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诗是诗人闲居田园的即景之作。“辋川庄”是王维晚年常居的一所山庄别墅,在陕西蓝田终南山下。这是一所大庄园,有山林,有水田。王维中年信奉佛教,虔诚修养,斋食参禅,不关心现实政治,追求自我道德完成。这诗便是写辋川山庄接连几天雨后的生活观感,抒发佛家禅悟的体会,领会与世无争的愉悦。由于它即景抒情,融情于景,出色的山水田园描绘,入微的禅悟体会,因而备受称道,誉为唐诗压轴之作。
诗从积雨写起。首联写山庄农民生活情景。连天下雨,山林积水,无人活动,格外空寂,只见一缕缕炊烟缓缓升起,更显得缺少生气。农民在新垦农田排除积水,家里为他们准备饷午饭。这是积雨给山庄农民生活带来的一点变化。次联写山庄自然景物。迷濛的水田里飞出了水鸟白鹭,阴凉的夏天树木深处传来黄莺儿歌唱。积雨给水鸟带来欢快,使鸣禽更觉凉快。这是禽鸟对积雨的反映。三联写自己的山中生活情景。诗人来山庄是为了习静灭虑,事佛参禅,信守斋戒,清饮素食,积雨对他无多影响。雨停了,也出来散步,欣赏朝开暮落的木槿花,在松树下歇息,顺便折取一点野菜。这时节,这生活,使他体会了一种精神愉悦。末联便用两个典故写这种愉悦。上句用《庄子《寓言》载,杨朱出门到老子那里求教,旅途中投宿,主人一家对他十分尊敬,给他让座; 受老子教诲回来,又在这家投宿,主人对他不礼,抢了他的座位;这是因为往日志高气扬的架子消失了,变得非常谦卑。下句用《列子《黄帝》载,海边有个少年,天真善良,海鸥飞来与他游玩;后来他父亲叫他捕捉海鸥,有了加害之心,海鸥也对他疑虑戒备,不飞近他了。这里用来表示自己隐居奉佛,超脱物外,参禅斋戒,心情愉悦,体会到杨朱接受道家思想后的转变心境,自信会解除世上一切疑虑,所以说自己变了,人们没有什么可戒备自己了。
从思想上看,这首诗的主题是山庄积雨后的生活即景抒怀,主题思想则是抒发佛家禅悦和道家清德。佛家的四大皆空与道家的返归自然,在诗人的思想感情里溶为一体。作为佛徒,作为隐者,他都体会真谛,获得至乐,道德自我完成了,所以他精神愉悦。实质上,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但是在当时,即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政治现实中,这种人生处世却有一定积极意义,保持自身清高,抗拒奸佞专政。在诗人主观意识上,其实并不自卑,也不伤感,而有自信的高扬情怀。所以这诗的思想情调并不低沉。
从艺术上看,诗人熟练运用律体形式,精确提炼诗歌语言,抒写了对眼前生活情景的真实细致的内心感受。诗人笔下的情景并非客观的描摹,而是内心感受到的情景。景因情来,情从景出,所以情景交融,而见其人。积雨是山居生活一种自然现象,对人们生活和禽鸟都会带来变动,有所反映。但是不同思想感情的人反映并不一样。王维是位朝官、名士、佛徒兼为隐者,而且是杰出的诗人、画家。来到辋川别业,他摆脱了仕途烦恼,保有佛徒隐者胸襟,接触的是农民、山林、水田和禽鸟; 他的艺术才能得以自如地发挥,恰到好处地表现他内心感受最深刻之点。这诗并无特别精心的构思,只是写积雨后即目所见的感受。先是山林景象和农民活动,次为水田树木和水鸟鸣禽,前半构成积雨后山居生活的宏观环境,其特点是,常情容易引起厌烦的积雨,在山里并无异常的反映,虽然有点潮湿低压,却仍然各得其所的自在生活,仿佛更添了一些生气。空寂与音响,平静与活动,互为因果,相映成趣。这是诗人眼里的山庄,也是他生活的环境。他感到惬意,更有体会,所以敏锐抓住积雨景观的主要特征,出色表现它的主要情致,描绘出一幅山庄积雨的图画,显示出一位优雅惬意的诗人形象。然后便直抒胸臆,使画意的诗情更为显豁,使诗人的形象更为鲜明。他从木槿花看破人生,进山原为参禅; 折野菜足以果腹,奉佛本须戒斋; 与道家一样回归自然,毫无机心。他自觉置身物外,因而看人与禽鸟也欣然自在。出色的积雨山林田园的描绘,正由于诗人入微的佛理道义的体悟,这是它艺术成功、意境高妙的主要原因和主要特点。至于说它的名句“漠漠”二句,抄袭了唐诗人李嘉祐五言名句而加上“漠漠”、“阴阴” (见李肇《国史补》),或者说它好就好在加了此二叠词(见叶梦得《石林诗话》),则是推陈出新和修辞技巧问题。如果不是由于王维这样感受到积雨山林田园的情致,即使用了李嘉祐这两句五言,也不一定会选择这两个叠词。这是显而易见的创作情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