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我还记得些什么?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然后是义和团。再然后就不记得了。历史书上还写了些什么,也都忘了。一直没去想过那个年代的生活。只知道硝烟四起,战伐不断。以为战争就是全部,却忘了那些没有直接参与战争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胡适问,为什么缠足这恶习,几百年都没有人说不?我想,是因为“大清朝是一个重视祖宗先例胜过重视法律的朝代,无论是什么样子的陈规陋习,只要是有过先例的,都不能废除,不但不能废除,还要变本加厉。”就是天足的女子,还要痛恨自己的脚。
大清朝为什么灭亡,除了陈规陋习的变本加厉,除了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落后退伍,还有人的无知愚昧。当然也是固步自封造成的愚昧无知。百姓怕外国人来,怕铁路修建破了风水,怕火车要了人命。人们不知道火车是怎样运行的,说是男子的辫子放在铁轨下才使得火车飞驰,说男子没有了辫子救没有了魂。
义和团为什么失败,首先是它的旗帜不对。它没有正确的思想领导,就不可能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孙丙为什么参加义和团,因为受到了洋人的压迫,又无力抵抗。义和团的出现给他替家人报仇,保卫故土人民的希望。他有的是愤怒与报仇的热血,他不知道该怎么走,也没有别的路给他走,于是他加入了义和团。孙丙有错吗?他没有错。大多数人都看不清社会的现状,更别说农民群众了。
理智与眼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眼界和理智,都要有足够的见识,见识建筑在知识积累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阅读前并不知道檀香刑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但也没想到它竟如此残忍。但最令我难忘的,不是檀香刑,而是五百刀凌迟。真的是描写到极致。仿佛自己也身临刑场看着钱雄飞受刑。太难受了。感觉被什么东西压得喘不过气来,心里堵得慌。看完那一段之后的好几个小时都不能平复下来。一方面感叹他的英雄气慨。非常人所有。不知道历史上真的有没有一个像钱雄飞,如果有,应该也是像他一样没能实现自己给自己定下的使命,不然中国的历史也是要改写多少年。另一方面就是人性的罪恶。之前看到网上说一句话,“永远不要试图去试探人的本性。”真的是这样。酷刑的执行有那么多的围观群众,他们在看什么?或者是满足自己的热血喷张,或者是满足自己虚伪的同情心,或者,他们就是需要一出这样血肉淋漓的大戏,以满足内心变态的需要。“在演出的过程中,罪犯过分地喊叫自然不好,但一声不吭也不好。最好是适度地、节奏分明地哀号,既能刺激看客的虚伪的同情心,又能满足看客邪恶的审美性。”“所有的人,都是两面兽。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纵欲。”赵甲的对酷刑在菜市口执行的分析是,“一让观刑的群众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收束恶念,不去犯罪,二是满足人们的心灵需要。”赵甲的师傅说,“观赏这表演的,其实都比我们执刀的还要凶狠。”其实不无道理。
我们有一个成语是杀鸡儆猴,确实,严酷的刑罚会使人望而生畏,但它的负面影响呢?为什么现在恐怖片盛行,人们明明怕,明明知道是假的,还要去看。之前看过一个案例,是说两个青年杀了八个素未相识的人,原因是想入黑社会门下,电视剧电影看多了觉得总要手上有点人命黑帮老大才会收他们。禁片的存在是有理由的。没有足够文化水平和思想认知的人太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记得以前一个老师说她的一个学生给她发了一个她推荐的电影清单,确实都是些好电影,但也都是反映人本性的电影,残忍真实。老师说,知道那些是好电影,但她不喜欢看,她觉得太压抑。而那个学生,确实也是一直都显得不太开心。有一些反映人性黑暗的影片,让人觉得很痛苦难受心酸,也许由此激发正义与理智之情,但我总觉得更多的带来的是对人与社会的恐惧和失望,很难保证自己不会被黑暗侵蚀。人还是要希望与光明多一些。
书里提到了戊戌六君子。描写了他们临死前的神情。不知道现实中另外四位是不是真的如书中描写那样不如谭刘那样坚定。不过我觉得也可以理解,其实这也无关坚定勇敢,我其实并不了解六君子,不过觉得他们到底应该是有志的。不知道刘光弟是否真的有这样一位“好友刽子手”给了他一个痛快。我百度回顾了一下戊戌变法(真的不太记得了),“又称百日维新,是康梁维新派通过光绪帝倡导学习西方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我想起来了,他们失败,一是依附的势力并无实权,二是国家的改革根本要从思想改起。他们努力了,但后来的反抗还被处以凌迟和檀香刑。
孙丙算是个敢作敢当的好汉,从他愿意跟着钱丁出来希望不要伤及无辜可以看出,不过他到底也是个戏子,一身都是浪漫的情怀,不愿被救,也是觉得这是自己的戏要由自己唱完。
赵甲,一直在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确实是这样。经他手的也确实大多都是有罪之人。他其实也看得挺透彻,从他对围观群众的理解就可见一斑。尽管他在执法时脸抹上鸡血,以表明是法律的化身,不过看他研究刑具的架势,总觉得多少还有一些享受的意味在其中。
小甲,傻子不傻,他的眼最明,他虽然似懂非懂,但是能看到每个人的真面目,也确实看得挺真的。
钱丁,不过是个平凡的小人物。考了个科举做了个小官。命中注定了他就是个平凡人。没有战争,他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有了纷乱,他也不过是别人手中的一颗棋子。他不像他弟,他没能透社会的现状,所以他一直在挣扎,所以他一直悲喜交加,一边还想着升官发财,一边又想着百姓疾苦。他没有那个眼力见,他知道眼前袁世凯耍的到底是什么把戏,不确定清朝是否必亡无疑,他不知道国家能否抵御外敌。他其实也很痛苦。他最后给了孙丙一刀,不让他成为铁路庆典的祭品,但他和孙丙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猫腔贯穿全书,也贯穿着高密乡人的一生。所有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全都在那猫腔里,即使你拿枪指着我,我也要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猫腔是这场戏的配乐,不,猫腔是这场戏的主旋律。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