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首诗写终南山深秋景色。 诗中“荆溪”, 一名浐水, 源出陕西兰田县,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兰田烟雨图》中,说王维“诗中有画”,便引这首诗作为例证。的确,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却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幽深的秋山图。
诗的前两句,诗人用工笔细描。他先画一条蜿蜒曲折、似与游人作伴的山溪。溪中露出了磷磷白石,可见天寒水浅,溪水显得特别清澄可爱。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它那潺潺流淌的声音。接着,诗人便绘山中枫林。因为深秋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但它们点缀在清溪、白石、寒山之间,反而更红艳如火,鲜丽夺目。这一联,已可见出王维作为诗人兼画家,对大自然的色彩感受极敏锐,对景物的空间层次把握极准确。他毫不着力。便呈现出近景清溪、白石和中景山径、霜林,画面上已富于色彩感和空间感。
三、四两句,诗人转而运用泼彩大写意的手法,展现终南山广袤、幽深的全景。他给整幅画面,涂染和渲染出大片湿润、浓翠的底色。在深山中行走的诗人,忽然觉得衣裳湿了,以为下雨,细看并未有雨,原来是幽深的山林之中,弥漫着空明的、苍翠欲滴的山岚。就象一片翠雾,把人都笼罩住了。诗人整个身心都被浸润了,顿时产生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这无边的浓翠山色作为远景,同近景、中景的清溪、白石、红叶相互映衬,更显得色彩缤纷。细细品味,诗人已把他的视觉和心灵的美感与快感,都渗透到景物之中。整幅画,既有逼真、细致的细部描摹,又有总的印象和感受,显得似真似幻,空灵超妙,显示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诗人王维,真不愧是丹青妙手。
其实,“诗中有画” 尚不足以概括这首小诗的奇妙。丹青手很难在画幅上表现出视觉以外的各种感官印象。而王维在这里却同时写了视觉、触觉、错觉、幻觉、感觉。更妙的是,他还运用美学上的所谓“通感”手法,借用了能感知冷暖、干湿的触觉来表现本应由视觉感知的“空翠”之色。张旭《山中留客》也有“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之句,二者在表现的境界和手法都很相似。但比较起来,王维写得更精炼,色彩也更为鲜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