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是张爱玲1952年离开大陆不久后的创作,《秧歌》描绘的是1951年中国夏历年底上海附近的某个乡村农民金根一家在新年前的一两个月的生活。金根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农民,刚刚分到了土地,不久前还被评为劳动模范。
金根自小失去父母,与妹妹相依为命,兄妹两人感情很深。妹妹金花就要结婚了,小说就是以金花的婚礼开头的。金根的妻子月香在上海做女佣已经三年没回过家了。孩子招弟已经六七岁了。
金根惦念妻子,没有想到月香就回来了,因为现在上海的富人也用不起佣人了。而国家在宣传土改后的农村生活好了,农村建设需要人。月香回来后,先发现原来丰收后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吃不饱,丰收的粮食都交了公粮。年底到了,上级要求农民每家每户都要给志愿军军属“自动”送猪肉和年糕。
自家都没有吃的金根不满这种强派,与干部王同志争论起来。结果饥饿的农民在粮仓前与上级发生冲突,招弟被人群踩死了,上级动枪镇压饥饿的农民。金根负伤了。月香求金花掩护金根,但是刚刚嫁过去的金花没有能力掩护哥哥。月香回过来找金根,发现金根已经不见了。
绝望的月香回到粮仓,放火烧掉了粮仓,自己也死于大火。新年了,农民被组织起来,家家给军属唱着秧歌送粮,他们自己却在饿着肚子:“呛呛砌呛砌!呛呛砌呛砌!”秧歌声声,“在那庞大的天空下,那锣声就像是用布蒙着似的,声音发不出来,听上去异常微弱。”
《秧歌》中的人物包括:月香、王霖、谭大娘、顾冈、金根、阿招、金花
月香
小说的主人公月香是一个普通农民,在上海城里帮佣三年的月香在“鼓励劳工回乡生产”的号召下告别城市,回到山乡,暂时的被“乡下跟从前不同了,穷人翻身了。现在的政府是老百姓自己的政府”豪言壮语激动着,憧憬回到山乡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
在回来的当夜就发现回乡完全是错误的决定,是被宣传鼓动的盲目回乡:“现在我才晓得,上了当了!”,因为她看见山村到处蔓延着无边无际的“饥饿”。
王霖
王霖是某种党机器教化的化身,他是失意的青年老干部,在各种权利运动倾轧中求得缝隙生存,他是一个没有多少感情的冷漠的人。像他这样的人在乡间不在少数,第四章里描述的收麻的合作社干部恶魔行径就是冷漠的注脚。
现在,比饥饿更难堪的,就是让村干部王霖偶然看见中午吃稠粥,这是一种极大的罪恶和恐惧,因为在目睹过“土改”的金根看来,所有人都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稠粥”意味着“三反之一”(地、富、右)的“富农”行径。
谭大娘
饥饿与恐惧攫住了所有人的内心,但大家见面还都笑哈哈的,并时不时讲一些时髦的标语口号,这以积极分子谭大娘最为拿手。但她指使媳妇金有嫂第一个来借钱时,就已道出实情:“收成虽然好,交了公粮就去了一大半。现在那些苛捐杂税倒是没有了,只剩一样公粮,可是重的吓死人。蚕丝也是政府收买,茶叶也得卖给政府,出的价特别低。”
顾冈
饥饿的现实如此逼仄,已经使月香只有无奈的顺从,因为她已经没有退路了。但这时还有人到哀鸿遍野的饥饿里来寻觅所谓的“乡村神话”,以便到更大的空间去宣示、布道这里的优越性,一个城里文联的电影编导顾冈,来此收集资料体验生活,小说又多了一些穿插,也多了另一重视角来观察饥饿世界里的“人造神话”。他被安排住在积极分子谭大娘家,顾冈也看穿了房东大娘是王霖“最得意的展览品”。
顾冈面对“这里的人一日三餐都是一锅稀薄的米汤,里面浮着切成一寸来长的一段段的草。”的饥饿世界,“报纸上从来没有提过一个字,说这一带地方——或是国内的任何地方——发生了饥馑。
金根
月香长年在城里帮佣,精明能干,见过些世面,算半个城里人了,而老实巴交的丈夫金根自然有几分莫名的抑屈。因为月香的经历使她在丈夫金根眼里更像一个城里人。在月香面前,金根总有着农民的特有的敏感和自卑,甚至还有猜疑。
《秧歌》里的金根和月香之间的爱情尽管是含蓄的,却是诚挚和浓烈的。大难临头之际,这样的感情使他们生死相许——金根因为怕连累月香而自沉于冰冷的水底,月香为了给金根报仇纵火烧粮仓而被逼进熊熊的烈火。
阿招
现在连金根最疼爱的女儿阿招都在嚷着肚子饿,因为,但凡有一口吃食,金根会毫不犹豫的给阿招,这个时间出嫁相依为命的妹妹金花,也是因为贫困与饥饿逼迫的。
金根还是在满腔愤怒中蒸了自己都没有尝过的年糕以作捐献,并在第二天去村公所缴纳捐献。终于,金根在王霖的言语激衅下,忍无可忍的带头反击了,暴动终于发生了,村民冲击粮仓准备抢粮食,与守卫的民兵发生冲突,乱枪之下,阿招被践踏至死。
金花
在嫂子归来的时候,金根的妹妹金花要出嫁到邻村的周村去了。这个时间出嫁相依为命的妹妹金花,也是因为贫困与饥饿逼迫的。
金根身受重伤,但借助月香之力得以逃脱,由谭村去往周村。月香只有求助于金花,但金花权衡兄妹、夫妻利弊,最后也放弃了收留这个“反革命”兄长,金根也不忍连累月香,自己找一个隐秘的地方悄然死去。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