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清·王鸣盛《乌石滩》原文及赏析

2023-01-18 09:30:21

  滩声欲驱山,山势欲束滩。

  水石本无情,相触因成喧。

  悠扬止复作,决决还潺潺。

  静听恍有会,仙籁非人间。

  梵呗流寒空,风松响层峦。

  有时急瀑来,一泻云涛翻。

  不知水何猛,磨得石尽圆?

  磊磊错鹅卵,其色黄朱殷。

  或作大篆文,或作古锦斑。

  篙师与水斗,船艚溯惊湍。

  石滑不受篙,尺寸进转难。

  平生敛退心,苇间每延缘。

  好语慰篙师,且让邻舟先。

  乌石滩在今浙江省建德县乌石山下,《水经注》卷四十“渐江水”谓: “浙江又东径寿昌县南,自建德至此,八十里中有十二濑,濑皆峻险,行旅所难。“濑” 与 “滩”字意略同,均指激荡于石间的湍急之水。

  这首五古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从首句至“风松响层峦”十句,为第一段。作者极其描摹刻划之能事,将水石相激的滩声绘声绘色地形容了出来。滩与山,通过一“驱”一“束”两个动词的巧妙运用,将 二者相互矛盾的关系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来。两相激荡所产生的犹如仙籁般的声响,“悠扬止复作”,使诗人因有所会。《庄子《齐物论》有人籁、地籁、天籁所谓三籁之说,天籁为自然界最美妙的音响。诗中“仙籁”之语本此。因是仙界之音,所以非人间(即人籁)所有,这与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字面义同。“梵呗”二句是对“仙籁”的具体描述: 象寺僧抑扬顿挫的唱经之声在寒空中飘荡,又如风送阵阵松涛在层峦叠嶂间回响。两个比喻形象生动,饶有逸趣。

  “有时急瀑来”至“或作古锦斑”八句是第二段。激流的滩水,有时一泻而下,似云涛翻滚,这是远望水浪所产生的印象。接下“不知水何猛,磨得石尽圆”故作问语,巧妙地过渡到对滩石的描绘。错落水中的滩石,大小不一,诗中所写是水中较小的鹅卵石子,作者的目光从远处移到了近旁。五色斑斓的石子在清澈的水底参差错落,明暗相间。石上纹理奇幻迷离,“大篆文”、“古锦斑”就是对这些鹅卵石纹理与色彩的具象描绘。大篆又称籀文,是盛行于先秦的 一种书体,结构不如秦代小篆整一规则,用来描摹卵石纹理,形象逼真。古锦因年代久远,色彩斑驳,未知新锦鲜艳夺目,用来形容卵石的色调,也极妥帖。

  “篙师与水斗”至末句的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将笔锋由自然景物移向了人事。撑船人与滩水艰难的搏击,小木船在滩石中难于行进的情景终于引起诗人深沉的思索。《庄子《渔父》有“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之语,“延缘”是顺次循行之意。作者化用此语,意在表明“平生敛退心”的理念。“敛”为约束之意,“退心”即退让之心,“敛退心”即以退让之心约束其身的意思。这种心态与庄子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道家思想是一致的,运用《庄子》中语写于诗中,用意显然。“好语慰篙师,且让邻舟先”即是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作为。

  全诗写景状物,声情并茂。最后以“退心”言志,归结全诗,就使水石“相触因成喧”一句带有象征人世纷繁相争的意味,并使“静听恍有会”一句有了着落。全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较好地体现了“诗言志”的传统。

相关推荐

  • 清·刘远誉《九日登东山》原文及赏析
  • 清·郑珍《云门墱》原文及赏析
  • 清·顾炎武《五台山》原文及赏析
  • 魏晋南北朝·谢灵运《入彭蠡湖口》原文及赏析
  • 唐·张说《入海》原文及赏析
  • 唐·张说《入海》原文及赏析
  • 魏晋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原文及赏析
  • 唐·崔颢《入若耶溪》原文及赏析
  • 清·王士禛《再过露筋祠》原文及赏析
  • 唐·温庭筠《利州南渡》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