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于连性格的解读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小说通过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平民青年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反映了王政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黑暗,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关系与紧张的政治环境,表达了中小资产阶级青年对社会的反抗及日益增长的民主要求,个性解放要求。
故事的主人公“于连” 是一个出身平凡却精明能干,有着雄心抱负的青年。他极其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借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为了摆脱贫贱的出身,他努力的抓住每一个机会,跻身于上流社会,最终仍在平民与贵族的双重身份双重矛盾中以失败告终。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于连的性格呈现出多种特性,既自尊又自卑,既是具有反抗意识又有妥协的一面,复杂而矛盾。下面我将从典型环境中解读于连的典型性格。
一、 维立叶尔市——于连性格中的自卑、自尊与反抗
于连是小城维立叶尔市一个木匠的儿子,出身的低微与长期的歧视使得他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为了改变自己贫贱的出身,于连熟读圣经,学习拉丁文,成为小城颇有学问的人。于连因此有了离开平民阶级挤入上流贵族社会的机遇。 于连人生的第一步是进入维立叶尔市长家做家庭教师。他第一天到雷纳尔府邸时充满恐惧,他为这种恐惧感到羞耻,提醒自己拿起武器。到了门口却胆怯得连门铃都不敢按,而这一切却又被德·雷纳尔夫人撞见。这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成为他后来产生征服市长夫人的心理的诱因。在雷纳尔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的于连,时时刻刻牢记着自己与上流社会之间地位的不同,阶级的差别,使得他在市长家中表现得敏感多疑,自卑自尊,他时刻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反抗。“到他家里,我同谁一起吃饭呢?”他拒绝和仆人一起吃饭,他把这个问题看得很重,他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当他不小心碰到德•雷纳尔夫人的手,夫人急忙缩回去时,他认为这是夫人对他的蔑视,于连觉得他必须捉住这一只手,这是他的责任。他第一次强行吻了德瑞那夫人的手时,他觉得自己胜利了,他不是出于爱,更恰当地说,是出于自尊,出于一种征服欲,一种对贵族阶级的妒恨,报复。当市长把于连当作佣人一样粗暴地训斥时,于连眼中射出“残酷可怕的复仇的模糊希望”,决然地回答:“先生,没有你我也不会饿死。”
从于连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的种种行为可见,于连性格具有的强烈的平民的自尊和反抗意识,使得他对来自的贵族的歧视极其的敏感,并极力要维护自尊。而这种平民自尊的背后则反映了他畸形的自卑心理。
二、 贝尚松神学院——于连性格中的虚伪、野心和刚毅
于连因与雷纳尔夫人的恋情败露后迫于无奈进了贝尚松神学院。神学院阴森可怕,修道者多是些阴险、虚伪、追名逐利之徒。于连为了应付、适应环境,慢慢学会妥协,掩盖其平民反抗意识和对贵族的敌意情绪,反抗的光芒开始暗淡。在掩饰仇恨和反抗意识的过程中进而滋生出虚伪的品质。同时,于连的野心也是在这里被逐渐培植起来的。
在贝尚松神学院这个“到处是伪善”的地方,为了成功,于连不惜以虚伪对付伪善。在那里,他“扮演一个崭新的角色”,他心中明明没有上帝而只有拿破仑,却以惊人的勤奋苦苦研究神学,当众背诵圣经和辱骂拿破仑。可见,在虚伪手段的使用上,他“进步很快”。但是,企图做些虚伪的行动,对他来说是很大的困难。其实,他对到处是伪善的神学院是充满疯狂的愤怒的,他虚伪的深处还有正直刚毅的一面。
三、 德·拉·木尔侯爵府——于连性格中的伪善、欲望与妥协
来自当于连第一次踏进德·百度拉·木尔侯爵府,第一眼就被辉煌气派的客厅所震撼,他产生的第一个念头是,“住在这样华丽的地方的人,怎么会不快乐呢?”此时的于连所追求的的成功,已经蜕变为物质化的要求。为了追求成功,满足自己的欲望,于连顺应环境,变得伪善,不惜为复辟势力效劳,表现出一种妥协性。直到成功的希望破灭,重新跌落平民阶层后,于连又表现出反抗者的本色。出于对人格的维护,他在监狱中不肯向贵族阶级低头,宁可以死表示对那个阶级的反抗。反抗性与妥协性是于连性格中的又一重矛盾的侧面。
于连随着经历的事情和环境的改变,性格也在不断地改变,他时而自尊,时而自卑;时而反抗,时而妥协;时而伪善,时而正直。总之,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多侧面的。
于连自卑而高傲的一生,匆匆地结束了。他的一生为迎合各种各样的人,虚伪过,为自己的出身自卑过,也为了自己的尊严跟人决斗过,到最后他做回了最真实的自己。他的性格充满矛盾性,他整个的一生就是一个矛盾体。
怎么评价于连
于连出身于木匠家庭,地位低下,常受人歧视,即使在家里也经常受到父亲和哥哥的打骂。但由于他从小就跟随一位外科医生,在他那里,于连学到很多知识,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智慧,同时受到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精神的影响,确立了自己的平民反抗意识与平等意识。而他生活的年代却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这是一个一切都由地位和财富决定的年代因此社会地位低下的他决心出人头地,跻身上流社会。可以说他是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一者的典型。
于连形象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他的矛盾性,是典型的圆形人物,具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既反映了法国当时同阶级的人物的共性,又带有自己鲜明生动的个性。他的性格复杂、矛盾,有一切人共有的两而性,体现人性的光辉,但有一个性格轴心即确立自我,可谓是具有典型的艺术魅力和审关效果。他的性格呈现出四组矛盾的方面,体现人的内心深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特征,具有丰富多彩的生命内涵。而这个形象也有其真实性,代表了法国及全人类的特征,含有深刻的历史意蕴。
有些读者会感到奇怪,为何于连拒绝辩护上诉,主动赴死。实际上,当时于连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向他所仇视的那个阶级和他所抱定决心加以反抗的社会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这样他在肉体上虽然能够得生,但在精神上却将宣告死亡。另外,就是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把对人生的挑战坚持到底。这样,于连就必须挺身赴死。
于连选择了死亡。正是对于死的自主选择,充分体现了司汤达所塑造的这个叛逆性格的完整性。
从表面上看,于连蔑视当时法国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但他所践踏的,却是在那个腐败社会中,人们仅仅挂在口头上、谁也没有意愿真正遵守的虚伪的道德信条。于连是一个大胆的说谎者,但这是因为欺骗和谎言已经成为那个腐败社会中人人借以谋生的手段。他公然宣称自利是人的本性,但那些高官显贵们正是在“为社会服务,为公众献身”的招牌下,为自己及家族肆无忌惮地谋取私利。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