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第二章主要内容
霍尔顿的历史老师知道他被开除后,给他写了个条子,希望他能够在离校之前去一趟老师这里。霍尔顿碍于情感,不得不去一趟。历史老师两口子都七十岁左右了,已经老态龙钟,但精神还算不错。进到老师家里,先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客套寒暄,又是让座又是端茶倒水的,氛围相当的和谐温馨。突然老师话锋一转,摆出了教训人的姿态,令霍尔顿心头一紧。这画面我们可以自行脑补,大部分人上学的时候应该都有过被老师长时间教育的经历,即使你没有过,但肯定也见过老师教育别人吧。
老师就自顾自的一直说,责怪霍尔顿学习不够努力,五门课竟然有四门不及格,历史课学的一塌糊涂,试卷做的文不对题,还当场拿出霍尔顿的试卷,让他自己检讨。霍尔顿羞愧难当,坐立不安,但他努力尝试与老师沟通,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老师表示不知道霍尔顿在说什么。这反映了两者之间沟通的鸿沟。老师虽然知识丰富,可以教书,但他不懂学生的心思,并不能育人。学生成长路上除了需要汲取知识,也要面对人生的迷茫,需要有人给他解答,引领成长,但很可惜这个引路人并不是老师。老师只想把学生教会知识,无法跟学生用心沟通,就好像老师从来没有过青春期似的,或者已经忘了。
经典语句摘录:
1.想他想的太多之后,就难免会想到像他这样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
2.他变得严肃起来。我知道他会的。
3.人们总是以为某些事情是完全对的,他们是什么也看不见的。
4.完全是假模假式。
5.我感觉得出有一席可怕的训话马上要来了。
6.这不是他在行的学问(指沟通)。
7.我现在只是在过年轻人的一关。谁都有一些关要过的,是不是呢?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是一部堪称给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但是它的语言却十分简单明了,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简单粗暴。初次看到这本小说时,“混账”……的字眼随处可见,可正就是这些略微粗俗的言语吸引了身处叛逆阶段的我。居然在名著中都能看到如此不堪说出口的词语,这将是一次多么有趣的体验,越粗暴,越愤世嫉俗,不正是我们所谓的一种追求?
走进书中,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就是一个孤独愤世的学生,他被退学四次,不求上进,吸烟,酗酒,打架……这么一个大概被周围的人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
却将下流的字眼从墙上抹掉,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时就慷慨解囊,对自己的妹妹菲比百般的照顾与疼爱……如此纯洁善良的孩子,也许就是在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中变得彷徨和矛盾。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虽然不生活在霍尔顿那个年代,还意识不到社会虚伪做作的一面,但是,我们依旧愤世嫉俗,也许这就是成长道路上的一个过程。
有些时候,我认为过度的反叛是无需的,甚至是幼稚的。因为,从霍尔顿的故事中,愤世嫉俗的结果不还是因为各种牵绊回到事情发生的原点—————正式他所想逃离的————学校、家。倘若是为了结果,那么他这次叛逆的出走是一点也没有意义的,他没有改变社会,没有改变现状,只是用很粗俗的语言把它们骂了一通。但,如果是为了过程,他却得到了觉悟,他渴望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拯救那些不曾被俗世玷污的人们,这或许只是一种幻想,可却似乎给了一种释放。
从这部小说,也同样给了我们警示,他告诉我们什么愤世嫉俗、出走等各种自以为有个性的举动都是没必要的,最后不还是得到躺在疗养院里接受父母安排的结果。然而表达自己的不满,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不需要用过于偏激的方式。因为在这个年纪,无论你怎么反抗,受伤的只会是自己。霍尔顿也许是被打了一顿什么的,但现在的社会,你怎么知道不会更恐怖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我们想反抗的事情——作业太多,一大堆考试,中考,高考……各种学习的压力就像是霍尔顿心中的“社会毒瘤”,我们也和霍尔顿一样尝试着叛逆,但,哪次不是因为失败而收尾的。社会上不可能没有坏人,不可能没有虚伪,就像我们不可能没有作业。所以还是不要做无谓的挣扎了,顺其自然,做我们该做的。
在这部没有高雅艺术语言文字的小说里,我更加理解了作者的叛逆,让我身处其境,我是否也有如此大胆的想法,如此不羁的行为,警惕自己,让自己也成为麦田上的守望者。
我的麦田,由我来守候。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