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 鶗鴂两山相对鸣。
这两首诗写舟行江上所见山水之美,使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不同的艺术趣味。
第一首采用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的笔法,写得起伏跌宕,余味无穷。
诗人起笔非但不直写春江景色之美,而且打破春夜行舟惯常领略到的宁静、安适的情调,偏偏去勾绘一幅风雨迷江的景象,极力渲染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首句写扁舟夜行遇雨,这已令人不快。次句写雨势极大,更使人不安。“满江风浪”是诗人在船仓中的感知,他由扁舟的颠簸摇荡,自然能想见船外风狂雨猛、浊浪翻腾的情景,这情景令人心惊胆战,也引起诗人心中更大的不安。“夜如何”的疑问,道出了他心中的担忧。诗人担忧什么?他担心青山绿水被这狂风骤雨毁了容颜,他忧虑这风雨断送了大好春光。朝来雨止,诗人便迫不及待卷篷眺望。此刻,他心中充满希望,又怀着畏惧,“试卷” 二字准确地刻划了这种矛盾和不安的心态,也使人们联想起诗人那迫切与迟疑相交织的动作神情。诗的前三句描写雨夜行舟的不快和不安,这样着笔,正是为了表现夜雨过后的畅快,在读者心中唤起更大的快感。
末句“依旧青山绿水多”,这才点出诗篇吟诵的对象——青山绿水。有了前三句的渲染和铺垫,这一句显得格外明丽开朗。诗人看到,经过风雨的洗礼,山更青,水更绿,春光妩媚,楚楚动人。“依旧”二字,透露出无限喜悦之情。这喜悦不啻缘于春景依然,而且在于诗人悟出了真理: 风雨无情,却是暂时的; 青山绿水是永恒的,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这首诗虽只四句,却因其构思巧妙、哲理深邃,而有一种隽永的情趣,充满乐观的情调。
第二首直写春江景色。诗人采取动静相生的手法,寥寥数笔,将春江山水写得鲜明可睹,生趣盎然。
首联以写静景为主。起句先写两岸景色: 重峦叠嶂,草木葱茏,远远望去一片青翠。“夹岸”一词显示出绿荫覆盖的山峦连绵不断的气势,“青”字写出了春天的山色,鲜艳夺目。第二句将眼前的绿水同远处的春山联成一片,使人觉得满目青悠,春气可感。“去无声”三字用得巧妙,不仅描绘出青山耸峙、绿水长流的肃穆境界,而且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幻化。诗人被眼前景色所陶醉,身心已融化在大自然的山水之中。此刻,绿水映着青山,青山俯视绿水,绿水流船而去,青山离人渐远,这青山绿水仿佛一对恋人,相别无言,两情依依。其实,诗中意象所寄寓的,是诗人对绿水春山的恋情。“去”字极富动感,写出了山和水的背向运动,使人读来如坐舟中。
三、四句别开生面,写的是动景,但动中寓静。“烟波一棹”写出了江上景色的变幻: 飞动的船桨拍击江水有声,将诗人从沉醉之中唤醒,只见满眼烟波,暮色苍茫,不知船已行至何处。这时,山中传来鶗鴂的叫声, 此呼彼应, 隔岸相闻。鶗鴂即杜鹃, 春天善鸣。 历来文人以杜鹃入诗,总是渲染一种悲凉凄恻的气氛,但朱熹此诗却用以表现活泼生动的春意。 而且,“鶗鴂相向鸣”的情景, 使人想到两岸山深林密、杳无人迹,益发衬托出春山绿水的宁静。
这首诗境界开阔,色彩鲜明,语言明快。起首写山,中间写水,又写山作结。章法谨严,笔势生动,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