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名家名作 > 鲁迅

鲁迅《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原文、注释和赏析

2020-03-17 12:23:47

  鲁迅《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谋生无奈日奔驰,

  有弟偏教各别离。

  最是令人凄绝处②,

  孤檠长夜雨来时③。
 

  还家未久又离家,

  日暮新愁分外加④。

  夹道万株杨柳树,

  望中都化断肠花⑤。
 

  从来一别又经年,

  万里长风送客船⑥。

  我有一言应记取⑦,

  文章得失不由天⑧。

  【注释】

  ①这三首诗录自周作人日记。1900年1月26日,鲁迅由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回家度岁,2月19日返校后写了这三首惜别诗。诸弟:指二弟作人、三弟建人。庚子: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二月:指农历。

  ②凄绝; 悲凄到了极点。

  ③孤檠: 孤灯。檠 (qing),灯架,这里代指灯。

  ④分外加: 更加增添。

  ⑤杨柳,喻离别。《三辅黄图》: “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⑥断肠花: 秋海棠的别名。这里借喻怀远之情。《广群芳谱》卷36《秋海堂》 引 《采兰杂志》: “昔有妇人怀人不见,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即今秋海棠也。”

  ⑦万里长风送客船:万里长风,比喻志向远大。南朝宋代人宗悫年轻时,他的叔叔宗炳问他志愿,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送客船,鲁迅家住绍兴,由绍兴去南京,须由水路乘船经杭州、上海,然后转南京。

  ⑧记取: 记着,记得。

  ⑨文章得失不由天:文章,指学问。得失,指好坏。天,指天命。

  【析】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向中国进行武装侵略,强迫割地赔款,疯狂扩张在中国的势力,并企图瓜分中国,把中国沦为至弱至贫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富于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一些志士仁人提出了“以夷制夷”等振兴祖国的方略。清王朝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腐朽政权,也开展了 “洋务救国”活动。南京水师学堂、陆师学堂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兴办起来的。

  1898年5月青年鲁迅离开绍兴赴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他后来曾回忆说:“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①

  当年绍兴知识青年走的生活道路,有的读书应科举考试,有的入钱庄去学生意,有的到外地去学做幕友等。鲁迅在他的自传里说:“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②鲁迅选择的却是不要学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当时的人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认为读书应科举才是正路,到南京去进水师学堂这一类洋学堂,是将灵魂“卖给洋鬼子”,是无可奈何的谋生之路,无疑会受到奚落和排斥。③

  洋务派创办江南水师学堂、陆师学堂及其附属的矿路学堂,其目的是为了传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但在封建思想和官僚体制的束缚下,却仍要学生死读经书,做八股文。水师学堂而不准学生和水打交道,原来建造的游泳池只因为淹死了两个学生,就不但将它填平,而且还在上面造了一所小小的关帝庙,借以“去邪压鬼”。到每年七月半,请一群和尚来念经,放焰口,超脱亡灵。鲁迅用 “乌烟瘴气” 四字来形容这学校。于是,他在1898年10月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了。”④鲁迅对这所学校也深感失望。

  鲁迅的《别诸弟三首》就是在心情失望、凄苦的情况下写下的。这时,春雨绵绵,长夜漫漫,青年鲁迅独对孤灯,想起了自己的身世。13岁时,祖父因科场案下狱,自己去外祖父家皇甫庄避难,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第二年冬天,父亲又患了重病,自己有两三年时间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家庭也更加困窘。1896年父亲病逝后,他实际上已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18岁时,在无可奈何中,在故乡人们的冷眼中,自己接过母亲筹集的八元川资,依依惜别了老母和弱弟,来到了南京。为了从学校每年补贴的十几两银子的生活费中省下钱来寄回家中,有时只能穿夹衣过冬,不能不靠吃辣椒御寒。国家的衰败,学校的腐败,家庭的困顿,常常使他陷入抑郁痛苦之中。

  鲁迅考入矿路学堂后,因外国教师未到南京,没有开学上课。于是,鲁迅在11月下旬返回绍兴探亲。翌年二月,离开绍兴返校。过了一年,1900年1月19日他又回绍兴度寒假,26日抵家,2月19日离家返校,在家度假仅24天。所以在第二首开头有“还家未久又离家”,第三首开头有 “从来一别又经年” 的诗句。

  正因为“还家未久又离家”,所以尽管鲁迅刚从家中度假回来,他仍时时眷念母亲和弟弟。而每当日暮之时,作客他乡的青年鲁迅,心中离愁别绪和没有出路的苦闷就更深一层。1898年,他在 《戛剑生杂记》 中曾这样写道:“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 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由此可见,“日暮新愁分外加”这短短的一行诗,蕴含着青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深切地思念家乡和亲人的人生体验。

  此时,鲁迅面对孤灯,房屋里是死一般的寂静。他听着春雨的淅沥声,只觉得夜很长很长。他的脑海中浮现了返回南京时与慈母弱弟泪眼执手、依依惜别的一幕。他乘坐的船只渐渐远离了家乡,他也渐渐远离了亲人。他伫立在船头,眺望着家乡,仿佛看见亲人们还站在那里向他挥手。他看到两岸的很多杨柳树,数不清的柳枝,倒挂着象要挽留离人。此情此景,更是惹起了青年鲁迅的离愁别绪。在泪眼模糊中,那夹道的万株杨柳树,一齐幻化成了断肠花。

  “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谋生无奈中,鲁迅与老亲弱弟的离别更有倾诉不完的愁苦情怀。宁绍之间,遥隔千里。此番离别,又要一年的时光,才能相见,重诉别后衷肠。这三首诗抒发了鲁迅于谋生无奈中的离情别绪,感情是抑郁愁苦的。但是,这时鲁迅在南京已经受到了维新思潮的鼓舞,广泛地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通过阅读严复所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接受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正处在人生探索时期的青年鲁迅,进化论思想更激励他积极进取的精神。他在南京读书时,曾刻了两个图章,一个“文章误我”,一个“戛剑生”,意思是要摆脱昔日所受封建思想教育的影响,要“戛”的一声拔出剑来参加战斗了。第三首诗中“万里长风送客船”、“文章得失不由天”的诗句,便体现了青年鲁迅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南朝宋代宗悫年轻的时候,他的叔叔宗炳问他志愿,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悫的答语,反映了他远大的志向。鲁迅“万里长风送客船”的诗句,同样体现了高远的志趣。我国古代有人认为,文章与学问靠“灵感”、“天才”等先天条件,有“文章天成”的说法。鲁迅则认为,文章的好坏,学问的深浅,完全靠后天的学习。因此,他要弟弟们牢牢记住:“文章得失不由天”。这一诗句既勉励诸弟,也以自勉。

  在艺术表现上,这三首诗直抒胸臆,直接抒写离别老母弱弟时的满怀愁绪,感情真挚浓郁。作者善于溶情入景,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第一首中,诗人创造了“孤檠长夜雨来时”的孤寂景象,以展示自己伤心到极点的内心世界。孤灯、长夜、冷雨,正与诗人凄凉的离情相协调、契合。在这里,情与景进入了辩证统一的境地,景语也就是情语。在第二首中,作者又以自己的感情体验,创造了杨柳树幻化为断肠花的感人场景,从而形象地展现自己旅途中暝色逼人时格外增添的愁绪。孤檠、长夜、冷雨、杨柳树、断肠花,这些带有浓重的孤寂、离别色调的景物,和作者怀乡思亲,抑郁忧伤的感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深远的意境。第三首诗的感情基调则由悲哀抑郁转向乐观高昂。这三章诗,立意于与兄弟们赠别相勉,自然不宜单纯渲染离情别绪,因此第三首诗以“万里长风”这一壮阔的意象表现乐观进取精神,展示作者迫切要求改变国弱民贫的社会现实的远大志趣与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一扫笼罩在前面两首诗中的抑郁情调,从而给人以鼓舞。

  这三章诗,感情逐步扩展。三章诗总题为 《别诸弟》,诗情不但由 “别”而生,而且由 “别”而逐步深化。第一首写忆别,作者以“有弟偏教各别离”一句点题,然后着重抒写压抑在内心的悲哀; 第二首写惜别,以“还家未久又离家”一句再一次扣住题目,而感情的抒发由内心转向外化;第三首写赠别,以“从来一别又经年”一句又一次照应诗题,诗情由抑郁升华为乐观开朗。这三章诗感情抒发逐层扩展而升华的特点,使诗篇具有鼓舞读者积极进取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作品全集鉴赏

  《朝花夕拾》

  范爱农《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琐记无常

  《仿徨》

  祝福弟兄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

  《呐喊》

  《呐喊》自序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

  《故事新编》

  序言、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

  《野草》

  《野草》英文译本序、《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杂文集

  《伪自由书》《而己集》《花边文学》《热风》《坟》《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附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