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怀古处,身在日华东。
水出卢龙塞,山连碣石宫。
沙鸥终自白,霜树忽然红。
云海鸿濛气,归帆杳霭中。
这首诗是写作者至大都郊外的感怀。
起句先描绘长城。蜿蜒曲折的长城,历经风雨剥蚀,它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表征。诗人夸张地说自己站在极东的地方,这样从回望的角度来写长城,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前景。长城古堞,秋风萧瑟,诗人追抚山河陈迹,俯仰今古之兴废,苍莽历落,感慨万千。
接着,镜头向前推进,大都的水源于卢龙塞,大都的山与碣石宫相连。如果说,水声是动景,那么山就是静景,水汩汩而流,山矗然不动。动静搭配,画面生动和谐,这两句诗既写的是实景,又有双关的寓意。“卢龙塞”,在今河北省迁安县西北。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将北征三郡乌丸 (桓),……引军出卢龙塞”。碣石宫,据《正义》:“碣石宫在幽州蓟县西三十里宁台之东。”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邹愆至燕,(燕) 昭王……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明写山水,暗在思人: 燕昭王和曹操,皆为一世之雄。他们都致力于国富民强,建立了霸业,诗人借景抒怀,壮怀激烈,渴望象燕昭王和曹孟德那样轰轰烈烈,建立功业,实现自己的夙愿。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的一片志忱。但是,这当时不可一世的两位英雄而今安在?诗人看到的只是隐隐的青山和东流的碧水,仿佛在给历史作见证。江河依旧,人世沧桑。动静搭配的景物,以沧桑之感暗中联系。诗人联想丰富,远想慨然。
第三联由奔驰的想象折回现实,又推出两个特写镜头: 一写沙鸥,二写霜树。作者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秋景图。这一联对仗工巧、形象凝练集中。“沙鸥”与“霜树”,一物一景,“白”与“红”,一明一暗,互相映衬,互相对比,何等鲜明。在这里,“终自”是“始终如此”之意,“忽然”是倏忽间的变化。诗人是沉醉在这如画的景色里呢? 还是借大自然的景致来荡涤胸中的块垒呢? 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呢? 这一联写得意态自然,笔墨疏淡,但在这轻疏淡远的笔墨中,却传来厚重的画外音,在每一物象中,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诗人跳动的脉搏。
上一联,作品好象完全是按照事物的原貌写的,细细体味,字字句句都见匠心。这里有慨叹,有追忆、有怅惘,有自宽自解。在这缕缕的情思中,诗人忽然宕开一笔:“云海鸿濛气,归帆杳霭中。”在长城古堞之上。望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 云聚若海,由清晰而朦胧,又由朦胧而清晰,给人留下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而在这变幻无穷的茫茫云海下,点点白帆从远处归来。这幅画面意境开阔,潇洒出尘,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这首诗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显示了这位少数民族诗人朴实平易、自然流走的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