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明·王世贞《登太白楼》原文及赏析

2023-02-08 16:29:06

  昔闻李供奉, 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 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 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 潺湲济水流。

  〔李供奉〕因李白曾“有诏供奉翰林”,故后人称李白为李供奉。〔济水〕源于河南,在山东入海。此为水名。释“济”作“渡”,误。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五言律诗。

  太白楼,有的书上注释在“安徽当涂县西北”“采石矶”(浙江人民出版社《宋元明诗三百首》)。这是对诗中“天门”、“济水”理解有误所致。《嘉庆一统志》:“李白酒楼在济宁州南城上,唐李白客任城县,县令贺知章觞之于此。”任城县,即今济宁市,李白曾居家于此。楼以人名,故太白楼当在今之济宁。后人怀念李白,每至此楼,多有题咏,诗作如林,故咏太白楼诗颇不易作。但王世贞毕竟是明代文坛领袖,在后七子中“神明意气,皆足以绝世。”(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登太白楼,并未对前人诗作望而生畏,而是高屋建瓴地另辟蹊径,写出了李白的气质和胸襟,从而超越了前人。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对此诗评价极高:“天空海阔,有此眼界笔力,才许作《登太白楼》诗。”

  首联,王世贞一反怀古诗先写景后抒情的常规,撇开太白楼周围景色不写,从空中落笔,开门见山直写李白。他抓住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豪迈洒脱的性格特征,高度概括地用“长啸”二字来予以体现;同时,又抓住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解放的襟怀气质,用一个“独”字来加以表现。五个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李白的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但王世贞毕竟后于李白八百年,李白“长啸独登楼”之情态,王已绝无可能见到,因此他不得不在这里用“昔闻”二字来轻轻地加以虚化,说明作者系根据所见之资料,所闻之传说想象出来的,这种虚境实写的手法更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量。

  颔联紧紧扣住了题目。从表面上看是写李白“垂顾”此楼,才使此楼名传“百代”。但楼既因李白而得名,写楼实际上就在写李白其人。作者在此表示了对李白的景仰。另外,根据王世贞在当时“地望之高,游道之广,声力气义,足以翕张贤豪,吹嘘才俊“(《列朝诗集小传》)的地位,也可能有“附骥”之意在内。

  颈联,按怀古诗常规应转入抒情,但作者在此却偏偏宕开一笔转入写景,显示了他“天空海阔”的功力。上一句显然套用了杜审言“云霞出海曙”的诗句,写早晨视野之开阔,站在太白楼上,能一眼望到东海日出之前的曙光;后一句是写夜晚太白楼周围的宁静,月光皎洁,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从中作者既表示了能登斯楼的幸运,也表示了世无其人的哀伤。这里需提及的是“天门”一词,有的同志认为是实指安徽的天门山,并据此断定太白楼在当涂。其实,此“天门”只作天空解。杜甫“天门日射黄金阙,春殿晴曛赤羽旗”,陆游“天门邈难窥,地芥亦懒拾”可证。何况天门山也决非安徽一地才有。否则末联中“济水”即不可解。

  尾联,作者以后继无人的慨叹作结。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中说:“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王世贞对李白无限景仰、对李白之后再无高人来此感到无比沮丧。要李白“重来”此楼吟诗论文已决无可能,因此,只好看着济水不舍昼夜地奔腾而去,表示了对“逝者如斯”的感慨。以不答作答,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充分回味的余地。

  王世贞前期作诗颇喜模仿古人,晚年颇有悔悟。本诗虽尚有模拟唐人诗意,套用唐人诗句痕迹,但仍能推陈出新,不落俗套。用笔飘逸潇洒,与诗中所咏之对象相吻合。

相关推荐

  • 清·袁枚《澶渊》原文及赏析
  • 清·陈维崧《满江红》原文及赏析
  • 明·谈迁《渡江》原文及赏析
  • 宋·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其二)》原文及
  •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其二)》原文及赏析
  • 五代·欧阳炯《江城子》原文及赏析
  • 宋·辛弃疾《永遇乐》原文及赏析
  • 宋·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原文及赏析
  • 金·元好问《木兰花慢 游三台》原文及赏析
  • 元·萨都刺《木兰花慢 彭城怀古》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