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
复闻黄鸟声①,全作相思曲。
献岁发春,大地一片生机; 物有其容,兴感无限情思。题名 “春思”之作,顾名思义,即写目睹春景的感物之思。这首古绝句,写的是闺中女子在初春时节睹春色、感物候而萌发的相思之情。寥寥二十个字,既无夸饰之繁,又无用典之奥,辞浅意明,纯为口语,但反复吟咏之,细细品味之,便会觉得它的底蕴深厚、余香满口。
飞雪飘过,春气萌动,枝头立即吐出嫩嫩的青芽; 寒冰消融,春光明媚,河中于是露出湛湛的绿水; 好一个春意盎然、春色浓郁的良辰美景啊。不仅如此,在这美好春景中,还传来了春禽之鸣、黄莺之唱。黄鸟即黄莺,又名黄鹂、鸧鹒,其鸣一声一啭,悦耳愉神。眼见这春日迟迟、卉木青青、鸧鹒喈喈的早春美景,人们自然会感到悦豫之情畅的,然而,诗中主人公睹此而兴发出的春情,竟非乐而悲,非喜而愁。青枝绿水,竟带给人以惆怅莫名的哀怨; 鸟语花香,竟促发了人绵绵无绝的相思。究竟是谁在听到那婉啭动听的黄鸟啼唱后,竟然觉得它全变作了摧人心肝的相思之曲呢?这一定是个孤寂不可耐、茕茕守空房的深闺女子。可是,她又因何而思,所思者谁呢?她或许是一个正在日夜思念着梦寐以求的如意郎君、焦急地盼望着自己能够早日出嫁、以托终身的少女,因赏春景而兴起了怀春之情; 她更可能是一个正在日夜思念着远去他乡的丈夫、焦急地盼望着丈夫能够早日还归、以便团聚的少妇,因见春色而生发出春怨之哀; ……这一切在诗中皆未明言,全为言外之意,象外之旨,但读者正是可以从诗中所咏之言、所写之象中,如此去联想无穷,遐思深远,因而感到味之无极。
全诗借写春景而写闺人春情,通过将春情融入到对春景的描绘之中,尤其是通过炼字而写意的手法,从而把闺人睹春色、感物候而兴发的复杂深婉的心理感受和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加倍强烈地反衬出来。诗的前两句是景语,亦是情语,正所谓景中含情,情景相生,它们既概括地写出了早春景色,而且又在句中分别用“即”和 便”字,写出了闺人睹春色来临之速、感物候变化之快的复杂心理。闺人长年守空房,相思无终极,从不问昏晓之变化,浑不觉时节之嬗递,偶尔倚楼远眺,乍见冬去春来,大地新绿,不禁伤己又度冰雪,茕独依旧,又有感青春易老,韶华难留,故神情黯然,愁绪满怀。第三句仍是寄情于景的描写,并且有着承上启下,渲染铺垫的作用。句中写黄鸟啼唱,进一步渲染了春景之美,但用一“复”字,却深一层地表达出闺人在感物伤己的心境下,更难以忍受徒见春光新、不见春归人的一腔哀思。末句于是就势直接抒写闺人的春思之情。春来万物生,何人无春思?而寂寞孤独的闺人,春思自然尤多。诗中写闺人竟感到眼前无限春光,托出的全是自己心中那无终无极的相思之苦,这正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表现。而末句中着一“全”字,乃使诗的境界全出,充分而强烈地表述出闺人思悠悠、恨悠悠的深沉情感。诗中并无一字描写闺人形象,但读者在吟咏品味之中,那深闺女子粉黛不施、云鬓散乱、独自倚楼凝望,见青枝而结愁,观绿水而溅泪,闻鸟语而惊心的形象,仿佛历历可见。
齐梁之时,诗风浮艳,写闺情之作甚多,但少有像这首诗一样写得清新自然、含蓄蕴藉的佳什。这首诗在写景抒情及立意造境上,可以说都不亚于唐诗之高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