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日出》的写作背景介绍
1935年 阮玲玉的自杀是触发曹禺写《日出》的一个因素。曹禺的一个朋友作家靳以就是方达生的影子。曹禺此时在天津,有时和剧团的朋友们到惠中饭店相聚看到陈白露一样的女子和她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再逐步发现了 翠喜 小东西等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一件件不公平的血腥事实刺痛了他的心,令他决定攥写《日出》。
简介
话剧剧本,四幕话剧,曹禺作于1935年。《日出》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日出》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
剧本用人像展览式结构,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
历史影响
《日出》在在中国话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①《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
②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
③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曹禺以前,现代剧作多数为独幕剧和中型戏剧。《雷雨》等剧作,都是大型戏剧,演出时间2、3小时,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广泛。《雷雨》《日出》以后,现代大型戏剧创作多起来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