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

2023-02-28 15:38:10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坚持抗金斗争,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今存诗九千余首,为古代诗人之冠。其中“言恢复者十之五六”,甚至睡里梦中都念念不忘抗金大业。诗风雄壮浑厚。

  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所实行的基本国策就是卖国求和,苟且偷安。因此,陆游的对立面,不是统治集团中的某些投降派,也不是某个时期才占上风的投降路线,而是整个统治集团和基本国策。这就注定了陆游政治斗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跟陆游同时代的大词人辛弃疾也不例外)。陆游在政治斗争中是失败了,但作为一个诗人,他挺身而出,不屈不挠地用诗歌继续进行战斗,他斥责投降派的无耻,痛心国土的沦丧,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表达了到老不衰的爱国热情。正如有人所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钱锺书《宋诗选注》)。

  在陆游数量巨大的诗作中,报国杀敌,收复中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45册《读陆放翁集》)这个赞语,陆游是当之无愧的。

  陆游从小就受到家庭、师友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他的《跋周侍郎奏稿》中说:“南渡初,先君归山阴,一时贤公卿与先君游者,言及靖康北狩,无不流涕哀恸。”《跋傅给事贴》中又说:“绍兴中,士大夫言及国事,无不痛哭,人人思杀贼。”陆游不仅有爱国的言论,而且有切实的行动。例如1 172年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中,他经营南郑,驰逐射猎,习武图强,志盛气锐。这段军旅生活在他的创作道路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很多诗篇中,一直不忘这段有意义的生活。他的爱国热情,强烈而持久,直到临终,他还在谆谆嘱告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剑南诗稿》卷85)

  了解了以上这些情况,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书愤》这首诗。

  《书愤》是淳熙十三年(1186)诗人六十二岁家居山阴时所作。陆游诗集中有好多首《书愤》,这是最出色的一首。“书愤”,就是书写愤慨的意思。

  这首诗可分成上下两段。前四句抒写他早年渴望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后四句抒写诗人鬓发斑白,宏愿落空,壮志蹉跎,报国无路的愤慨。

  第一句表面上是说自己年轻时太天真,把抗金的事看得太容易了,实际上“那知世事艰”中还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一味屈辱求和、不断摧残主战派的愤慨。意谓当时根本没有估计到抗战的阻力会有这么大。第二句是说,北望中原,豪气如山,收复失地的意志象山一样地坚定。这里不仅写诗人自己,也写到了北方沦陷区的人民。如耿京的起义,辛弃疾的南归等。1172年,“金同州民屈立、北京曹贵、廓州李方、冀州王琼等举义,皆被杀”(于北山《陆游年谱》1172年“时事”)。对“气如山”不妨理解得宽泛一点,把这些义民的举事都包括在内。 三、四句紧承“气如山”,具体描述诗人当年的雄心壮志。第三句是指隆兴二年(1164)诗人四十岁时在镇江通判任内的所见和打算。那时张浚“凡要害之地,皆筑城堡。其可因水为险者,皆积水为匮。增置江淮战舰,诸军弓矢器械悉备”(《宋史·张浚传》)。陆游“力说张浚用兵”,后来又“与韩元吉、何侑、张玉仲等踏雪登焦山观《瘗鹤铭》刻石,登高置酒,望见风樯战舰……”(于北山《陆游年谱》1164年“谱文”)。这一句当指诗人设想利用雪夜乘战舰出瓜洲渡由水路反攻。此句还暗用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诗人主张应象李愬雪夜入蔡州那样,作好充分准备,乘敌无备,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 一举而克敌制胜。第四句是指乾道八年(1172)诗人四十八岁时在南郑军中的壮志。他曾建议:“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宋史·陆游传》)。这段时间,诗人经常穿戎衣,射猎习武,过着紧张的军旅生活,亲自戍守边防要地大散关,随时准备杀敌报国。这一句当指诗人准备在秋天组织铁骑出大散关由陆路反攻。关于大散关和铁马,陆诗中屡次提到,如《归次汉中境上》说:“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连做梦也想到要恢复中原的战争!

  第五句写诗人早岁曾自比为塞上长城, 可以捍卫祖国,抵御敌人。南朝宋文帝将杀名将檀道济,道济愤怒,脱帻投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这句是说,早岁豪气壮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不过是一个空愿而已。第六句紧接着说,如今揽镜自照,衰鬓已经斑白,中原未复,壮志难酬。“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空”字,表示一切落空,沉痛至极;一个“已”字表示岁月不居,壮志蹉跎。真是感慨万千,心痛欲裂!末了,赞扬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但千载以来无人可以跟他比并。既慨叹自己不如诸葛亮,又谴责南宋小朝廷不肯出师。陆诗中曾屡次提到《出师表》,这都是诗人在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述的“北定中原”的心事也正是陆游的心事。

  《书愤》是陆游的代表作。清代纪昀曾说过:“此种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转引自于北山《陆游年谱》“附录二”)。陆游早年跟江西派诗人曾几、 吕居仁学诗, 后来特别倾心于李白、杜甫、岑参、白居易诸大家,又广泛猎涉晚唐诸名家,再加上南郑那段难忘的军旅生活,使他眼界开阔,后期诗风大变,不仅冲出了江西诗派的樊篱,而且卓然独立, 自成一家,当时就有“小李白”之称。特别是他的七律,最为人称道,一致公认“当时无与比埒”(沈德潜《说诗晬语》)。现在将《书愤》的艺术特色,扼要地分析如下:

  一、内容充实,感情饱满。陆游向有“敷腴”、“丰腴”之称。‘所谓“敷腴”、“丰腴”,即丰富饱满的意思。《书愤》最能体现这种特色。“气如山”的比喻,写得多么豪壮。“楼船”“铁马”一联,包含多么丰富的内容。“塞上”“镜中”一联,又寄予多么深沉的感叹。《出师》一表、无人能比的抒写,又蕴含着诗人满腔的愤慨。再加上运用了强烈对比的手法,以早年的豪气如山、壮志凌云,来衬托后来的衰鬓如雪,一场空梦, 早年的豪壮,更增强了晚年的悲愤。真是精力弥满,力透纸背!

  二、对仗精工,画面鲜明。宋代刘克庄的《后村诗话》说:“古人好对仗被放翁使尽,放翁比偶组运之妙,冠冕两宋。”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对“铁马秋风大散关”,不仅字面属对精工,而且每句连用三个名词,组成名词谓语句,中间不用一个动词,不加一个虚字,就把地点、景象和人物(“楼船”“铁马”既是指行军作战的工具,又是运用借代修辞格,借指抗金的战士)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色泽鲜明、形象生动、浩浩荡荡的出师图。这一联,运用了极其精炼的语言,写足了诗人的豪气如山。颈联“塞上长城”对“镜中衰鬓”, 一豪壮,一衰颓,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两个迅速变幻的镜头:一位精力饱满、豪气如山的青年壮士,转瞬之间变成一个衰鬓如雪、满脸愁云的龙锺老翁。“空自许”对“已先斑”,更喷吐出诗人满腔的激愤。真不愧为比偶组运的能手!

  三、使事贴切,语言简洁。此诗共用了三个典:颔联运用李愬雪夜入蔡州的典,说明抗金的战略应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颈联运用檀道济自比长城的典,说明诗人早年豪气如山,壮志凌云,气概不凡,借以反衬如今的衰颓、悲愤;尾联运用诸葛亮《出师表》的典,借以说明诗人满腔愤激,报国之心不死,进一步谴责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不肯出师。这些典故,都用得极其熨贴自然,毫无填塞堆砌之感。此诗的语言自然流畅,简洁明朗,这是诗人刻苦锤炼的结果。正如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所说:“放翁工夫精到,出语自然老洁,他人数言不能了者,只用一二语了之。此其炼在句前,不在句下,观者并不见其炼之迹,乃真炼之至矣。”这个分析,是非常中肯的。

相关推荐

  •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原文及赏析
  • 徐夤《上阳宫词》原文及赏析
  • 汉乐府民歌《上邪》原文及赏析
  • 曹植《七步诗》原文及赏析
  • 王粲《七哀诗》原文及赏析
  •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原文及赏析
  • 李商隐《骄儿诗》原文及赏析
  • 曾瑞《骂玉郎过感皇恩》 - 采茶歌》原文及赏析
  • 李贺《马诗(其二十三)》原文及赏析
  • 李商隐《锦瑟》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