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王安石《明妃曲(其一)》原文及赏析

2023-02-27 15:07:52

  明妃初出汉宫时, 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颜色, 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 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宋神宗时任宰相,积极改革旧制,推行新法,受到保守派反对。晚年居金陵,自号半山老人。王安石在文学上卓有成就,所作诗文,常反映社会现实。作品收入《王荆公文集》。

  《明妃曲》,汉朝一种歌曲的旧题目。写的是王昭君的故事。用这旧题目写王昭君的诗很多,如唐代储光羲。宋代除王安石,还有曾巩、李纲、陆游,元朝刘因、周权,明朝彭华、唐皋,清代吴光、徐化溥、陆次云、袁枚等等。王安石有《明妃曲》两首,此选其一。这是历来被公认的咏明妃的一篇佳作。

  《明妃曲》这首诗,独具只眼,自出机杼,对昭君出塞的史事和传说,成功地作了翻新的艺术处理。他不仅翻了画师毛延寿的案,而且指出昭君远嫁匈奴要比幽闭深宫好得多。联系《明妃曲》后篇中“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的诗句,就可看出诗人的见解是多么的新颖和精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汉家对昭君恩泽浅薄,而匈奴对昭君恩泽却是深厚的;人生之乐在于两心相知,又何必分汉家和胡地呢?这说明,昭君出塞和亲在客观上能够起到保持汉胡两族亲睦团结的作用。

  历代描写王昭君的作品,一直替昭君的出塞唱着悲歌,究其原因:一是作者出于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认为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被遣送到异俗朔漠之地去受苦,实在是一个命运的悲剧。例如,西晋诗人石崇(季伦)的《王昭君辞》(《昭明文选》),在王昭君的身上饰以“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和“朝华不足欢,甘以秋草并”的感伤色彩,甚至借昭君之口,说什么“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为明珠投暗而无限痛惜。如果汉人的男子讨到了边塞的也象昭君这样才貌双全的女子,难道会发出如此的怨声吗?一是作者有大汉族主义思想,把“和亲”看作为民族的奇耻大辱。例如,戎昱在《咏史》中直接攻击“和亲”,说“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李中在《王昭君》中也诋毁“和亲”,说“谁贡和亲策,千秋污简编”。在他们看来,“和亲”使美丽超群的王昭君成了屈从胡人的牺牲品。咏叹昭君的最早作品,是被收在《乐府诗集》中的一首琴曲歌辞。作者将昭君比作笼中的燕鸟,在“既得升云,上游曲房”,即选入了皇宫后,“不得颉颃”,有翅不能飞翔,失去了自由,过着囚禁的生活,哀哀怨怨。这是符合事实的。而在写到昭君“翩翩云燕,远集西羌”,亦即出塞和亲的时候,让她长叹:“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这又流露了对“和亲”的不满。自汉魏以来,把昭君的故事谱成乐曲的,并非罕见。不过,弹奏的总是那些慨叹她离国出塞的低沉凄楚的缠绵之音。此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的骚人墨客们,不知写下了多少吟昭君的作品,大多是以出塞的“屈辱”与“哀怨”为基调,来写昭君怨的。这些作者对“和亲政策”的偏见,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嵌有他们生活在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烙印,这是并不奇怪的,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认识大多没有超越时代,所以很多后来的作者在写关于昭君题材的文艺作品中重复了石崇的观点。《西京杂记》里的小说《王昭君》的故事,杜撰了画工毛延寿利用自己为元帝画后宫美人像的职权,向昭君索贿未成,便故意将其像貌画得丑陋,使她长期陷身冷宫,不得见御。后来,匈奴单于求婚,元帝“按图以昭君行”,临别时才发现昭君“貌为后宫第一”,姿容绝代,于是“穷按其事”,把营私纳贿的毛延寿杀了。这样的故事情节,如同沈佺期在《王昭君》中所悲呼的:“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加深了昭君出塞和亲的悲剧性。王安石不同意在毛延寿身上大作文章,指出汉元帝不看活人看画图,埋没了昭君,昏庸至极,而毛延寿被诛,只不过被他拉了来作替罪羊罢了。并以此讽刺昏聩的君王偏听偏信不能察忠辨奸的过错,寄托着诗人冀获明智之君赏识的热望。古代诗人以美女的宠幸来喻才士的遇会,是常见的手法。王安石的《明妃曲》以锐意标新,卓识不凡,翻了古调,赢得了人们的好评。

  全诗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到“尚得君王不自持”,描写昭君出塞时的情景。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春风”,即“春风面”,见杜甫《咏怀古迹》诗句:“画图省识春风面”,是指容貌美好悦人。“鬓脚垂”,鬓发垂落。“低回顾影”,留恋徘徊,回顾自己的影子的样子。“颜色”,美丽的光彩。“不自持”,禁不住而动心。这里写王昭君辞别汉宫时,泪湿春容,云鬓低垂,留恋顾盼,凝眸无语,是昭君将离故国的不舍之情的流露。这是很自然的。如果说王昭君有悲怨,也不是因她要远嫁异域而才哭哭啼啼的,而是因她在宫中受到冷遇, 自请出塞和亲的愿望实现,内心里翻腾着莫可言出的感情,形之于外,便忍不住泪水淋淋。关于王昭君出塞和亲,《后汉书·南匈奴传》载云: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当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 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由此可知,王昭君悲怨的是汉元帝的寡恩。王昭君脸上显出了悲颜哀容,这个重色的君王也禁不住心动起来,只不过是昭君的美貌将他倾倒了,有着说不出口的一股酸味罢了。

  第二部分从“归来却怪丹青手”到“当时枉杀毛延寿”,描写汉元帝盛怒,错杀画师的行为。

  “归来却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 当时枉杀毛延寿。”“归来”,指汉元帝回宫。“丹青手”,画师。“入眼”,看见。“几曾有”,何曾有,即没有几个。汉元帝怪罪毛延寿没有画出王昭君的美貌,致使这么一个后宫佳丽落到胡人之手,怒不可遏,将其杀掉。这反衬出了王昭君的“丰容靓饰”。汉元帝认为:我一生中未见过象昭君这样的美人。这既写出了他的懊悔不已,对他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又写出了昭君未被及时发现埋没深宫的事实,对其寄托着莫大的同情。王安石就这情况发表了议论:最美的神情姿态原来是画不出的,当时是错杀毛延寿了。画师即使去画昭君,也只能画其形,却不能画其神的,唯靠画像定媸妍,何不如去亲自过目呢?她的天然丽质埋没于底层,难道不是汉元帝自己本身要负责任吗?人们从这脱颖之论中,也可探知到宫女之深怨了。历来的封建帝王独占宫廷中的无数女子, 所谓三宫六院,姬妾成群,而幽闭终生也未得与皇帝见面的也不知有多少,故历代诗家词客的宫怨诗词写尽了她们的哀愁,王昭君的“积悲怨”自不例外。如果王昭君被汉元帝早日发现,以色事君,得到宠幸也并非没有可能。昭君的自请求行,就她个人的动机来说,也有为免于幽闭深宫的命运的因素。

  第三部分从“一去心知更不归”到“只有年年鸿雁飞”,描写昭君嫁到匈奴后的生活。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一去”,指明妃远嫁到匈奴去。“更”,再。“塞南”,与塞北相对,指中原地带。“鸿雁”, 一种候鸟,南北飞往, 人们用它比喻传递消息。昭君嫁到匈奴后心知再也不能回来,可惜离国多年,带去的汉服全穿得不能再穿了。这样写,是为了说明昭君对故国的思念,此是人之常情。她想捎信给故乡,看到南往北归的鸿雁,生发出乡思乡情,这也是自然的。诗人安排的这一笔,别有用意,看到下面所写,便会豁然开朗。

  第四部分从“家人万里传消息”到“人生失意无南北”,描写昭君的家人从万里外向昭君寄语。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毡城”,匈奴人在草原上居住的帐篷。“长门”, 即长门宫,陈皇后(阿娇)被汉武帝废弃后,曾幽禁在这里。承接第三部分,诗人巧妙地虛构假设了昭君的家人向昭君传话。意思是说:安心地在匈奴生活吧,不要记挂家乡,也无须因远嫁异域再想其他什么了,须知阿娇当年虽受到宠爱, 可是后来却被弃打入冷宫, 尽管与皇帝近在咫尺,然而却过着不得自由的囚禁生活,看来一个人的失意与否不在中原和塞北的区别。这里所写实际上是作者观点的折光。君王恩宠无常,宫怨声声不绝,作者是在为昭君终老匈奴,得到了匈奴王的尊重被立为阏氏(相当于汉朝的皇后)庆幸,因为这要比在汉宫不受知遇好得多,阿娇的命运不就是一个典型吗?结合这里所写的意思,我们就不难理解,第三部分写昭君的故国之思,不是指昭君眷恋汉宫,思念汉主,如作这样分析,那是不符合王昭君主动要求去匈奴的思想实际, 也有背于王安石写作《明妃曲》的真正意图的。

  这首《明妃曲》,在标新上另辟不同凡响的角度,借王昭君形象的刻划来抨击皇帝的昏庸,寄寓着对幽闭佳丽于汉廷深宫的怨恨。同时,艺术地再现了昭君出塞这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对“和亲”提出了为许多封建腐儒所疵议的精辟的见解。这是十分难得的。

相关推荐

  • 杨慎《昆阳望海》原文及赏析
  • 孙髯《昆明大观楼长联》原文及赏析
  • 杨万里《悯农》原文及赏析
  • 洪升《将游大梁》原文及赏析
  • 《将仲子》 - 《诗经》原文及赏析
  • 贾岛《客喜》原文及赏析
  • 《孟姜女庙同形异音异义联》原文及赏析
  • 皇甫冉《婕妤怨》原文及赏析
  • 左思《娇女诗》原文及赏析
  • 王守仁《哭象棋》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