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第二十七章读书笔记
南极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想要到达这个神秘的地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船长想抵达南极?我不这样以为。但他的举动又是什么意思呢?
【疑问】提出“我”心中的疑问,说明船长的行为让人难以猜测。
天空中有一道光带在南边的地平线上,英国捕鲸手们称其为“冰眩”,不管有多少云总能看得见,那是大冰或冰层的反射。
【场景描写】“冰眩”表现出南极周围漂流的冰层晶莹美丽、壮观的景象。
在这里我们看不见海平线,完全被冰包围着。
【场景描写】说明这里的温度非常低,四处都是冰,为后文做铺垫。
说实话,在“鹦鹉螺号”上这些时间,我学到了好多东西,开始喜欢这样的冒险了。我无法形容这个陌生地区的美丽,冰山形状雄伟,使这儿像有着无数清真寺和庙宇的东方城市。远处传来像被地震毁坏的冰山崩裂声、倒塌声和碰撞声,各种声音不绝于耳。
【抒情】表达了“我”对这次冒险之行的喜爱、满足之情。
尽管这样,尼摩船长并没有被租住,“鹦鹉螺号”在他的驾驶下开足了马力猛撞冰地,像一只楔子打进了冰地。
【巧用比喻】将“鹦鹉螺号”比作锲子,表现出它飞快的速度和强劲的力量。
在这里,我们经受了猛烈的暴风雪的袭击。厚厚的雾在冰面上浮起,我们在平台的一头根本看不到另一头,大风随时会从任何一个地方刮起来,雪在船板上厚厚的积着,硬得要用斧子才能砍开。
【叙述】说明这里的环境十分恶劣,温度极低。
根据汉斯廷的观点,实际上,磁极在东经130度、南纬70度,而根据杜伯里的观察,磁极在东经135度、南纬70度30分,因此,我们必须在船上不同的部位测出许多个读数,然后确定位置。但我们常常只能凭猜测在航海图上标上我们的位置。
【举例说明】在这里想要测出准确地位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不同人所测的结果都不一样。
尼摩船长肯定是由办法的,不然,他不会这样做。
【叙述】表现出“我”对尼摩船长的信任和理解,从侧面表现出船长的魅力。
“为什么,尼德·兰?”
“因为没有人能够通过大冰障,即使尼摩船长是个了不起的人,但他也不能胜过大自然,不管你是否承认,大自然叫你停下来你就得停下来。”
【语言描写】尼德·兰认为尼摩船长没有办法通过冰障。
“是冰。永远是冰!”
“尼德·兰,这点儿您说得很肯定,”我回答,“但是,我可不敢肯定,所以我要去看看。”
“那么,教授,”加拿大人回答,“您要放弃这个思想。您到了冰山,那已经够了,您不能再前进,您的尼摩船长和他的‘鹦鹉螺号’也不能再前进。不管他愿意不愿意,我们是要回来往北走了,就是说,回到有人居住的地方。”
【对话描写】对话描写,着重表明冰障的不可逾越,要想穿过冰障是件艰难的事情,为下文做铺垫。
的确,不管它怎样努力,不管它用来冲破冰块的力量有多强大,“鹦鹉螺号”终归是被困得纹丝不动。
【叙述】“鹦鹉螺号”最终被困在冰里,寸步难行,情况相当危急。
我现在要承认,尼摩船长是太轻率、太不谨慎了。
【心理描写】“我”对尼摩船长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也说明现在的情况很糟糕。
“啊!教授,”尼摩船长带着讥讽的语气回答,“您老是这一套!您只看见眼前的困难和障碍!我现在肯定地跟您说,不仅‘鹦鹉螺号’可以脱身,而且它还要前进!”
【语言描写】充满自信的话语表现了尼摩船长勇于挑战、充满自信的冒险家精神的形象。
“是的!”船长冷冷地回答,“到南极去,到地球上说有的子午线相交的、以前没有人到过的那一点去。您知道我可以使‘鹦鹉螺号’做我想要做的事。”
【语言描写】船长对“我”的不信任不以为意,而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表现出他的自信。
我们把它炸破,如果它反抗,我们就给‘鹦鹉螺号’岸上翅膀,从上面飞过去!
【生动用词】“飞”字写出了夸张、不可完成之感,表现了这时“我”对船长的讥讽、不信任。
一般的船不能做的事对‘鹦鹉螺号’来说很容易。如果南极有一块大陆,那我们就不得不停止了;但如果相反,只是开阔的海洋,我们将直驶南极,永不退缩!
【语言描写】表现出船长的自信和对“鹦鹉螺号”的信任,也表现出他不畏困难的探索精神。
我此时才感到,从水下通往南极已不是梦想。
【转折】“我”的心理变化逐渐由怀疑、不相信、转为肯定、相信。
“对我们来说,这不会成为困难吧。”我反驳道,“‘鹦鹉螺号’有巨大的储备舱,可装满空气以供应我们需要的氧气。”
【语言描写】在认同船长的想法之后,“我”也开始思考起来,这使船长的计划看起来更为可行。
“对,教授,今天您满脑子主意!”他对我的回答非常满意。
【语言描写】船长对“我”赞赏有加,说明他对去极地的事早有考虑,此时不过是在争取别人的支持。
这时我才感觉到,我变得比船长还要大胆,我正在说服他去极地!我是倡导者,不,我还得承认,我并不能和船长平起平坐,尼摩船长对这个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都比起想得多,他是在用这种方法收买人心。
【心理描写】通过“我”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尼摩船长的聪明和善于收买人心。
至于尼德·兰,他只给了我一个我见过的最大幅度的耸肩来表达他的意见。
【动作描写】尼德·兰对“我们”想法的不信任,他认为那是行不通的。
这个时刻,我们快要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
【心理描写】表现出“我”此刻激动、兴奋的心情。
第二天,3月19日早晨5点的时候,电力测程器给我指出,“鹦鹉螺号”的速度满了一些。这是,它慢慢排出储水舱中的水,往水面上升。
【叙述】第二天,“鹦鹉螺号”开始往上升,它能否直接浮出水面呢?
这就是,在我们头上有4000英尺的冰层,有1000英尺是浮出在水面。这时冰层所有的高度,是超过我们在它岸边所记录的高度,情形有些使人不安。在这一天内,“鹦鹉螺号”做了好几次试验,它总是碰着盖在它上面的天花板一样的冰墙。有时候,它在900米的地方碰到了,那就是冰山有1200米厚,有300米是浮在冰洋的面上,跟“鹦鹉螺号”潜入水底的时候想必,冰山的高度现在是增加了一倍。
【解释说明】在海底撞冰山判断冰山高度。数据描写提高可信度,也让人身临其境,表现出冰面之厚。
冰山像蜿蜒伸长的栏杆,在一海里一海里地变薄了。
【运用比喻】将冰山比作蜿蜒伸长的栏杆,说明冰很长一条,形象而又生动。
精华赏析
前往南极看起来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尼摩船长却做到了。通过对话,将船长谨慎、自信、聪明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了,让人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相关评价
本章着重描写“抵达南极”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而通过其他人的对话,侧面说明尼摩船长确实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这也是他能带领大家抵达南极的重要原因。
作者:女人知书香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今日,我读完了法国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我认为这部小说写得十分精彩。
在读这部小说以前,我只以为海底是美丽的,可是当我看了《海底两万里》以后,我才明白海底也是很危险的。让我记忆深刻的有两个情节:
第一个情节是讲述阿龙纳斯教授和尼摩船长去海底森林打猎,看见了像植物一样的动物,它们隐藏在海底的植物中,能够伪装得和植物一模一样,无法辨识。
第二个情节讲述了教授、船长和船员们遇到了一个名叫布尔杰得大章鱼,教授和船长、船员与这只大章鱼展开了生死搏斗。搏斗时还有一名船员牺牲了。这只章鱼有八米长,触手比它的身体还长,眼睛还会发出绿光。
在这些故事情节里,我了解到了许多我以前从未见识过的生物,还有一些比如:猪头鱼、豪猪鱼、飞鱼等,都让我觉得新奇趣味。
读了这部小说,还让我得到很多启发,我们此刻生活的城市人多拥挤,我想:如果我们能够解决水压和空气问题的难题,就能够在海底建造一座海底城市,生活在海底,不但能够解决土地少、地方小的问题,还能够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新世界。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