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候谷口,石路拂莓苔。
深入泉源去,遥从树杪回。
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
野雪空斋掩,山风古殿开。
桂寒知自发,松老问谁栽。
惆怅湘江水,何人更渡杯。
这首诗是刘长卿在长沙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期间所作。道林寺就在岳麓山下,东临湘水,西枕青山,古枫成林,紫烟缭绕。向西登攀不远,即为麓山寺,相传为西晋高僧法崇所建。诗人描写了寻访法崇禅师故居的过程,表达了对他的怀念之情。
诗的前四句叙述一路所见。领路的僧人等候在谷口,一条细狭的石径通向山里,上面铺满了莓草和青苔,说明山中行人稀少,环境幽静。入山之后,一条清澈的溪泉卧在路边。循着溪水,小路弯弯折折伸向山林深处,它们象两条细长的带子,远挂在树梢上。到处是密树成荫,杂草丛生。这种冷寂的气氛大概就是人们不愿来此的原因,然而在诗人看来却富有一种世俗间缺少的野趣。
后面六句描写麓山寺的情景。寺庙临近了,只见阵阵的香烟由树丛当中冒出来,飘散在半空之中,与山中的青雾融合在一起; 一、二响钟声悠悠扬扬地从山上飘传过来,那样遥远,漫长,好象越过了高高的白云,从天上降落似的。这两句把古寺幽深、宁静的气氛描写得极为传神。寺庙终于到了,它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完美,寺顶被寒雪覆盖着,殿门在山风中自开自掩,现出一派荒败的景象。几株桂花在寂寞中开了又落,苍老的青松孤独地站立在院中。树木犹存,种树之人却早已不在了。看到这一番情景怎么能叫人不感叹呢?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深切怀念。“渡杯”借用了晋代一位叫杯度僧人的故事,传说他时常乘一木杯渡水,神力卓越。眼前湘江滚滚不绝,法崇禅师却再也不会来渡江了。
这首诗与其说写景精妙,还不如说成功地再现了诗人的艺术感受。客观景物本身是不带感情的,只有经过诗人感受的景物才会具有震颤心灵的力量,成为审美的对象。刘长卿的写景诗往往具有上述感受色彩浓厚的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