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魏晋南北朝·鲍照《登庐山》原文及赏析

2023-02-06 15:08:59

  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

  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

  巃嵸高昔貌, 纷纯袭前名。

  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

  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

  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

  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

  深崖伏化迹,穹岫閟长灵。

  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

  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霞并。

  本篇为作者《登庐山诗》二首之一。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为著名的避暑胜地和风景区,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

  诗人描绘庐山险峻奇丽、幽邃清冷的景色,采取当时山水旅游诗常用的“移步换景”手法,按照游踪,渐次写来。起首两句,先交代自己携带着行装,横渡过这瀑水喷薄的地区,途中止宿在半山的亭馆里。以下便写他翌晨登山所见的胜景。“千岩盛阻积”等四句,是大写意的全景勾勒。诗人放眼四望,但见千岩危耸,层层阻隔,万条深壑曲折旋绕。那高峻的山峰耸入云天,又参差层迭。诗人情不自禁,赞叹它们从古到今都是如此雄奇壮美,真是名不虚传。这四句笔意矫拔,富于动感和气势,已画出了庐山的精神风貌。

  “洞涧窥地脉”以下八句,细致地分别状写庐山中的岩洞、流泉、林木、云雾、气候、猿鸟的清奇幽美特色。诗人走进深邃的岩洞之中,光线幽暗,耳闻潺潺水声,窥见地下泉水流淌,顿感凉意沁肌。当他步出洞外,又见高耸的古树枝叶浓密,遮蔽了天空。诗人沿着山间石磴拾级而上,两边松树排列密集,但觉眼前一片深苍碧绿,分辨不清。此时,山间云雾飘荡弥漫,忽而露出空隙,忽而又开合交错。而在山岩的阴冷之处,挂着白皑皑的冰凌,正是在这炎夏里凝结而成的。如此情景,使诗人确信山间那些夏天开花的树,到了冬天也依然是繁茂苍翠。从密林深处,传来鸟雀嘈杂的鸣声,织成一阕大自然的交响乐。那羽毛黄白、 长颈赤喙的鹍鸡, 啼声尤其显得悲凉。 一到夜晚, 猿猴叫啸的声音更加凄清。以上八句写景,都紧扣着庐山的特异之处来写,绘声绘色,显出诗人观察的细致和表现的准确。

  由开篇到 “叫啸夜猿清”,境界愈转愈幽奇。如此幽奇之境,使诗人自然想到在这些高峻的山峦或深邃的岩洞中,都隐藏着神仙、灵怪。句中的 “化迹”,即灵怪变化的形迹。“穹岫”,指高山上的洞穴。“閟”(bì),幽闭。然而,这些灵怪神异,凡人是很难见到的。对于诗人来说,登上这座灵秀之山,除了要让自己喜爱山水的天性得到满足,还可以象屈原那样通过放情山水,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不平。“乘此乐山性”两句,化用了《论语《雍也》中“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和屈原《远游》篇的语意。结尾两句说,此刻,我正在登上了仙人所走的路途,从此可以永远隐居深山,同山水烟霞相依为伴了。句中“羽人”,即羽化之人,仙人。诗人鲍照少负才华,胸怀远大理想,但因出身寒微,在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里历遭坎坷。因此,他把庐山描绘成远离浊世的美好理想境界,抒发出超然世外的隐逸情怀。乍看起来,这种思想感情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正是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的一种抗议。从诗中凄清、幽邃的环境气氛,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凄怆悲凉情怀。

  鲍照是南朝初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以抒怀、咏志的七言乐府歌行体尤为著称。那一类作品慷慨任气,直吐胸臆,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语言明快,节奏多变,具有奇警、豪放、俊逸的风格。在描写山水景色方面,其成就不及同时稍早的谢灵运。这首《登庐山》虽非他的代表作,但诗人也以其矫健的笔致,直取真境。写法上,既有气势逼人的大笔勾勒,又有准确的工笔细描。全篇句句对仗,俨然一首声律平仄不尽谐调的五言排律,但追求骈俪而不失自然,句意通畅,并无呆滞之弊。诗中多用双声、叠韵连绵字描摹景物,也加强了音乐美。句法峭秀,时有奇警之笔,是此诗的显著特色。清人黄子云曰: “明远沈雄笃挚,节亮句遒,又善能写难写之景,较之康乐,互有专长。”(《野鸿诗的》)本篇可见一斑。

相关推荐

  • 宋·陈师道《登快哉亭》原文及赏析
  • 唐·岑参《登总持阁》原文及赏析
  • 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
  • 唐·韦应物《登楼寄王卿》原文及赏析
  • 魏晋南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原文及赏析
  • 金·张养浩《登泰山》原文及赏析
  • 明·杨继盛《登泰山》原文及赏析
  • 明·张治《登石钟山望庐山》原文及赏析
  • 唐·薛据《登秦望山》原文及赏析
  • 清·何绍基《登舟》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