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闺怨》原文及赏析

2023-04-12 16:06:29

  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

  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本诗选自 《明诗别裁》 ,是一首七言绝句。闺,指妇女内室;闺怨,指少妇在闺房中的哀怨之情。

  它写的是少妇在闺房中对远离故乡的丈夫的思念,表达了她切盼郎归而郎未归的幽怨心情。

  “江南二月试罗衣”,起句平直,指明地点时间。江南的二月,春色怡人,闺秀们穿上轻薄的纱衣(罗衣:质地稀疏的丝织衣),分享春天带来的欢乐。然而,此时的少妇心中另有所思:“春尽燕山雪尚飞。”承句自然,用“雪尚飞”和“试罗衣”加以对照,虽同属“春尽”,但一处是繁花似锦,一处却是冬雪寒景,由此把对丈夫的关心和思念之情,倾吐无遗。同时,也为丈夫应早归作了暗示。应早归而未归,自然要有所怨。于是笔锋一转,别开意境:不咎爱郎,而怨子规。“应是子规啼不到”,这许是子规没有鸣叫到燕山的缘故吧? 不然,怎么“家乡虽好不思归? ”(虽:即使)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含情,古人多用此鸟啼叫寄寓情思。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诗:“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少妇的思夫之情,想借子规啼鸣加以传递,然而飞雪的燕山,哪里会听到子规的啼声呢?明知“应是子规啼不到”,却偏要郎闻杜鹃鸣,这种真挚而深沉的哀怨之情,表现得是何等的委婉而含蓄呀! 家乡既然这样美好,为什么丈夫“不思归”呢?难道是子规啼不到的原因? 还是别有它故? 这里留给读者一个思考的天地:从“江南二月”、“故乡虽好”同“不思归”的反衬中,我们可以得知:丈夫不思归是因有戍守边塞的“公务”在身,是战争使他们夫妻分离,天各一方;是战乱破坏了无数美满的家庭,带给这闺中女子的别情愁绪! 这难道不是此诗更深一层的含意所在吗?

  唐诗人王昌龄也写过类似的《闺怨》,其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两句,触景生情,悔不当初送郎从军求取功名,表现了一种“反战”情绪。尽管这两首诗的主题相似,但他们的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周诗明白晓畅,直抒胸臆,而王诗则有景有情,先蓄后发。

  诚如清代学者朱彝尊评周在诗云:“善卿诗独摅(shu)胸臆,不事规庑。正如繁音迭奏,忽聆于蔫曲,纵无妙理,具足清机。”(见《明诗综》)

  一般的闺怨诗,往往借景抒情,表现缠绵的情思。如明代女诗人孟淑卿写的《春归》:“落尽棠梨水拍堤,萋萋芳草望中迷。无情最是枝头鸟,不管人愁只管啼。”(棠梨:俗称野梨,果小,春开白花)这种春怨之情,向何处宣泄? 只有责怪枝头啼鸟最无情了(亦属妙笔),这同周诗《闺怨》中,责怪子规,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艺术表现上,《春怨》开头极写景物,加以渲染;而《闺怨》则笔法平直意境宏阔,既点江南,又指“塞北”,地处遥远,气候迥异,思情难抒,落笔子规,寻找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而细微之物,表达怨情,迭宕有致,开阖相宜。这是值得我们很好借鉴的。

  袁枚《随园诗话》说:“诗虽奇伟,而不能揉磨入细,未免粗才。诗虽幽俊,而不能展拓开张,终窘边幅。”而这首小诗,恰恰有其长而无其短,因此,很值得我们细细体味,领略艺术的精美之处。

相关推荐

  •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 《征夫词》原文及赏析
  • 《谒金门2》原文及赏析
  • 《鹊踏枝2》原文及赏析
  • 《妾薄命》原文及赏析
  • 《〔南仙吕人双调〕玉抱肚》原文及赏析
  • 《鹊踏枝2》原文及赏析
  • 《悼亡》原文及赏析
  • 《采桑子》原文及赏析
  • 《古意(选一)》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