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第二卷第四章好词好句
【主要内容】
第二卷 第四章 红海
“鹦鹉螺号”驶入红海,教授见识了这片海域丰富的海底生物。尼摩艇长打开话匣子,讲述了红海的得名来历,和他发现从红海通往地中海的地下通道的过程。
【好词积累】
弯弯曲曲 起伏不平 色彩鲜明 变化无穷
无法形容 成千成万 柔软细嫩 滚来滚去
面带微笑 别有所指 简单推理 完全相同
【精彩赏析】
红海是《圣经》传说中的名湖,下雨也不凉爽,又没有一条大河流入,过度的蒸发使水量不断消失,平均每年有一米半厚的水面损失呢!真是奇怪的海湾,四面封闭,要是照一般湖沼的情况来说,应当早就完全干涸了。
(红海的特征描写,通过神奇的地理、自然特征,映衬此行的惊险。)
在这一带海水里面,生长着各种形状的海绵,脚形海绵、卅状海绵、球形海绵、指形海绵。看见这些形状的海绵,诗人意味比学者意味重的渔人们给它们取的名字很美妙,例如花篮、花枣、羚羊角、狮子蹄、孔雀尾、海王手套等等……都是非常恰当的。
(列举了海底各种各样的海绵以及它们富有诗意的名字,体现海底生物多样性。)
至于鱼类;这里有很多,并且很值得注意。下面是“鹦鹉螺号”的鱼网时常拉到船上来的鱼:鳃鱼类,里面有椭圆形、砖石色,身上有不等的蓝黑斑点的稣鱼,从它们身上带有双重的齿形刺就可以认出来。背色银白的白鳍鱼,尾带小点的赤醇鱼,以及锦带谭鱼,像长两米的宽大套子,在水中间滚来滚去。
(情景描写,通过排比列举了很多海底鱼类,借助教授的惊叹,体现了海底鱼类的丰富。)
古时的人很明白,在红海与地中海之间建立交通,对于他们的商业有很大的好处,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发掘一条直通的运河,他们是利用尼罗河来作居间。按照传说,这条连接尼罗河和红海的运河,很可能在薛索斯土利斯王朝就开始有了。
(尼摩艇长的推论,他不但聪明睿智,还学识渊博。)
我确定了这事实,我就问,在这两个海中间是不是有交通路线的存在。如果有交通路线存在,地下水流仅仅由于两海的水平面不同,必然要从红海流到地中海。因此我在苏伊士附近打了很多鱼,我把铜圈套在鱼尾上,然后把鱼放入海中。几个月后,在叙利亚海岸,我找到了一些我从前放走的尾上有铜圈的鱼。
(语言描写,尼摩艇长的推理过程,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