,男友的自私、冷漠与老人的孤独、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单纯的小渔感受到了内心情感的波动。反映了海外新移民生活,笔墨集中地刻画了中西文化撞击的特殊情境,它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异域生活中最敏感p也是最具文化冲突尖锐性的身份及情感认同问题,揭示出处于弱势文化地位上的海外华人,在面对强大的西方文明时所感受到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及在这种境遇中获得跨越文化障碍的内心沟通的艰难性与可能性。

  作者写于1992年,是她到美的第三年,在这种情况下的作品总带有着中西文化差异的烙印,总困扰着作者的生活,作者也想通过小渔这样一个角色来说明世界上高尚的人格是相通的,人性的闪光点总能将误会消除,总能达到和的层面。少女,表示了一种美好的本性,是纯真善良的一个代名词。小渔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经历,表面上看似已过了少女阶段,但实质上,小渔的思想精神层面却是停留在少女阶段的。她笑起来是那样没有思想,她破处子之身完全是出于对于一个弱者,一个即将离开世界的人的同情。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救救孩子”的呐喊,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社会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作家也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然而严歌苓从她女性特有的观点来阐释“少女”就是新生代的希望,在以后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有小渔这样的少女来充当润滑剂的作用,中西间的差异终将在人性面前而消除。

  很显然,作者十分偏爱小渔这个人物,几乎在她身上赋予了所有东方女性的优点。当命运的拳头向她袭来时,这个弱势女子既不逃避也不迎接,而是把那通狂轰乱炸溶解在圆润悠缓的太极推手中,她像是大地之母,以自己的身体和温暖养育这躁动的生命,使其在宽忍的环境中静静地汲取营养生根发芽,完成个体的生长成熟。她相信总有一天生活会开出花的。

  作品中的江伟也是一个很明显的角色。江伟是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的人物。他对待小渔的行为来看,作为一个中国男子,他的占有欲是很强的。似乎在他看来,小渔就是他的私人物品,其他人免碰。从江伟的种种行为来看,他活的并不怎么现代,相反,以往的那种大男子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那样的大都市,一个中国人只身来美,心灵的空虚感以及孤独感时常会压迫着你,使你窒息,这就使得江伟不得不放弃前嫌,继续与小渔一起相处。

  小说虽然故事简单,可是处处充满着戏剧性。一是对比强烈:老、少的对比,更突显两者面临的不同状态,前者是死亡,而后者却是全新生活的开始。对于老人来说,去日无多,更期望的是与人相处的快乐,也期望能在对方鲜活的人生里找回似曾相识的记忆或感受。二是两种感情的对比:林伟的爱自私而蛮横,更多时候只是将小渔当作性欲的发泄工具,他对老人的态度又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关系,除了金钱与交易之外,毫无友谊可言。而小渔因为年轻,因为性格,从不会拒绝,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的好。

  而小说的最后,我们没有看到她最后的选择——是立即离开将死的老人,亦或者留下来?至少书的部分是戛然而止。相比之下,老人与她之间的感情却不像是林伟想象的那样龌龊,他更多的是把小渔当作是他的女儿,想以一种父亲的身份来关爱他。而小说也正是通过老头对小渔的情感变化来凸显小渔性格的起伏。

  严歌苓抓住的正是人物的现在状态,而不去强调他们的过去、将来。这就使这份“真实”的场景颇有韵味,这有意识的“留白”,是为了成全它的“短篇”性,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因此,她的笔触大多时候侧重于细节与对话的描写,还有人物心理,有时会蹿出她自己的体会、见解,一闪即逝……

  尽管这出“老夫少妻”的闹剧有着世俗的主题,却被严歌苓用不俗的笔法成功升华,形成与同类作品迥异的情调,成为其中的翘楚之作。在此,我感觉她所使用的不俗笔法主要表现为对小说中这对恋人和洋老头三人形象与性格的成功塑造和刻画,换言之小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其中跃然纸面的这三个游走在异域边缘的形象,如劳伦斯所言,“就是那些处于人类相互理解边缘的人。”

  是的,只有生命对生命出自真诚的理解和尊重才能打破语言、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心灵隔阂。从而使不同境遇中的人心都能够得到相互间真正的沟通。这也是严歌苓所有作品的真正涵义。

  《少女小渔》读书笔记二 年轻的少女,干净的心

  1、从小是孤儿的小渔,或许并不懂得爱情是什么。因为江伟的妈妈怕儿子娶外国人,所以让小渔去陪他。就这样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小渔理所当然成为江伟的妻子。如果小渔不是孤儿,不是江伟妈妈养大,如果江妈不希望小渔嫁给自己儿子,或许她不一定会陪这样一个男的来到陌生国度吧? 我总觉得,她对江伟,更多是一种亲人一样的感情。也或许某些时刻,爱到已经成了亲情。小渔眼中的青梅竹马,似乎只是一起长大而已。这个少女,真的简单得像薄薄的纸片。纵为人妻,灵魂还是纯洁的小姑娘。 马里奥临终,她不离不弃守着,即使形婚,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善意和温暖还是存在的。她不愿马里奥一个人孤独走。小渔坚持给江妈写信,哪怕最简单的琐事也要和江妈分享,浪漫又孝顺。她努力学习英语,努力打工,給江伟做好吃的,买了一只螃蟹的时候,高兴得满脸笑靥。 饥饿的生活,在小渔眼里,并不贫瘠,反倒善良得可以开出花来。

  2、江伟应该有那么些时刻是厌烦了小渔的,甚至是嫌弃。善良并不能满足男人对女性的一切幻想。人总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谁能保证永不贪心?当朋友的女朋友亲切而性感地送上门来,江伟也不会当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他辜负了小渔,即使在结局,依然狠心地抛弃了小渔,自个开车走了。其实结局并不是最让我替小渔悲伤的地方。(虽然小渔留在陌生的国度,但我相信坚毅的她可以生活下去,有自己的宿命和新的未来。)最伤感,莫过于江伟怀疑小渔对马里奥的感情。一个老得可以当小渔爸爸的人,怎么会有情爱?信任崩塌才是伴侣之间最悲凉的事吧。连信赖都没有,还有什么值得说的么? 往往是出轨的人,会觉得对方也不忠心。江伟是一个很市井,带点自私的男人。没有大恶,却会在特定条件下不是好人。或许,也有一些不成熟吧,当他到了马里奥的年纪,或许对生活有不一样体味。

  3、马里奥,这是一个孤僻孤独的老人。他做菜给小渔吃;看到小渔等着上厕所,会把矫情的表妹从浴室吼出来。他说,小渔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他对小渔,有尊敬,有像对儿女的爱,好友的情谊。他害怕孤单,不愿意被送去医院救治。其实他并不很需要小渔的那一万块钱,他更需要的只是孤寂生活里,有一个说话的人吧。当时间封锁了一个人大半的生活,没有爱人儿女在身边,终老时总是会有那么几行泪在漂。他不喜欢江伟,或许多少有看到他对小渔的不信任不关爱吧。一个过来人,孤单的灵魂,不比异乡漂泊的人们好过。

  4、个人很喜欢张艾嘉的一些片子,感觉在女性的视角,柔和地跟你讲着故事。不管你哭不哭,她兀自讲着,讲完了,走了。留下观众自己,在原地,回味。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