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元代杂剧与南戏·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节选)
王实甫
第四本 第三折 长亭送别
(夫人、长老上,云) 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 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 “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红云) 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旦云) 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迭迭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已后书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 (夫人云) 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 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 夫人主张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 (旦长吁科) (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么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 小姐把盏者! (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 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么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 红娘把盏者! (红把酒科) (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 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 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 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 (末辞洁科) (洁云) 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 “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下) (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旦云)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末云) 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 “弃掷今何在? 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末云) 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 “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 趁程途,节饮食; 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 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我这里 “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 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末念) 泪随水流急,愁逐野云飞。
(末云) 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 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 (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
本剧选自《古本戏曲丛刊》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在具体讲解作品之前,先略说几个问题——
一、《西厢记》的来历
《西厢记》是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也是驰名中外的王实甫最杰出的代表作。那么,它有怎样的来历呢?
杂剧《西厢记》成为我国流传千古的喜剧杰作,其故事原本是中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它写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但是,有始无终。张生是个“始乱之,终弃之”的负心汉,而崔莺莺却是一个悲剧人物。小说的末段,作者对张生抛弃莺莺,说成是“善于补过”,完全是封建文人的那种“正统观念”的反映,在思想上,原作是一部有严重缺憾的小说。
到了北宋时,这篇传奇被编入大型类书《太平广记》之中,成为民间说书、说唱的题材。著名词人秦观和毛滂等人,根据《莺莺传》故事,又分别编入舞曲《调笑转踏》中去,成为歌咏盼盼、昭君和莺莺等八个美人中的一个,被广泛咏唱;赵令畤还写成了【高调·蝶恋花】的鼓子词来加以演唱。这些形式的莺莺故事,在内容和情节上,没有什么发展,而在思想上却有了进步:它们不仅不重弹“尤物”、“善于补过”等的滥调,而且重视、同情莺莺,而对张生加以鄙视,并称他为“薄情郎”!
到了金代,出现了一位说唱艺术家,名叫“董解元”(据说,他名叫“朗”,解元,不是名字,而是元代对读书人的一种敬称。这与后世获得“乡试第一”功名的“解元”不同)。他把唐宋流传下来的有关张、崔故事,写成了一本《西厢记诸宫调》(又名《西厢记掐弹词》或《弦索西厢记》)。它第一次打破了张崔爱情悲剧性结局的老格局:不但补充、增加了许多情节,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一个“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重要观点。这样,在客观上,成就了一部颂歌争取婚姻自由、反抗封建礼教的杰出的说唱文学作品。
与此同时,用戏曲形式再现张、崔故事的作品,还有:宋官本杂剧《莺莺六么》、金院本《红娘子》和南戏《崔莺莺西厢记》等等。
直至中国戏曲史上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元朝,杰出剧作家王实甫,在上述基础上,特别是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成功地改编为杂剧,出色地完成了这部爱情喜剧的再创造。
它同《董西厢》比较,基本格局和故事情节,大体相当,但在诸多方面都进行了不少加工,使剧本得到了新的发展与提高。比如:堵塞了情节上某些漏洞,删减若干枝蔓,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心理描写更为细致,戏剧冲突更为剧烈,同时,语言也更加精练了。总之,反封建思想倾向更突出,艺术感染力大大提高。
如将改编后的《西厢记》同唐传奇小说《莺莺传》相比较,则面貌的改观更为显著。主要有三大改变:
一是,改变了人物塑造。就是把《莺莺传》中的张生,变“无行文人”为志诚心坚的“书生”和忠于爱情的“情种”;把逆来顺受、怨而不怒的莺莺,改塑为坚定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还将一个原本不重要的丫环红娘,改成了一个牵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的串戏人物,使其形象十分突出;对老夫人描写上,原本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贵族夫人而已,而现在将她改塑为一个封建势力的代表,成为戏剧矛盾冲突中的重要一方。
同时,还增加一些剧情必需的一般人物,如法聪和尚、郑恒书生和军人孙飞虎等。
二是,改变了故事格局。
《莺莺传》故事是这样的格局:叛军掠蒲——张生设法卫护——张崔兄妹相称——张生挑逗——两人月下偷期——张生遗弃莺莺,即以“始乱终弃”作为悲局的结局。整个故事比较简单。
在《西厢记》中,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增加了“佛殿相逢”、“张生闹道场”、“月下吟诗”、“兵困普救寺”和“琴挑”、“掷简”、“伤思”、“问病”和“惊梦”、“婚变”,以及最后“团圆”等十多起重要情节。这样,使戏曲充实丰富了内容,又使作品整体结构更严谨、更完整,并以喜剧性的“大团圆”改变了原有悲局性的结局。
三是,改变了戏曲主旨。《莺莺传》原来反映封建传统文人的旧观念(如“女人祸水”、“尤物女妖”和“善于补过”等),而《西厢记》的主题换为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即把古老的爱情思想水平提到一个新高度。
二、《西厢记》全剧故事梗概及其结构
这个杂剧,长达五本、二十一折,同元杂剧一般体制(四折一楔子)大大超出了,其长篇巨制,在元明杂剧中是仅见的,只有明初戏曲《西游记》可与之相比。全剧五本中,除第二本有五折之外,其余各本中,均为四折一楔子。各本之间用一支[络丝娘煞尾]曲牌来加以联络,从而构成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连贯的完整故事。
下面,就全剧故事的大体内容及各本基本情节,加以略述。
第一本:张君瑞(张珙)闹道场。这本是写崔莺莺同张生爱情的开始。崔相国死后,其夫人郑氏和女儿崔莺莺(十九岁),扶柩回原籍博陵(即今河北定县)安葬,因路途有阻,羁留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普救寺西厢下。她们为此写信去召相国夫人之侄儿郑恒前来一起扶柩返博陵。郑恒是郑尚书的长子,老相公在世时,曾经将女儿莺莺许配给他,可是,因为父丧未满,没有成亲。正在此时,秀才张珙(字君瑞)上京应举,路经普救寺,恰与相国小姐相遇,一见钟情,却因礼法隔阻,而无法接近。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这本主要写张、崔爱情之成熟,开始了同老夫人的首次冲突。有个叛将孙飞虎,闻说崔莺莺貌美,就带了部属兵卒五千围困寺院,索要莺莺为“压寨夫人”,全寺因而惊恐。老夫人无奈,只得传令:倘能退贼,无论何人,倒贴房奁,将莺莺许其为妻。这时,张生在老夫人亲口许亲后,挺身而出,随即写了一信向友人白马将军杜确求救,让惠明和尚将信送出寺去。不久,杜将军果然带兵杀退了孙飞虎,解除了普救寺之困。事后,老夫人安排了小酌酬谢张生救难之功。张生很高兴,原以为这次可以同莺莺成亲了。不料,老夫人在席间,让莺莺敬酒,以兄妹相称。莺莺不肯,掷杯反抗;张生也很难过,拒绝老夫人许诺金帛酬谢而忍气而返。当时,在丫环红娘的安排下,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示爱慕之情,莺莺也向他表示了自己的心愿。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写张生、崔莺莺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进一步展示了各人的性格。自从夜听琴之后,张生就害了相思病,红娘前来探病,张生托她捎一信给莺莺。莺莺见信很不安,在回信中,约张生于后花园私会。可是,张生践约跳过墙去同她相会时,却又遭莺莺一顿训斥。此后,张生的病越来越严重了。这时,莺莺又令红娘给张生送“药方”,其实,是约他再次幽会。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主要是写他们与老夫人斗争,取得暂时性胜利。自从崔莺莺与张生幽会欢娱之后,老夫人发现莺莺神情恍惚,就将红娘召来拷问,红娘机智地供出了实情,同时数落了老夫人言而无信过错,指责她负恩忘义,处置不当。老夫人理屈词穷,只得允许他们结为正式夫妻。但又以门第为由,迫使张生上京应试,中举后才能成亲,于是,崔、张又被迫分离。长亭送别,张生在途中夜宿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更感惆怅。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这是戏剧矛盾的最终解决。张生状元及第,郑恒却来到了普救寺,向老夫人造谣说:张状元已为卫尚书招人家中为婿。老夫人即让郑恒择个吉日良辰同莺莺成亲。就在成亲那天,恰巧张生返回河中府,当了府尹。这时张生之友杜确将军也赶来祝贺,终于真相大白。郑恒自感无脸见人,自己触树而死,张生与崔莺莺终结成了美满姻缘。
这就是《西厢记》整个剧情的大体内容。
三、具体讲解第四本之第三折
这一折,主要写莺莺与张生的离别之情。张生在老夫人逼迫下,即将离别莺莺进京应试;莺莺、红娘和老夫人等在“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道别。按照元杂剧的规矩,一折戏只由一个角色演唱,其他角色只有道白。作者选用了【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和一、二、三、四、五煞等十九支曲子缀成一整套之套曲,并用同一个韵,来描述张生与崔莺莺别离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这一折戏,主要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在饯别前——赴宴路上心态
夫人郑氏偕长老上场后,说:
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古代驿路上约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行人休息之用。送别的人也总在此分手)。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寺院主持,此指普救寺洁本长老) 先行,不见张生、小姐到来。
莺莺、张生和红娘一起上了场,莺莺说:
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上朝,指京城上都;取应,应试),早已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莺莺在此,唱了第一支曲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正宫·端正好】,这是指在“正宫”这一宫调下,统辖【端正好】和以下【滚绣球】、【叨叨令】和【脱布衫】等等曲牌。这一曲辞,前四句是交代这折戏的背景,即暮秋景色。每句写一个景物:蓝天高高地飘着几朵白云,大地到处是零落的黄花,秋风萧瑟地紧吹,而避寒的北雁却向南方飞去。这些具有深秋特征的景色,烘托出一种沉郁凄清的气氛,正好映衬了莺莺此时此地的压抑心态。后边两句,是莺莺自我设问和自我解答:是谁用了什么在一晚之间,竟把大片树木染红了呢?那都是别离之人的伤心泪水呵!秋天树叶变红,原是自然现象,但在莺莺心目中,却是伤心之人的激动感情,致使无知无情的树叶也为之变色!
这是一支著名曲辞,既有诗情,又有画意,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因为它在末尾两句用上了“染”和“醉”两个带有离人主观色彩的字眼。染,不仅使融情于景的感情更形象、更鲜明,而且让人们如见到莺莺的涟涟别泪;醉,既写了树叶变红的程度,又点出了主人公痛楚的程度。
接着莺莺又唱了一支【滚绣球】的曲子——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原指青白色相间的马,此为马的美称) 难系,恨不倩(qiàn欠,请) 疏林挂住斜晖(西斜的日光)。马儿迍迍(tún屯,迟缓) 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却,恰) 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开始,起头) 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 “去也”,松了金钏 (钏〈chuàn串>,金镯子,形容人瘦了);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形容人消瘦): 此恨谁知!
莺莺此时深深感到别离之苦,相见迟而别离快,甚为怨恨。因此,当她看到长垂着的柳丝,却白白长而系不住张生北去的坐骑。看到了疏朗的树林,就想请它们挂住西斜的太阳,让时间走得慢一点。
接着,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对离人的心理刻划,真是入木三分。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于后,为使自己与张生更靠近一些,总想使马儿跑得慢一点,而车子跟得快一点、近一点,相隔距离尽量缩短。紧接着两句是说,刚刚好容易地度过了情人间的相思之苦,才开始在一起,却又那么快地分离了,真是凄苦不堪言!
最后几句作者用了夸张手法进一步形容别离之苦情,说,莺莺一听说张生要走了,手腕上金镯一下就松了下来;远远望见十里长亭,而人立马消瘦了。这种离愁别恨,又有谁能理解呢?这种写法,对莺莺心态的描写是十分深刻而细腻的。它借助于天地景物,车马和手饰,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段,使抽象的东西和内藏的情感,表现得具体真实,生动引人。
以上两支曲辞,均为莺莺的内心独白。接着是红娘对莺莺的发问: “姐姐今日 (怎么) 不打扮?” 莺莺答说: “红娘呵! 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 随即唱了一曲【叨叨令】:
只安排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迭迭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已后书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这段曲辞很精彩,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一口气倾吐了积郁心头的愁闷,写得很有气势,语言明白如话。不过,其中有几个词语,须集中诠释一下——
靥儿:原指面额上的酒涡。此指古代妇女在这里施朱粉、贴花饰片子的习惯。
则索与揾:则,通“只”,则索,只得。揾(wèn问),揩拭。
兀的与凄凄惶惶:兀的,指示代词,犹今之“这”。凄凄惶惶,匆忙不安的样子。
这段曲辞,不同于前几支曲:前曲,那是内心独白,这里是对面口说。所以,只要了解以上几个难词,辞意就容易明白。这是说,莺莺看见了送行的车马,心中很难过,闷气;并进一步说自己无心打扮,从此以后,只得用沉沉昏睡来打发日子;从今以后也只好以哭泣来苦度时光! 接着,为了加强空虚语气,连用了两个“也么哥”的句尾助词,作无可奈何的叹息:兀的不闷煞人也么哥! 这怎么不烦闷死人啊! 但是,烦闷与悲叹也挽回不了她与张生的“生别离”。所以,最后只叮嘱张生:久已后(自此远别以后)书儿、信儿索(须,一定)与我凄凄惶惶的寄。莺莺告诉张生,从此远别之后,一定赶紧寄书信给我。
这支曲子完全采用通俗流畅口语缀成,形成这支曲的特殊风格。比如车儿、马儿、花儿、枕儿和书儿、信儿等“儿化词”;另外还有大量的熬熬煎煎、昏昏沉沉、凄凄惶惶等重言迭词等等。这使曲辞声调婉转、感情跌宕,饶有兴味。《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眉批曾指出:“莺莺唱的曲子有含情不露,接近秦、柳小词的;又有尽情倾泻,近似姚、卢散曲的,如此处的[叨叨令],用处各有不同”。
第二层:在饯别间——宴席上的情状
接着,做到(做出表示到达的动作) 见夫人科(老夫人) 到达了,莺莺拜见了母亲。老夫人说: 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拿)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没) 了俺孩儿,挣揣(chuǎi,挣揣,努力争取。) 一个状元来者。张生答说: 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芥,小草。言功名唾手可得) 耳。
这时,洁本和尚(洁,即“结郎”,元代民间称和尚为“洁郎”,省称“洁”)插言道: “夫人主张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老夫人安排了大家的座位,又向张生叮嘱了几句,张生充满信心的回答之后,大家就把盏敬了头一巡酒。而莺莺却长叹了一声又唱了一支【脱布衫】曲子——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枯萎迷茫之状,形容凄凉景象)。酒席上斜签着坐(签,即插。偏身斜坐,是古时晚辈侍坐的一种礼仪。此指张生) 地(的),蹙(cù促,皱起) 愁眉死临侵(死气沉沉之状。临侵,形容疲乏的样子) 地。
这是即景抒情的曲子。前二句是状眼前之景:萧萧西风刮落了秋树黄叶满地纷飞,深秋紫雾涂抹得枯草纵横弥地。这样一种“西风扫落叶,秋雾漫荒野”的景色,正映衬着离人的心境与情怀。所以,张生以晚辈拘谨之礼侍坐在酒席上,也感到“死临侵”的愁眉不展,死气沉沉。于是,莺莺紧接唱一支【小梁州】——
我见他阁泪(含泪。阁,通“搁”,置也。) 汪汪不敢垂(滴落),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装作整理) 素罗衣。
这是一曲莺莺内心独白。她看到张生表面上似乎不怎么悲伤,实际有泪不敢流;要叹一口气,也装作整理衣服来掩盖人家的眼目。这不是比她更为痛苦吗?
她想到日后中举成亲是可能的。因为她相信他有这个才情。可是,这是将来的事,只是眼前这个痛苦怎样挨过去。这就是下边这支[么篇]曲辞的意思。这里的“么(yāo妖)篇”,凡是重复前曲的都叫“么篇”,此指【小梁州】曲牌——
虽然日后成佳配,奈时间(无奈这个时候) 怎不悲啼。竟似痴,心如醉(不是陶醉,而是在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感情状态),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此指莺莺腰身变小,意谓身体因愁而消瘦)。
这里连用三支曲调,前二支是通过莺莺的“愁眼”来状写张生的神情心态的;后一支则是莺莺的自我悲叹。当然,这都是作者在刻画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正当莺莺在“想心思”想得出神之际,她母亲就向她喝了声:“小姐把盏者!”于是,把已经出了窍的心魂勾了回来。红娘递给莺莺酒。她接了酒,向大家说:“请吃酒!”又接着唱道——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深知。谂(shǎn审),知悉) 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另版作“此”) 别离情更增十倍。
莺莺饱尝了“相思”滋味,现又尝了这“别离”滋味,她深感别离之苦比相思之苦更增十倍。这里的一个关键词是“比”还是“此”?这里是按照另一版的“此”,作解说的。因为这时的莺莺认为,“别离”比“相思”更苦多少倍。
接下去,莺莺仍用【上小楼】曲牌唱着——
【么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遗弃)。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原成语是“夫荣妻贵”,现反用之。意指既做了相国女婿,身分已贵,不必再去猎取什么功名),但得一个并头莲(喻男女好合,永不分开),煞强似(远胜过) 状元及第。
这是莺莺对着张生说的话。其中既有自己珍重爱情,轻薄功名的表态,又有微含怨意的“抢白”。她说自己祗要夫妻恩爱的“并蒂莲”,不要什么“状元及第”! 在这时,表明的莺莺性格的进一步发展。
这时,老夫人朝红娘说: “红娘把盏者!” (红娘把酒科) 红娘随即斟酒,请大家再饮。
莺莺即借此发挥了一通,进一步抒发了此时此地的心情。即以【满庭芳】曲牌唱道——
供食(酒筵) 太急,须臾对面(须臾(yú于)片刻时间。对面,即会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每”即“们”。意指要守母子之礼,不可太放肆),有心待(要) 与他举案齐眉(引入向夫君托小盘进献食物的东汉粱鸿、孟光典故)。
这是说,现在一切都是那么匆忙、仓促,因为饯别、会面、饮酒等等,都是在片刻时间内进行的,等一下就要分手远别了,若不是老夫人在场,我真要同张生亲热亲热呢?
有的版本,把下边的曲辞作为另一曲,本书仍以一曲解说。莺莺接下唱着——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也算着) 俺夫妻每(们) 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想想其中实情),险化作望夫石(险化作,差一点就变成)。
这里,用了古代一个传说:古时,一妇女极盼着丈夫从远地返家,天天上山望夫归,久而久之,此女竟变作一石头立在山上,人称“望夫石”。以此喻夫妇恩爱,思夫心切。
红娘见莺莺只是愁闷,不曾进食,于是劝她: “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莺莺答: “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于是,莺莺就唱着下边这支【快活三】曲子,表示无意进食——
将(拿) 来的酒共(和) 食(食物),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她说,拿来的酒和食物,放到嘴里一尝一尝,宛如嚼泥,甚至比泥土还没有味道。这是说由于过分悲伤,食欲不振,即使好东西,也难以下咽。这是从进食方面去写“愁”。
下边这段【朝天子】曲辞,进一步说明食欲不振的原委——
暖溶溶玉醅(péi陪,美酒),白冷冷(一作泠泠) 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想) 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一个这壁(边),一个那壁,一递一声(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 长吁气。
这是说,杯中的酒是暖溶溶的好热酒,在我看来,都是清淡淡的水,没有什么味儿;哪是什么酒哟,原来都是“相思泪”啊。眼前摆着的茶饭,难道真的不要吃?不是的,想吃吃不下啊! 因为肠胃已被愁恨填满了,没有装茶饭的空儿。为什么定要把鸳鸯拆散呢?都是给那“蜗角虚名”和“蝇头微利”害了哪!
在此,着重讲一讲“蜗角”与“蝇头”两句曲辞。此剧是引用苏轼【满庭芳】词的两个成句,比喻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苏轼的词句也是有出处的:“蜗角”句,典出《庄子·则阳》——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蛮氏; 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触氏,争地而战,伏尸百万。
这是说,蜗牛的两条触角上有两个国家,为争地盘而相互厮杀。后人以此喻人们图虚名,竟在小小蜗牛的细细触角上建立什么国家,甚至还为争夺针尖那样大小的地盘而“伏尸百万”。这岂不是天大的“虚名”吗?
“蝇头”句,语出东汉班固。《难庄篇》云:世人竟争利,如青蝇之赴肉汗也,所沾无多。
曲辞中这些精当的比喻,对于离人的愁思别情的状写,多么细腻而深刻,令人读了韵味无穷。
这时,饯别宴会已经完毕,老夫人要走了。她说: “辆起(套起) 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
老夫人走后,张生也将跨马启程。于是,他先向洁本和尚辞别,洁本嘱咐道:“此一行别无话说,贫僧准备买 ‘登科录’ (科举录取名册) 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意指旅途小心,珍重,一路平安)!” 并又补上两句诗云: “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这里的“经忏”,指的是经文;“礼”是“顶礼”,即以己之最高之“顶”,参拜佛最卑之“足”,以示极端崇敬。“春雷第一声”,指应举夺魁的捷报。
第三层:散宴之后——宴后的叮嘱与交心
莺莺送走母夫人之后,一心想同张生说说知心话。于是先唱了一支【四边静】作引子。她唱道——
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纵横山峦上横披一片青色)。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这里的车儿、马儿,正好同前边的“马儿迍迍,车儿快快”相呼应;“有梦难寻”,也为下折“寻梦”作了伏笔。
莺莺在即将分手之际,最后要叮嘱几句: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及早) 回来。”
张生答道: “小生这一去,白夺(不费力夺得) 个状元,真乃是青霄(指天空之最高处) 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这最后一联诗是说,一定要高中金榜,青云直上,否则,决不回来,以表自己信心十足,预示自己一定回来。
莺莺听后却说: “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 ‘弃掷今何在? 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这是说,你如今已遗弃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是,你要知道,当初是你自己要来亲近我,追求我的。希望你还拿爱我的心去爱你眼前的那人吧!
这四句诗,原是元稹《莺莺传》中,崔娘谢绝张生的一首诀别诗。现在,作者却把它塞到莺莺送别赠诗里,当然是有其用意的。张生自然也听得出话中有“骨头”(原是反话)。于是,对莺莺表白说: “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续、接) 一绝,以剖寸心。” 下边就是张生的表心迹之诗: “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 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张生自谓)?”
莺莺听后则通过这下边这支【耍孩儿】曲子,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目前) 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这段曲辞,开头先用《拾遗记》和《琵琶行》中两个典故,极力渲染莺莺内心的痛楚。“红泪”,语出王嘉《拾遗记》,说一个少女叫薛灵芝,选入宫时,别父母,以玉壶承泪。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泛指女子之泪为“红泪”。“司马”句,则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最后两句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说自己落得泪比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听琵琶时落的泪还多。
接着,它以物喻情,进一步描摹了莺莺的心绪。“伯劳”两句,是说,伯劳与燕子即将各自东西了,却先问相会的日期。接着又说,纵然马上就要同你相别于千里之外,现在姑且再饮一杯送行酒吧! 这是由于从极度悲哀转向无可奈何时的一种自我宽慰的话。
最后三句“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这是此曲之高潮。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有句“未饮先如醉”,剧作者略加更字,语意却更沉重了。这是说,还饮什么送行酒啊,酒还未饮,心早就碎了,眼泪早已流干,再流就是血了;这颗心,也已折磨成死灰! 这同上面奉劝再饮一杯酒的情调,恰成鲜明对照,由一刹那间的宽慰急速转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种写哀之笔,可称之为欲收先纵,欲扬先抑之法,令人感到特别悲哀伤怀,其艺术效果更好。
莺莺接着又唱了下边五支曲。第一支曲叫【五煞】即——
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在旅途中),节饮食,顺时(顺应时令) 自保揣身体(自量体力,保重健康)。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当心、保重)。
莺莺把旅途上的事叮嘱一番之后,再唱第二支曲【四煞】——
这忧愁诉与谁? 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这一曲仍然渲染莺莺相思之深和愁苦之重。曲中不管写景或抒情,都围着这个中心进行的。整段曲语明白如话,母庸多释。其中最精彩的是两个七字句: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这里,先释“九曲黄河”,黄河从积石山到龙门这一段,河道湾多曲众,故有“九曲黄河”之称。此句是说:苦泪之多,落入黄河,将使河水漫溢。极言苦泪之多。
再释“三峰华岳”,西岳华山,为我国“五岳”之一。其上有三个著名峰峦,即松桧峰、毛女峰和最高的莲花峰。其句意是:愁恨之重,各压在华山上,即使是著名高峰,也是会被压低了的。犹言恨重如泰山压顶,难以支撑。
接下去,莺莺又唱了第三支曲【三煞】——
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原指帷幕,此借指床上),昨宵个绣衾(锦绣之被子) 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禁受不住) 泪眼愁眉。
对于莺莺这些情意和言语,张生都听在耳里,记在心中。并问道:“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还有什么嘱咐吗?这一问,又引出莺莺下边的第四支曲子——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喻女子),再休似此处栖迟(停留。此言不愿离开之意)。
聪明的“情种”张生,对于莺莺这一席话,自然是心领神会的。于是,他作了最后一次表白: “再谁似小姐? 小生又生此念。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末念) 泪随水流急,愁逐野云飞。” (下) (旦唱)
张生表白之后,随即要僮仆先走一步,早寻个住处。并念了两句下场诗就走了。其诗说:愁和泪都付之东流,烟消云散,调子是乐观的。
从前边几支曲子中可知:张生对自己前程是乐观的,莺莺对爱情是坚贞的,即使在“逼试”的打击下,并不能摧垮这对情投意合的青年夫妻,并预示着别离是暂时的,团圆是势所必然,即使莺莺内心疑虑有所发展,但从张生一贯言行中,可以抵销这些疑虑。剧作者就是这样地在浓烈抒情气氛中,把悲剧因素同喜剧因素作了有机的融合,让痛苦的伤感之潮,不是冲向绝望深渊,而是到达幸福彼岸。
第四层:送走了张生——别后的伫望和愁怀
张生上马西行之后,莺莺徘徊着,目送了他一程。下边第五支曲呈现了当地当时的情景。莺莺唱道——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这段曲辞很优美,写莺莺见张生西行后的怅惘心境的,用了一种“虚情实写,正语反诘”的手法。此处,将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和禾黍秋风等景物巧妙地组成一幅“秋郊晚景图”。在图中,有景有色,还有情,将景物、人情和声色糅合一起,浑然出之,不着一点痕迹,俱臻妙笔。特别是其中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两句,读来更为引人。表面是在写当时的实地景物,其实却在精致地刻画莺莺的内心活动。“无人语”三个字,就有丰富的内蕴:既可认为是指寥寂秋郊夕阳古道上不见人影,不闻人语,又可领会为它是写莺莺此时之冷寂的心境,别离了张生,再无知音,欲语无人。再看“听马嘶”,也是极为传神之语。试想,一条夕阳斜照的古道,已经够冷清的了,偏偏又在此时此刻秋风传来了马鸣声。它打破了夕阳古道的静寂,却也撕碎了莺莺这“离人”已经破碎的心。因为马嘶处,正是恋人所在之地! 只闻马叫声,不见马上人,其心情若何?不难想象了。
这时,红娘见着时间已晚,就催着说: “夫人去(走了) 好一回,姐姐,咱家去!”
崔莺莺于是无精打采地上了车返家,并唱了这一折的最后一支曲——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估量)这些大小(偏义复词,偏在小) 车儿如何载得起?
这支曲辞也写得很妙。它先用工整的对偶句描绘莺莺所处的环境:一辆马车孤单地行进在残阳斜照的群山环抱中的古道上。气象既壮阔又凄凉。接着,描摹“夜归人”的胸臆,满人间的烦恼都装在一个女子的胸中,估量着这小小车儿如何载得动它! 可以看得出,此曲的用语与含蕴,正是脱胎于著名词人李清照《武陵春》之词。李词曾有“只恐双溪舴舴舟,载不动许多愁”。它写得浅而不俗,雅秀含蓄。王实甫这个小曲也深得李辞的雅趣,令人读后回味无穷,满口余香。
《西厢记》这一折《长亭送别》,就在这种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王实甫《西厢记》是一部内容丰赅、情节跌宕、人物众多,描写细腻和构架特殊,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杰作。它不论在体制结构上、剧情处理上、人物形象塑造上,或者环境描摹上和语言风格上,诸多方面都有自己引人的特色。限于篇幅,不能作全面论列,这里只能选取其中最突出几项加以简要剖析。
一、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
作为叙事性体裁的戏剧,或者小说等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是首要任务,没有人物的戏剧,将是不存在的。《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深谙其中三昧,并获得了巨大成功。此乃这个杂剧的最主要成就。
全剧出场人物不少,其中最突出的有崔莺莺、张珙和红娘,还有老夫人和郑恒等,都是在戏剧冲突中代表一方的主要人物,现分述如下:
(一)、戏剧冲突的反方代表——老夫人
她是崔莺莺的母亲,崔相国之遗孀,也是一个封建显赫家庭——相府的女家长。在戏剧中,她是封建礼教的化身,当时现行秩序的卫道者。但她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活灵活现于人们视线之中。她行事的最高原则是:维护“相府门弟”的尊荣,捍卫封建家族的声望。这是她一切言行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卫护这个原则,她不惜牺牲独生女儿的一世幸福。她并非不疼爱女儿,不过方式和立足点不同。她要将莺莺培植成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贤淑女性”,尽力防止其女“春心荡”。其实她这样疼爱子女,越疼越害。
这是“老夫人”性格上的一个方面,最为显见的一面。老夫人还有权诈机变的一面。这从她对莺莺婚事出尔反尔行径中充分反映出来:
为退贼当众宣告以女相配——待贼退围解即翻脸不认人——当张、崔出事之后,首先想到是“送官去”——因怕辱没家门只得一面许亲——一面却以逼试(上京赴举)拆散鸳鸯——当张生赴京后,又让郑恒娶莺莺——最后在“机关算尽”之下张崔终成眷属。
这样一个典型化程度很高的人物,代表了戏剧冲突的重要一方,在全剧起着巨大作用,也是作者着力刻划的一个人物形象,而且也是比较成功的。
(二)、戏剧冲突的正方代表——反抗力量的体现者
崔莺莺——相国小姐,老夫人独生女,却又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她的性格特点,既有深沉、谨慎和温柔的一面,又有深情、专注和坚韧的一面。她有追求爱情自由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抑,不能不激起她内心矛盾和精神苦闷,不能不采取隐蔽曲折方式而达目的。她的完整性格,必然要经过复杂的斗争过程而最后反映出来。从“佛殿相逢”开始了青春觉醒,到“赖简”、“酬简”,其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动摇变为反抗)。从此以后,则以一个热烈追求、坚定反抗的反叛者面目出现在人们视线内。“哭宴”、“捷报”等情节就是如此。在高潮中,莺莺唱辞批判了“蜗角虚名”和“蝇头微利”的名利观,更唱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似状元及第”,宣扬了纯洁的爱情婚姻观。这样,一个相当彻底背叛封建礼教的反叛者形象,在斗争中形成,并站立了起来。这不仅是纯粹追求自我的爱情自由,而且鄙视、并捐弃封建社会的价值观,把人物的性格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张珙——其字君瑞,是戏剧冲突的引起者,本身却是一个“书剑飘零,风云未遂”的穷秀才。他的性格特点,主要是诚实、热情和书生气。作者用诙谐笔触写他的痴(情),写他的迂(腐),写他的酸(寒),同时,也写了他的忠诚,他的风魔,还写他的见义勇为,对爱情执着专一。比如,他与莺莺相遇,一见钟情,热烈追求;当爱情受挫时,则感到极大痛苦;一旦有了转机,就又由衷高兴。他的情绪,一直随着爱情的进程变化而起伏。他即使中了状元,当了官,但仍惦念莺莺,“梦魂儿离不了蒲车路”。这些刻划,使张生的高尚品质得以呈现。
张生性格的另一面,是它的软弱性和缺乏应付实际事务的能力。因此,给人以酸腐和痴傻之感。其实,当他一旦得到了别人的协助和鼓动,终究在斗争中坚强了起来,从而锻炼了实际能力。
(三)、本剧中举足轻重的“牵线”人物——红娘
红娘是《西厢记》中一个仅次于主角的重要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全剧四本二十一套曲子,她一人主唱了八套。她是老夫人家的女奴,是莺莺小姐的贴身丫环。但她在剧中却是一个于各种戏剧冲突中的关键人物。在古典戏曲中往往设置了这样的人物,《西厢记》当然不会例外。
为什么说她是一个“牵线人物”呢?且看:
她是张生与莺莺之间的牵线人物,却又是老夫人派往小姐房中的监视人;但她又是小姐莺莺反抗旧礼教的鼓舞者和支持者;她还是整个戏剧情节发展的推动者。同时,舞台气氛的制造,主要靠她来完成;戏剧节奏,也主要靠她来调节。
红娘性格主要特征,是爽朗、机智、勇敢和热心肠,且富有正义感与幽默感。在“拷红”这一折中,其性格显示得特别鲜明。在此折中,虽说由老夫人去拷问红娘,而实际上成了红娘对老夫人的审问与指责,集中地体现了正义对虚妄、爱情对礼教的胜利,也使红娘这个人物形象高高地矗立了起来。
另外,剧中其他一些次要人物的描绘,也不乏笔力,也有闪光之处。比如白马将军杜确、普救寺长老洁聪和老夫人侄子郑恒等,虽然戏分不多,但也都能给人留下印象。
二、体制结构上的大胆创意
依照元杂剧的惯例,一本四折加一楔子,一般均为如此;最多也不超过五折或六折。而王实甫却大胆地突破了旧规,为《西厢记》写下了五本、二十一折,开创了用多本连演一个长故事的先例。这在元代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尝试,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创举。
在体制革新中,还勇敢地突破了“由一个主角唱到底”的老规矩。在若干场合上,采取了合唱和对唱的方式;在一折中,也不一定只由一个主角唱到底。这样的好处是,克服了元杂剧在演唱上单一化的缺憾,使舞台气氛大大活跃起来,更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刻划。
在剧情结构的处理上,也比较严谨。它虽然篇幅大,而不见松懈。全剧一气呵成,对若干戏剧冲突的安排,既有突然之感,又觉情节发展和顺自然。
在剧情的调度上,比较好地解决了可能性与现实性矛盾的问题。在“拷红”、“送别”和“惊梦”中,对红娘、莺莺和张生三个主要人物,进行了集中描写,折折动人,人人都写活了,成为全剧的精华。在莺莺性格发展的描写上,安排了“生则同食,死则同穴”等情节,若以可能性而论,是存在的,但在当时条件是不能实现的。当发生这种矛盾时,怎么办呢?王实甫的办法是,用“梦境”的描写,把理想与现实统一了起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