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头火曈曈, 乱兵烧我天子宫。
宫城南面有深山, 尽将老幼藏其间。
重岩为屋橡为食, 丁男夜行候消息。
闻道官军犹掠人, 旧里如今归未得。
董逃行, 汉家几时重太平?
《董逃行》是一首借古讽今反映战乱之害的诗篇。
作者张籍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创作新乐府诗闻名于世。他的乐府诗深受白居易的推崇,白在《读张籍古乐府》中曾赞他“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董逃行》就是张籍众多乐府诗中的一首。
《董逃行》本是乐府旧题,《汉书·五行志》和《风俗通》记载着这个标题的来历:东汉末年董卓在朝专权,初平元年,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焚烧了洛阳宫殿。人们痛恨他,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以“董逃行”为题的谣谚,诅咒他的残暴跋扈,并预言他的败亡。时隔约600年后的张籍,又选此旧格以赋新章,应该说是既有深意又有巧思的。在张籍出生前后的年代里,藩镇割据已经为害甚烈。这些藩镇拥有自己的兵力,经常向唐王朝的中央政府要权要地盘,如不满足,动辄兴兵作乱。755年,发生安史之乱。783年,也就是张籍登进士第的前两年,朱泚拥兵哗变,唐德宗出奔奉天。这一批批的“乱兵”和唐王朝借以平息叛乱的“官兵”和“外兵”,无不烧杀抢掠,使人民受尽乱离之苦。以“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为创作主张的诗人张籍,在诗中真实记录了人民避乱的惨状:为避乱兵而躲入深山的百姓们,把巉岩峻岭当作房屋住,饥饿了只好把苦涩的橡实当作食物;男子白天躲藏在暗处,只有夜间才放出去探听消息。可是哪里有什么好消息呢?听到的是官军还在胡乱抓人,所以乡里遥遥在望却不能归去。在诗中,诗人也代人民发出了谴责战乱、祈求太平的呼声:“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
诗人写出了现时代的罪恶,却未明言现时正是罪恶的时代。选用“董逃行”这一旧题,在首句写作“洛阳城头火曈曈”,而不直写长安城头。以古讽今,诗意明确而又含蓄。诗人的真实意图仍然是显豁的,但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毕竟多留下一方可供联想的天地,从而使人在阅读这首诗时多一分审美快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