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孝文的妻子是无辜而被始乱终弃的典型。且丈夫行为极没脸皮,勾引的是哥们妻子,公认的烂货;又极其没情义、没底线,卖房子卖地得到的钱,怎么也得给家里留点,饥灾之年,吃饭保命是底线吧,被捉奸还理直气壮给了媳妇一个耳光、两个嘴巴,像拖死猪似的拖回家去,仿佛游街示众。
对这样的无所顾忌、一点情面不留的男人,还有什么情义可讲、贞节可守?她为了保命,纵然没有田小娥那样的本钱,也完全可以有田小娥似的行为,人们也能够理解。但她没有,还以饿死这样惨烈的行为明志,最后给白嘉轩撂下一句话:“爸,我到咱屋多年了,勤咧懒咧瞎咧好咧你都看见。我想过这想过那,独独没想过我会饿死……”
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只要放下一点面子就可求活,面对一个无赖式的丈夫,有一万个理由可以解脱,却选择饿死这样的方式,可见她对于欲望的压制有多强大,算是禁欲的典型!
还有一个女人也本应是禁欲的典型,就是鹿兆鹏的发妻,冷先生的大女儿,只是后来出了一点差错,才成了白鹿原村民的笑话,成了悲剧。
鹿兆鹏追求婚姻自由,在父亲的威逼下和她结婚,结婚后又跑出去,留给她的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婚姻。但她却一直在坚守,表面上恪守妇道。而在内心深处,极其羡慕田小娥的生活方式。
之所以没能走上田小娥的道路,关键在于她放不下。她放不下相对殷实的生活,放不下家族相对较高的声望,放不下对鹿兆鹏身份魅力的期望,放不下自己作为女人的那点脸皮。因此她不敢主动勾引外面男人,即便是想勾引自己的公公,也是在鹿子霖给了她某种错觉之后。
而她的勾引也是极其小心翼翼的试探。但她的公公却不是一个怜香惜玉的人,也没有表示一点点的理解,给她留下一点点的自尊,直接将她揭穿,逼她走上绝路。
多年的禁欲压抑,如能换座贞节牌坊纾解,似乎也算没有白受痛苦,没想到却落得“畜生”骂名,且有其名无其实,冷家大姑娘,都快冤死了!这样的情绪齐聚,让她猪油上脑,蒙了心窍,疯了!
疯了的她就没有了禁的概念,脑子管不住嘴巴,说出了自己的潜意识,也就有了她和他公公的所谓好。这种禁不住的欲望表达,是禁欲失败的表现,显然不为道德所容,他的父亲冷先生,痛下杀手,以治病的名义,杀了他女儿。
与这两人相比,田小娥显然不同,她对自己很放纵。从田小娥的名字上看,“娥”是女我,是否可以理解为:陈忠实认为的女人,就应该是这样的本性?算是猜测。
田小娥是秀才家的女儿,嫁给了郭姓武举人做小妾,从小衣食无忧。但不管文举武举,郭举人自己就是不举,还把小娥只当成养生的工具,全然不顾她的欲望。这算是小娥勾引黑娃的原动力。
后来黑娃搞农会出事逃跑,她先以救黑娃的名义,和鹿子霖半推半就,勾搭上了。后来又在鹿子霖的蛊惑下,涌起报仇的想法,勾引白孝文下水。而等到白孝文被惩罚之后,她也没有收手,而是以同情的名义,继续和白孝文厮混,即便受了白孝文媳妇的撕扯,看到白孝文恶狠狠的对待一个被她伤害的女人后,也没有丝毫后悔的意思,直至把白孝文的房产地产挥霍殆尽。
仿佛有各种名义,但其背后支撑的,确实是欲望的无节制挥洒。自然不被当时社会所容。白鹿原上最好的长工,小娥的公公鹿三,在看到白孝文的悲惨下场后,终于迁怒于小娥这个祸害,而将其杀死。死后,尸骨还被六棱塔镇压。
小娥所作,自然不能算好,但不至于到如此下场。作者借小娥鬼魂的口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到白鹿村惹了谁了?我没偷掏旁人一朵棉花,没偷扯旁人一把麦苗柴禾,我没骂过一个长辈人,也没揉戳过一个娃娃,白鹿村为啥容不得我住下?我不好,我不干净,说到底我是个婊子。可黑娃不嫌弃我,我跟黑娃过日子。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搬到村外烂窑里住。族长不准俺进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咋么着还不容让俺呢?大呀,俺进你屋你不让,俺出你屋没拿一把米也没分一把蒿子棒捧儿,你咋么着还要拿梭镖刃子捅俺一刀?大呀,你好狠心……”
跟白孝文媳妇禁欲的下场比,跟鹿兆鹏媳妇禁欲不成的下场比,其实小娥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而问题的关键不在“欲”上,她们无论禁欲也好,纵欲也罢,其实在本质上,她们都是好女人。没有害人的心思,没有败家的愿望,更没有祸国的动机,她们只不过是错生了时代,悲惨是注定的结局。
在白鹿原上,女人是不是同男人一样,也是人,是值得怀疑的。
白嘉轩对女人,最后就没了感情因素,仅是糊窗的纸,坏了一层,再糊一层;在价值上,和彩礼等价,他爹秉德老汉为了给儿子续娶,下决心的时候不说续娶,说:再卖一匹骡驹;最后一个女人仙草,是山里的朋友吴长贵报恩奉送的。所谓女人,与商品货物有何区别?
白嘉轩之所以坚持死一个娶一个,跟感情依托,欲望发泄,家庭完美的需求关系不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因是最主要的。仙草生了三个儿子,超越了对手鹿子霖媳妇生的两个,被赞立功了。白嘉轩的小儿子没有生育能力,差点连累白嘉轩亲自挑选的儿媳妇被休,因为被怀疑不能生养。最后竟然不顾伦理,借了兔娃的种。所谓女人,不过是个传宗接代,会生娃的工具而已。
白孝文媳妇默默忍受着丈夫找烂女人、把家财挥霍一空的行为,而不敢有除了哀求之外的其他作为,只会在选择饿死明志的时候撂下句狠话;鹿兆鹏的发妻,是白鹿原上赫赫有名,有头有脸的冷先生的女儿,却也只能独守空房,维护有名无实的婚姻多年,而不敢离开。鹿子霖受儿子牵连被抓进监狱,鹿贺氏就是卖掉全部财产都要把鹿子霖弄出来,不是因为感情深厚,而是觉得没了鹿子霖,她怎么活?摆在白鹿原女人面前的,是离开了家庭、男人,就绝对活不下去这样一个伪命题。她们只不过是男人的附庸而已。
白鹿原上的女人,是货物、是工具、是附庸的现实地位的形成,在精神层面,是源于传统的强大。女人恪守缠脚传统,下地干活能力几乎没有,秉承从一而终理念,估计也有死后下地狱被两个男人锯开用的传说。物质层面,是源于生活的艰难。白鹿原虽然是产粮的好地,但靠天吃饭,干旱、瘟疫肆虐,商品交易不发达,市场几乎没有,不靠男人下地刨食,女人的确生存艰难。
这种地位,就决定了女人不敢张扬自己的欲望。慢慢也就习惯了在压抑中生活,并将这种压抑的生活视为正常状态,将张扬欲望的生活方式视为另类。
田小娥就是她们眼中的另类。她为了欲望,舍弃了稳定富足的家庭,为了欲望,背弃了给她生的希望,并与她患难与共的黑娃,为了欲望,她不顾及另一个女人的颜面,明目张胆的和白孝文一起生活。在她心中,欲望就是最大的需要。
跟白鹿原上的女人比,田小娥算是盛开在白鹿原上的奇葩。但这朵奇葩不是白鹿原土生土长的,是远在二百里外的秀才家养成,举人家育成的。秀才家有诗书的熏陶,举人家有充足的衣食,这些在白鹿原女人心中至关重要的东西,对田小娥来讲,是从小就有的东西,习以为常,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她没有的东西,这也算是我对田小娥把欲望的满足当做最大需要原因的理解。
当然,田小娥本身的确也有叛逆的成分,搞农会时候,她积极的参与,成为妇女主任,算是一个例证。但这并不代表他能够接受共产主义信仰而成为一个反封建斗士,充其量是夫唱妇随而已。出身习惯、本能需要、夫唱妇随算是田小娥成为奇葩的三点原因。
这样的原因,不能让田小娥走的更远,她也只能蜗居白鹿原,接受宿命。她的宿命就是被白鹿原上最好的长工,最讲传统的人杀死,让白鹿原上最权威的人,用六棱塔镇住。
白鹿原女人眼中还有一个另类,就是白灵。
白灵是整个小说《白鹿原》中唯一一个具有爱的能力的女人。当我确证这一点以后,我甚至要重新审视《白鹿原》,感觉也许《白鹿原》是古今中外小说里面,描写爱最少的一个。
把白灵抽去,《白鹿原》中竟然就没有了爱情。
爱情之于欲望的区别有很多名家描述,在此我不想引用。凭我的感觉,爱情应是人类独有,而欲望则是动物共有。这足以说明白灵的独特性。
白灵不仅仅有爱的能力,更把对爱的坚持诠释到极致。
白灵一开始喜欢的是鹿子霖的二儿子鹿兆海,后来喜欢上了鹿子霖的大儿子,有妇之夫鹿兆鹏,并在无任何见证情况下,为鹿兆鹏生了个儿子。
白灵的爱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说来简单,但其间,她要面临来自权威父亲的反对。父亲顽固的认定自由恋爱不靠谱,更何况还是对头家的儿子。
但白灵坚持自己的爱,纵然反对者是权威父亲,纵然就此断了经济来源,没了家庭亲情。她还要面临在兄弟俩之间选择的伦理挑战。但她坚持自己的爱,纵然和鹿兆海青梅竹马,立过约定,有过盟誓。
另外,对她而言,爱的内容是最重要的,爱的形式,比如婚礼、婚纱、三媒六证等等都统统没有价值。
这种对爱的坚持和对爱的内容的注重,莫说与当时的女性比,就是让她死后80余年今天的很多女性,都会感到汗颜。
但这种爱同样不能被环境所容。让人感到不理解的是,白灵如果被传统的白鹿原人杀死倒也罢了,而她竟然死于她千辛万苦才追逐到的革命队伍的肃反,方式竟然是十分残忍的活埋。
这种结局又让我反思白灵的爱情,感到又不是很纯粹。鹿兆海和鹿兆鹏,她喜欢哪个多一些?真的不好说。
鹿兆海深爱他,和她有感情基础,只是在信仰上产生了分歧。而鹿兆鹏是个有妇之夫,发展党员不过是他的工作,对白灵有无真感情不确定。我们只觉得白灵可爱,应该得到属于她的爱情,但我们不是鹿兆鹏,从后来白灵被活埋,对她有感情的亲人,都收到托梦等讯息,而鹿兆鹏没有丝毫反应来看,白灵也许并不是鹿兆鹏倾注感情的人。
那么白灵对鹿兆鹏的就是真爱吗?或许也不是,白灵单纯善良,在父爱的纵容下长大,还没有经历风雨,还不懂得爱情到底是什么,或者她的所谓爱,只是一种崇拜,是一种被共同信仰绑架后无悔的付出!不能说不是爱,只能说是不纯粹的爱。
因为爱的不纯粹,才会受到惩罚,因为是信仰导致的爱,信仰才会给你重击,让你明白爱和信仰不是一回事。
本以为陈忠实是个不懂爱的人,但想到这一点后,倒觉得陈忠实虽然没有过多描写爱,但对于爱有一个精准的把握。
他描写了两个另类女性,田小娥和白灵,区别在于一个注重欲,一个注重爱,一个走的太近,一个走的太远,共同点在于她们都走出了所处环境千女一面的悲哀,也都有一个被人杀死的悲惨结局。
他用这些告诉我们,放纵欲望的动物式倒退,会被阻击,融合爱和信仰的所谓大爱,会被澄清。她们纵然差别很大,结局却会相同。
同样的结局,一个是被传统所害,一个是被新潮所杀,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所谓的新潮,也许并不如标榜的那样,会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历史终究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