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秋浦歌十七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唐玄宗天宝三年的春天,李白离开长安,“赐金还山”,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十载的漫游生活。“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巍峨郁秀的青山,奇险奔湍的江河,淳朴的乡风民俗,朋友间的欢聚或离别,与他胸中的逸情浩气和对祖国危机四伏的隐忧,相触相融,转化为一首首豪放飘逸或清雄瑰丽的诗篇。
秋浦,唐代属池州,遗址在今安徽贵池县西。《秋浦歌十七首》,可能不是一时之作。对这如世外桃源的地方,既写了这里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山间的猿啼,湖畔的珍禽;也抒发了诗人怀家念国的忧思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
“秋浦长似秋”。这个“秋浦”非指池州秋浦县,而指秋浦水。“秋浦水在 (秋浦) 县西八十里” (《元和郡县志》)。那么水长怎么似“秋” 呢? 从字义看,“秋”,四季之一,农历七月至九月。《诗·王风·采葛》: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或说:“秋”,犹年。《史记·梁孝王世家》: “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无论是几个月或一年,用来形容水长,似都不恰当。应该说,这个字是“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范晞文《对床夜语》)。“秋”者,“景物而实也”。以实(景)写虚(愁),“化景物为情思”,引起人的联想是:“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因此可知首句即抒情,并非景句。次句直接抒情,其“愁”之原因,两句完全一样,只是手法不同。一愁,再愁,逼出第三句的“客愁不可度”。“客愁”,旅客的愁思。孟浩然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不可度” 的“客愁” 比孟浩然因日暮而增添了 “新” 的更重,直达到杜甫的“眼见客愁愁不醒” (《绝句漫步九首》 其一) 的程度。最后似找到了排解的出路:“行上东大楼”。“大楼山在池州府城南六十里” (《江南通志》)。前三句句句言愁,其愁之深重,直如杜甫的“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既“行”而“上”,如此神速,是为了排遣愁,却也从反面见出其愁之难以抑制。不过还是于无路中找到了出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够寂寞的了吧?可是李白有办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变“独”为“不独”;而最后“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于无路中找到了出路。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 虽在愁思中仍有着李白的豪放,飘逸和旷达!
李白两次来到“长安大道横九天”的京城。一次在开元十八年“荷花初红柳条碧” 的初夏,凭借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关系,求见当时的宰相张说和其他一些人,但结果是“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到处不得其门而入。“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 (《长相思》),始终未见到幻想中的“圣明天子”唐玄宗。既然无人重用贤士,只有浮黄河东下梁宋一带然后又返回安陆了。第二次入京在时隔十二年后的天宝元年 (742),他奉诏离开南陵家中,以为从此可以君臣遇合,“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了。但是到长安后,唐玄宗命他起草诏诰,还应诏写过一些描写歌舞享乐生活的诗文。不久他便发现: 自己只是个待诏供奉翰林,并未授以正式官职,所谓“但假其名,而无实职”,自然不可能实现“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的宏图。而且目睹朝政昏乱,群小喧闹,不愿屈己下人的李白上疏求去,经玄宗“优诏罢遣”,于是怀着悲凉、怨愤而又眷恋的心情离开长安,开始了他第二次长达十年之久的四方漫游。而 《秋浦歌》 便约作于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他由梁园南下往来于宣城(唐称宣城郡,今安徽县名)、金陵、广陵 (今扬州市) 等处期间。当我们扼要地了解这段历史后,才能理解面对秋水明媚的风光,李白为什么愁思不断,而且到后来泪水盈溢,写成了这样一首“愁歌”。同时还应知道,李白后一次到长安,因为是“奉诏”,不象先前求人汲引,有“落叶飘扬何处归”之感,但结果仍是乘兴而来,败兴而返,“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留别广陵诸公》)。不过对于“朕即天下”的“龙”,他仍是心向往之的。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只有“达”才能“兼济天下”,才能实现他的宏伟抱负。后来的依附永王李璘便是一例。
此刻,第二次又离开了长安的李白,身在大楼山上,西望长安,感触良深,正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不由地觉得离长安越来越远了。下见江水,日夜不息,滔滔东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江水呵,你离我也越流越远了,你今后是否会想起我来呢?“侬”,吴语自称为侬,即 “我”。古乐府 《寻阳乐》: “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来”。不管你是否忆我,我对你总是深情的怀念。那么就把我两手捧取的眼泪 (或说我的一捧眼泪),随着东去的流水,送到扬州吧。“掬”,双手捧取罗隐《秋夜对月》: “夜月色可掬”,或指一捧。杜甫 《佳人》: “采柏动盈掬。”这里两解皆通。长江从池州东北流可达扬州,诗人寄言江水不言西而言东。盖因“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望而不见,空添惆怅也。或说扬州为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交通方便,较易去长安吧。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曾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愁心”尚可随“明月”而“寄”,“一掬泪”,也可随“江水”而“传”。后来周邦彦《还京乐》: “望箭波无际。迎风漾日黄云委。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到长淮底。过当时楼下, 殷勤为说, 春来覊旅况味”。显然取法于此。诗人的奇思幻想有多么丰富!
总之,这首诗的“客愁”,绝非泛泛的客子思乡,它反映出诗人李白“济苍生, 安社稷” 的政治理想付诸东流不能实现的创痛。如果只为“覊旅况味”而愁泪满面,那就不是李白而是周邦彦了! 诗不讲求辞面的锻炼,但内心情愫如一道潜流,贯注全篇,流畅自然,通俗可晓,却又耐人咀嚼。这正是取民歌之长而又加以熔铸的结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