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人内容简介
一个年轻的黑人,竭尽全力想得到别人的承认,想“使人看见他”。他做过“老实的黑人”,试图在美国工业里为自己寻找一席之地,使自己成为那种机器上一个合用的齿轮;他曾经加入“兄弟会”,使自己依附于左派政治——他尝试过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能使一个黑人在美国生活里处于被人看见的地位。但是,这些事情没有一件能使他进入理想的精神文明,所以他后来宁愿做个地下人。
创作背景
艾里森从构思到写成《看不见的人》,历时五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纳粹的覆灭告终,但美国人民并未得到真正的自由、民主和幸福,美国社会原有的矛盾,没有因此消除,也不可能消除。相反,纳粹集中营的残酷暴行,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深深地惊慑着美国人民的心灵,并对美国的文化艺术、精神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50年发生的侵朝战争,更激起美国人民的不满和焦虑。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掩盖的种族矛盾,在战后暴露得更为明显,战时消声匿迹的法西斯团体又死灰复燃。仅1947年一年,美国发生的私刑迫害事件就达五百三十起。在国内外重重矛盾下,一部分异常敏感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感,促使他们重新思考和探索,力图认识人的处境,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等问题。
《看不见的人》是一部表达美国黑人寻找自我与艰辛成长的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从南方到北方,体验了学校、工厂、政治团体等不同社会环境,经历了一连串的希望幻灭的打击,他认识了自我,逐渐走向成熟。
进入大学时,他满怀希望地奋斗着,以黑人校长布莱索博士为偶像希望能像他那样有威望、有名车、大房子和一个浅肤色的妻子。校长安排他为自人校董开车、导游,他认为这是一件荣耀的事。从成长的角度来看,这时的主人公不假思索地接受社会给他安排的角色并以为这就是他的真实身份。他对自我的认识是模糊的、不成熟的,不能透过表象看到实质。
主人公被开除出大学,他北上纽约求职时才发现布莱索博士的险恶用心,他借用布鲁斯民歌来表达他的悲愤心情:“谁是那只可怜的知更鸟”,这首歌拉近了他与民族文化的距离,使他意识到自己大学梦的破灭是布莱索一手导致的后果。他对现实有了一些较客观的认识。
在医院的手术台上,他反复追问自己是谁,来自何方,他的思绪回到南方的家乡,他开始了反思,从文化的回视中寻找自我。这是他进一步成熟的标志。
在为“兄弟会”工作之后,他逐渐意识到两个自我并存,一个是作为一系列角色的自我,一个是作为本质的自我。他寻找的是本质意义上的自我,但社会只承认他的表面角色,并不接受他的“内核”自我。“兄弟会”利用他发动黑人加入组织,一旦不再需要他时,就假拉斯极端民族主义者之手清除他。他跌入地窖之后,烧毁各种身份的证明扔掉公文包,象征他摒弃各种虚假的身份,开始追求真正属于自我的身份:一个充满对自我的信心和把握的人。尽管社会仍视之“无形”,但他的心智已然成熟。他逐渐懂得怎样在这个失去昔日光彩的复杂世界中生存,这是他人生新起点的标志。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